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亦琼 蒲煜琴 许薇 罗洁鸣
(上海市黄浦区妇幼保健所妇科,上海 200010)
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殖旺盛的性成熟期步入老年期的生理过渡阶段,一般发生在40~60岁。围绝经期由于内分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容易出现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程短则2~3年,长则10余年。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仅与生物学因素高度相关,还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1]。本研究旨在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社会支持的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从社会支持方面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分析比较对象为2012年2月—6月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社区737名参加普查的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
1.2 方法 采用整群和简单抽样结合的方法,要求被调查妇女意识清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既往无精神病史、无人格智力障碍、无脑损伤或脑部疾病。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2)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包括13项,用于衡量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超过6分有临床意义,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SSQ),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共10项;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的状况越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中文版EpiData 3.0软件、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主要人口学特征 被调查者:年龄40~44岁71例(9.6%),45~50岁216例(29.3%),51~55岁336例(45.6%),56~60岁114例(15.5%);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1.6%),初中298例(40.4%),高中、中专360例(48.8%),大专以上67例(9.1%);退休482例(65.4%),在职者 190 例(25.8%),下岗或其他情况65例(8.8%)。婚姻状况:在婚728例(93.1%),未婚7例(0.9%),离异及丧偶44例(6.0%)。
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情况 SSQ调查结果显示,737例围绝经期妇女社会支持总分(35.81±6.58)分(表1),客观支持分(8.88±1.91)分,主观支持分(20.18±4.43)分,支持利用度得分为(6.74±2.04)分。
2.3 不同围绝经程度妇女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在被调查的737例围绝经期妇女中,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总分超过6分有503例,最低分为0,最高分为44分,平均得分(11.61±8.73)分。比较围绝经期Kupperman评分中不同的妇女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的得分情况发现,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1 社会支持总分影响因素的分析
表2 不同围绝经程度人群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在被调查的737例围绝经期妇女中,Kupperman评分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其中客观支持分与 Kupperman评分相关性最高(r=-0.398,P=0.000)。见表3。
表3 社会支持各维度与kupperman评分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中,有12项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存在负相关(P<0.05),虽然泌尿系统症状的发生与社会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无相关(P>0.05),但其与社会支持总分存在负性相关(P<0.05),见表4。
表4 围绝经期症状发生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性(r值)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家庭、社区或社会网络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2]。社会支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情感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上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此外,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将不同年龄组、不同的文化程度、是否在职、不同婚姻状况下的各组围绝经期妇女的社会支持总分进行比较,各组之间的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0~45岁、在职者、在婚者、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得分均高于其他组,这可能是由于她们还在工作,物质基础相对较好、社交范围较广,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支持,从而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特别是配偶健在的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夫妻间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使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而文化程度越高,所获支持越多,这可能与自身情感体验和满意度较高有关。
调查显示,不同围绝经期程度的妇女各维度评分及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的妇女,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各维度得分越低。在相关性分析中也提示,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评分与Kupperman得分具有显著负相关,当围绝经期妇女能够从家庭、社会获得良好支持时,其围绝经期的症状评分较低,有利于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在减轻围绝经期症状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仅与个体生理特征有关,而且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同时可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
本调查还显示,社会支持与围绝经期妇女各项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均有着密切的负相关性。围绝经期妇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各项围绝经期症状就越轻。因此,为了帮助妇女更好地度过围绝经期,不仅要注重雌激素等药物的应用,更要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
综上所述,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夫妻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3]。因此,在围绝经期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应教育其家人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可能出现的症状,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尤其是配偶要意识到自己对于帮助伴侣平稳度过围绝经期的重要作用。文化层次低、年龄偏大,低收入及独居的围绝经期妇女应特别引起社会的关注,可通过完善社区服务,给予这些妇女更多的关爱。同时,妇女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鼓励其积极参加社区和团体活动,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1] 王社芬,乇玉玲,王曼.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5):77-79.
[2] Ozbay F,Fitterling H,Charney D,et al.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to stress across the life span:a neurobiology framework[J].Curr Psychiatry Pep,2008,10(4):304-310.
[3] 邓冰,庹安写,张业勤,等.更年期妇女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6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