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莲,王建军
(1.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金昌 737109;2.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临床上对危重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营养支持不仅供给机体氮(蛋白质和氨基酸)及能量(糖和脂肪),还能满足机体对液体、电解质和维生素等的需要。它一般用于严重创伤及长时期不能较好进食的患者[1]。在口服或管饲都有困难或不能满足机体营养要求时,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PN)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完全、充足的营养素,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需要的目的[2]。我院是一所拥有编制病床1000张(实际开放病床620张)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年门诊量40~45万人次,年出院患者1.8~2万人次。本文通过对我院肠外营养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我院昊源医院信息系统中记录的2009—2011年我院肠外营养药的相关信息,对药物的品种、规格、用药量、用药金额等进行统计。
对2009—2011年我院肠外营养药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DDDc)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序,评价各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
(1)肠外营养药包括脂肪乳类、维生素类、氨基酸类等,一般糖电解质静脉用药未纳入本文分析(如混合糖电解质、转化糖、转化糖电解质等)。
(2)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和药品金额为计量单位进行分析。药品的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并参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确定成人的平均日剂量,确定DDD值。以药品的用量除以DDD值,求得该药的用药频度(DDDs),DDDs可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及用药结构。以用药金额除以该药的DDDs,即得该药的日用药金额(DDDc),DDDc代表药品的总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依此可推断患者的承受能力和依存性。
肠外营养药占医院药品总消耗金额比例见表1,各类肠外营养药消耗金额及构成比见表2,2009—2011年各种肠外营养药用药金额、DDDs及排序、DDDc统计见表3。
(1)从表1可知,2009—2011年我院肠外营养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0年及2011年销售金额较上一年分别增长34.11%、34.36%,增长比例较高。从表2可知,2009—2011年我院氨基酸类肠外营养药品种数、消耗金额及构成比增长较快,维生素类及脂肪乳类肠外营养药消耗金额增长缓慢,但构成比有逐年下降趋势。从表3可知,2009—2011年我院各种肠外营养药DDDs值有4个品种连续3年排序在前五名,分别是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V)、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由于DDDc值较高,2011年DDDs值跌出前五名,肠外营养药DDDc值低于100的品种,患者及医师的依赖度明显高。有几个品种DDDc值较低,但由于临床使用有局限性,所以DDDs值不高也很正常。
(2)各类肠外营养药应用分析。①氨基酸类肠外营养药:该类药物近年来品种数、消耗金额快速增长。其中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V)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这两个品种DDDs值连续3年排名靠前,说明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外科手术、肿瘤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和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00ml×6g)这两个品种用药金额及DDDs值均增长较快,其原因是否与不合理促销有关值得怀疑。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DDDc值较高,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但该品种用药金额快速增长,在我院急诊留观患者中的使用较多见。丙氨酰谷氨酰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双肽药物,在机体内可分解为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主要为进行长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谷氨酰胺,说明无适应证使用较突出。②维生素类肠外营养药:该类药品使用品种数、消耗金额及DDDs值相对稳定,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及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3个品种DDDs值及排序近三年一直靠前。尤其是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DDDc值较低,DDDs值较高,在临床上用于水溶性维生素缺乏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应用较为广泛。③脂肪乳类肠外营养药。该类药物在肠外营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供能值高,尤其适用于液体摄入量受限的肠外营养患者,与氨基酸联合应用可提高后者的利用率,节省机体蛋白质的消耗,改善氮平衡[3]。我院对此类肠外营养药使用品种数、DDDs值相对稳定,DDDc值相对较高,患者的承受能力有限,主要用于外科和危重症患者。
表1 2009—2011年肠外营养药占医院药品总消耗金额比例
表2 2009—2011年各类肠外营养药消耗金额及构成比
我院为本市的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肠外营养药的应用情况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肠外营养药在我院主要用于中度营养不良和手术患者,日均费用低的肠外营养药在临床使用广泛,医师和患者的依赖度高。有个别品种的肠外营养药使用增长较快属异常现象,值得关注。通过本次分析,发现我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临床医师应用肠外营养药比较盲目,无适应证使用现象突出。如何正确掌握肠外营养药的适应证以及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药的品种、剂量和疗程,为患者提供真正经济、有效、合理的营养治疗,同时避免肠外营养药的滥用或过度使用现象,需要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
表3 2009—2011年各种肠外营养药用药金额、DDDs及排序、DDDc统计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翟青,朱斌,安国华,等.肠外营养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2005,16(11):862-864.
[3]贾金梅.2005—2007年我院肠内肠外营养药使用分析[J].首都医药,2009,16(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