马铃薯新品种陇薯11号的选育

2013-09-03 02:55李高峰文国宏李建武王一航
中国蔬菜 2013年14期
关键词:陇薯食味晚疫病

李高峰 文国宏 李建武 王一航 张 荣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甘肃渭源 745208)

1 选育过程

陇薯11号原代号L0323-13,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采用有性杂交方法育成的淀粉及全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母本L9712-2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于1996年以92-29-81为母本,93-1-204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品系材料,抗晚疫病、高淀粉、薯形美观。父本远杂22,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通过普通栽培种与近缘野生种杂交选育的中间育种材料,抗旱性强,耐退化,天然结实性强。

陇薯11号是从2002年组配杂交开始,经过杂种实生苗培育及无性一、二代选种圃、品系鉴定圃、品系比较试验、全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示范,于2011年完成选育程序。2012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1.1 品系鉴定试验 2006年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马铃薯育种基地进行品系鉴定试验,4月19日播种,采用间比法排列,2次重复,3行区,每小区45株,株距33 cm,行距60 cm,小区面积9 m2,对照为陇薯6 号。10月16日收获,试验结果表明,陇薯11号产量为2 092.7 kg·(667 m2)-1,比对照陇薯6号增产17.9%,居40个参试品系第4位。

2.1.2 品系比较试验 2007年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马铃薯育种基地进行品系比较试验,4月30日播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5 行区,每小区100 株,株距33 cm,行距60 cm,小区面积20 m2,对照为陇薯6 号。10月26日收获。试验结果表明,陇薯11号产量为2 411.2 kg·(667 m2)-1,比对照陇薯6号增产9.3%,居12个参试品系第1位。

2.1.3 区域试验 2009~2010年参加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4月下旬播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5 行区,每小区100 株,株距33 cm,行距60 cm,小区面积20 m2。10月上旬收获。陇薯11号两年平均每667 m2产量1 349.9 kg,比统一对照陇薯6号(CK1)平均增产48.3%,比当地对照(CK2)平均增产20.8%,产量总评居14个参试材料的第5位。

表1 陇薯11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2.1.4 生产试验 2011年参加甘肃省马铃薯新品种生产试验,陇薯11号平均产量1 589.7 kg·(667 m2)-1,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1.9%,居9个参试品系第3位。

2.1.5 不同生态区生产试验和示范表现 2010年在安定区巉口镇三十里铺村引种示范,陇薯11号平均产量2 127.4 kg·(667 m2)-1,位居16个参试新品系(种)的第2位,比对照新大坪(CK1)增产87.5%,比对照陇薯3号(CK2)增产15.4%。表现出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商品率高等优点,适合安定或类似安定生态类型的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2011年在安定区葛家岔进行丰产性鉴定与示范,陇薯11号平均产量1 483.7 kg·(667 m2)-1,比对照新大坪增产41.5%,居10个参试新品系(种)第1位。

2012年在固原试验站进行抗旱品种筛选试验,陇薯11号折合产量2 149.2 kg·(667 m2)-1,比对照宁薯12号增产89.54%,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在天水试验站进行抗旱品种筛选试验,陇薯11号在15个引进品种中表现突出,折合产量1 855.3 kg·(667 m2)-1,较当地对照天薯9号增产61.8%;在永靖县良种场进行引种试验,陇薯11号产量2 346.85 kg·(667 m2)-1,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1.11%。

2.2 品质

2.2.1 选育期间测试结果 在选育期间,连续多年进行薯块蒸煮试味,试味由研究人员和农工5人组成,分优、中、一般、差4个标准评级,优级为食味有薯香味、淀粉含量较高,面散;中级为食味无薯香味、面散;一般级为蒸煮薯块水分含量高,无特殊味道;差级为食味麻。综合评价陇薯11号食味优,炸片色泽评分77分,经比重法测定薯块淀粉含量平均为16.96%,最高为19.75%(表2)。

2.2.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品质化验结果 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于2010年对薯块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陇薯11号薯块干物质含量23.7%,淀粉含量18.68%,粗蛋白含量3.16%,VC含量144.2 mg·kg-1,还原糖含量0.162%。还原糖含量低,符合油炸薯片及全粉加工专用品种育种目标要求。

表2 陇薯11号选育期间品质粗测结果

2.3 抗病性

2.3.1 选育期间抗病性表现 在杂种实生苗、无性一代、二代选种期间,依照对晚疫病高抗与不表现病毒病症状的株系进行了筛选,入选的陇薯11号未发生花叶、卷叶等病毒病和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2009~2010年省区域试验期间,晚疫病发生较为严重,陇薯11号在省区试会川、张川(天水试点)、临夏等3点卷叶病毒病平均发病率为40.9%,病情指数平均为12.2,晚疫病发病率平均为70.8%,病情指数为41.18%,未发生环腐病。

2.3.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结果 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11年7月31日在定西市渭源县会川田间自然感病条件下对陇薯11号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膨大期,陇薯11号卷叶病毒病病株率为12.5%,花叶病毒病零星发生,晚疫病(按5级标准划分)(方中达,1988)的病级为2级;对照陇薯5号晚疫病病级为3级,卷叶病毒病病株率为20.0%,花叶病毒病零星发生。综合评价,陇薯11号田间表现较对照陇薯5号抗晚疫病,对花叶病毒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

3 品种特征特性

陇薯11号晚熟,生育期124 d(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5~65 cm。茎绿色,叶片浅绿色,花冠白色,无天然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大中薯率82%以上。薯块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深浅中等,薯皮微网纹,薯形评价较好,耐运输,耐贮藏。薯块含干物质23.7%,淀粉18.68%,粗蛋白3.16%,VC 144.2 mg·kg-1,还原糖0.162%,食味优。每667 m2产量1 350 kg左右。田间较对照陇薯5号抗晚疫病,田间对花叶病毒病具有较好的抗性。适宜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方中达.1988.植病研究方法.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81.

猜你喜欢
陇薯食味晚疫病
中晚熟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几个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甘肃省夏河县高寒阴湿区的对比试验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2020 年山旱地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品比试验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庄浪县山旱地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关于中国粳稻品种的食味品尝评价的研究
—— 品尝员的识别能力与适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