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露 王冠军
我国于1999年10月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2]。到204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3.74 亿,占人口总数的24.48%。老龄化社会必然引起家庭结构的变化,多子女家庭将发展为独生子女家庭,这样,老年人养老势必由居家养老向社会机构养老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精神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养老和精神慰藉已逐渐提上日程。关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已经有一些研究,但是就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3]。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比较两者差异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家庭及老年人自身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进而为今后养老模式的转化和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1)社会机构养老组(社会组)为在养老院、老年公寓和社会福利院养老的老年人。在青岛市社会福利院、青岛颐安康老年公寓、青岛红宇敬老院、青岛博爱敬老院等各级养老机构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1份。通过效度题目,删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150份。年龄60~99岁,平均年龄(78.59±8.07)岁;性别:男 64人,女 86人;文化程度:文盲、小学、中学、大专及以上都有;职业:脑力劳动者56人,体力劳动者94人。(2)家庭养老组(居家组)为生活在家里的老人,包括独居和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在青岛四区随机取样,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通过效度题目,删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155份。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6.92±7.96)岁;性别:男 70 人,女 85 人;文化程度:本组资料平均文化程度高于社会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职业:脑力劳动64人,体力劳动91人。所有被调查者均无重大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智能正常。两组以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李娟、吴振云等[4]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傅双喜教授自编的“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5]作为评定工具。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涉及心理健康5个维度: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并编制相应的分量表。采用4级计分(1:与我不符合或不同意;2:与我较不符合或较不同意;3:与我较符合或较同意;4:与我符合或同意),反向题目调整后,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包含4个维度: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认同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共17题。采用likert-5级评分,依次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比较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题项相加得分表示心理需求,分值越小,表明心理需求水平越高。两组资料均由作者带领数名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于2012年3~4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调查问卷,测试前进行统一指导,保证测试的真实性。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归类,筛选出无效的问卷。后由作者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协助完成统计工作。
1.3 统计学处理 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一般线性模型中重复测量组内比较法做F检验。
2.1 两种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社会组的心理健康总分及自我、情绪、适应分量表分均高于居家组,差异显著(P<0.05)。居家组的认知、人际分量表分大于社会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
2.2 老年人心理需求结果比较
2.2.1 社会组 运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组内比较法,对心理需求4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6]。结果显示4个维度差异显著(P<0.001)。事后检验表明,两两差异均显著(P<0.001)。具体表现为生理需求最高,其次依次是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最后是认同需求。各维度的均值分别为:生理需求1.58±0.70,交往需求 1.89 ± 0.05,自我实现需求 2.52 ±0.76,认同需求 3.28 ±0.82。
表1 两组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表1 两组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2.2.2 居家组 运用同样方法对4组数据进行检验,4个维度差异显著(P<0.001)。事后检验两两差异显著(P<0.01)。需求排序与社会组一致,表现为生理需求1.51 ±0.70,交往需求 2.06 ±0.05,自我实现需求2.33 ±0.78,认同需求3.26 ±0.97。这个结论与傅双喜教授[5]的全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结论一致。
2.2.3 两种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需求比较 社会组的交往需求大于居家组(P<0.05);自我实现需求小于居家组(P<0.05)。居家组的生理需求及认同需求均大于社会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种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需求得分比较()
表2 两种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需求得分比较()
?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定义已不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良好,只有三者达到完美的结合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7]。本文针对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关于心理健康现状,结果显示社会组的心理健康总程度及自我、情绪、适应方面均优于居家组。目前社会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措施日趋完善,服务也愈来愈人性化、多元化。统一的管理让老年人过上规律的生活,且提供丰富的集体业余活动,让老人吃的放心,住的舒心。加之青岛高校较多,每到节假日便会有各个高校组织大学生来机构进行献爱心活动,使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另一方面,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不仅可以远离家庭矛盾和家务劳顿,而且距离产生美,适当的分开让彼此更加牵挂,感情更加融洽。养老院里的老人年龄相仿,拥有共同语言,可以减轻老人的孤独感。此外,老人的衣食住行都有养老机构的统一安排,老人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安排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学习书法、绘画、表演等,甚至有些老人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些都使老人的情绪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老年人在交流、娱乐与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并且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因此,社会组的老人在情绪及自我得分上都显著高于居家组。老人们统一居住在养老院,积极、有效的人生经验得到交流与互换,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得到扩大与传染,生活中互帮互助,加上服务人员周到、热心的服务,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社会组老年人较居家组不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等负性情绪,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居家组好。这与吴振云[8]对北京城区的调查结果相悖。原因可能是年代不同,养老机构发展渐趋完善;地区的差异,观念不同,老人的感受不同;此外还有本研究样本例数较少,需加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对心理需求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两组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得分均高于其他3个维度,表明老年人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更加倾向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提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人仍然最重视生存的基本需求,并且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在最后的是认同需求。被调查的老年人在“希望比周围的人强,获得成功,取得成绩”、“渴望参加某个团体或组织”、“想控制他人,希望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说服和命令等”题项表现出较小的意愿。结果表明,伴随着社会角色和家庭重心的变化,老年人逐渐降低了自己对社会权利的需求。社会组的交往需求显著大于家庭组,表明老人由于久居养老院或老年公寓,与子女及朋友的见面及交流机会减少,交往的范围局限于本养老机构,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减少,因此表现出对交往较高的渴望。这就需要子女及亲朋好友经常看望老人,并且组织老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老人长期居住在社会机构,衣食无忧,生活安逸,自我感觉人老无用,自我满足,责任感减退,且相比较居家老人较少关注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表现出的自我实现需求小于居家组。
从长远来看,社会机构养老是可取的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转变将成为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9,10]。但这种社会化养老既需要老年人及子女转变观念,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予以关注。
[1]张正华,肖篷.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3(12):706-7l0
[2]元天喜.国内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J].护理与康复,2011,10(1):16-18
[3]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90
[4]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56-660
[5]傅双喜.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报告[J].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2010:50-66
[6]傅双喜,王婷,韩布新,等.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及其增龄效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57-2060
[7]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2-74
[8]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1(23):713-715
[9]袁其乐.王成美,吕晓茜,等.社会化养老机构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初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67-568
[10]初炜,胡冬梅,孔祥金,等.农村老年人群养老需求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2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