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及选择偏好调查研究——基于山东省17 市85个行政村的实证分析

2013-08-29 09:40周玉玺刘光俊袁凤歧
关键词:农民满意度农村

□周玉玺 刘光俊 袁凤歧

一、引言

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省市区结合各自经济社会特征,都制订了规划发展方案,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战略工程,涉及“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及农民共同参与。实施五年以来,各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状况如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是否满足了农民的诉求?对这些问题的总结与解答,能够探索与确定“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式及建设重点。

研究学者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模式及主要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市场机制、政府行政干预、非营利组织参与等要素配置机制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公共品投入增加、农民道德水平上升、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形成(张日新、吴剑辉,2010)。在新农村建设中,多数农民认为资金短缺、技术投入少、农田水利设施差、技术推广服务主体缺失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叶敬忠、那鲲鹏,2007;王德海等,2009)。农民文化程度低、人均收入少、医疗卫生支出高、安全饮用水来源设施和交通设施差是影响生活宽裕的主要因素(张文秀、王冲,2009)。农民受多元文化冲击、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文化资源欠缺、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造成乡风失范的主要原因(隋书卿,2010),制约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多个因素(陈文胜,2010)。对于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发展阶段应如何突出重点,有学者认为应先发展村容整洁(史红杰等,2008),也有学者指出应先做到民主管理(叶敬忠、吴惠芳,2008)。根据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各地区应选择不同发展模式,中部地区适合采取“全面建设综合发展”、“土地节约规模经营”和“产业培育特色发展”等10 种模式(陈文科、刘田喜,2010),山东省主要采取“新城市主义”、“城乡等值化”、“村企一体化”和“产业化带动”四种模式(秦庆武、许锦英等,2008)。现有研究成果指出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作用。但各地在推行新农村建设中,是否存在政府建设目标、重心与农民的期望不一致的问题?建设内容、方式等是否响应了农民意愿和诉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厘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山东省农业较发达,主要农业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60% 左右。山东省较早地制订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年11 月30 日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2006 -2020)》),明确界定了山东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并确定了山东省“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为科学衡量新农村建设绩效,建立了新农村建设(村级)总体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生活信息化指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适龄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等项目。本文主要以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实践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客观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真实评价。根据山东省鲁东、鲁中和鲁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随机从17 地市抽取85个行政村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59个行政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0 份,收回有效问卷816 份,有效率为96%。调查项目共包括8个大项179个小项,调查对象包含农业生产类农民、兼业农民、非农业类农民、村干部。

(一)被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农业从业人口的年龄等基本情况相对集中(见表1、表2)。

表1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

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人均年收入3000~10000元(表1),约占被调查农村居民的75%。另外在10000元以上收入的农村居民中,有近36%的农村居民收入在30000元以上;而在3000元以下收入的农村居民中,有近23%的农村居民收入在1000元以下。从调查样本的整体来看,在农村内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表2 农民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情况

调查显示,农民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程度(表2),约占调查人数的89%。30~50 岁间的农民约占调查人数的73%,而且30~50 岁间的农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约占9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经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 岁左右,40 岁以下的农民兼业程度要高于40 岁以上的兼业程度。由于本次调查只是抽样调查,没有统计所有农民的学历及兼业情况,但是从30 岁以下的被调查农民数量来看,所占调查人数比例极低。一般来说,年轻农民受教育程度高,可选择就业机会较多,只要有其他较好的就业途径、收益较高,他们不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本研究没有把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等作为本次研究的满意度影响因素。

(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基本认识及满意度指标说明

本次调查中,分别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建设内容的五个方面的认知、关注程度、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参与意愿及出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见表3、表4)。

表3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举措的认识

表4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了解

调查发现,64.5%的农民已经知道并很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举措,而且有对新农村建设内容有所了解的农民约占调查人口总数的68.1%。据了解,除了村委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以外,央视一套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电视剧是农民较为重要认识来源之一。在访谈中,询问当地新农村建设概况与电视剧中的农村相比较情况时,多数农民对电视剧中的新农村充满向往,但是也指出了当地一些不切实际的现象。多数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主要是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吃的好、住的好。就新农村如何好,农民的认知程度也多倾向于一些外化的情况,如山青水秀、道路宽阔、出行方便等。可见,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有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也不清楚,新农村建设可能就只是建几栋房子、铺几条马路而已。因此,如何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并且付诸于建设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但就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落实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政府与农民建立起有效的沟通,真正将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的决心与农民谋求发展的内部动力结合起来。因此,政府欲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将农民的意愿同新农村建设的路线结合起来。本次调查主要集中于山东省农民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状况的满意度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新农村建设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关于满意度的调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 字”方针分为5 部分,共涉及34个满意度变量,在下文分析中又按照“软件”满意度和“硬件”满意度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表5)。

表5 山东省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指标

二、山东省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主成分分析

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内容多,农民的满意度评价比较复杂。为厘清新农村建设具体内容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及主次之分,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山东省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满意度评价的分析工具。

(一)农村软环境满意度分析

为考察满意度评价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是否适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借助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 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KMO 度量标达到0.8 就适合做主成分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农村软环境满意度评价矩阵的KMO 值为0.8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sig 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

首先进行尝试性分析: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 的特征根,具体操作及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分析结果表明,变量的共同度均较高,绝大多数的变量可被因子解释,信息丢失较少,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较为理想。

选取特征根大于1 的5个主成分,这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8.1%,也即是说这5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8.1%(表7,表8)。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表6 公因子方差

表7 解释的总方差

可以看出,有13个变量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高,表示它们与第1个因子相关程度高,第1个因子重要;其他因子与原有变量相关性小,对原变量解释不显著。另外,这5个因子实际含义模糊。这里采用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使因子有较清晰的命名解释性,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表9 所示。

根据各变量在主成分上的权重可以看出,主成分F1综合了社会风气变量、文化及娱乐活动、村庄治安满意情况、村民邻里关系的信息;主成分F2综合了村委会选举民主、财务公开、干部任后表现、干群关系的信息;主成分F3综合了农业科技水平、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业的信息;主成分F4综合了村民卫生习惯、自身素质、耕地保护的信息;主成分F5综合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补贴的信息。

表8 成份矩阵a

表9 旋转成份矩阵a

(二)农村硬环境满意度分析

同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农村硬环境满意度主成分分析的相关数据如下:

1)农村硬环境满意度评价矩阵的KMO 值为0.763,据KMO 度量标准,比较适合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sig 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原假设,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

2)选取的特征根大于1 的5个主成分,这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9.0%。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3)据各变量的权重所示,主成分F6综合村庄布局、绿化、道路建设、工业污染信息;主成分F7综合饮用水、灌溉水、村庄整洁、垃圾处理、厕所条件、圈舍卫生信息;主成分F8综合公共场所、学校、卫生所信息;主成分F9综合手机信号、电视收看、电脑网络信息;主成分F10综合用电和燃料信息。

(三)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主成分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山东省农民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构建Logit 回归模型如下:

农民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问卷数据显示没有农民选择非常满意,选择满意也少,为此,本文定义农民满意度Y 为二元变量,将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归为一类,取值为“1”;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归为一类,取值为“2”,建立Logit 回归模型,用软环境和硬环境满意度提取的10个变量反映农民满意度情况。运用SPSS17.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拟合优度卡方值为362.55,显著性水平为0.001,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解释因变量的结果。从关联度检验看出(表10),自变量和农民总满意度间具有一定关联。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0:

表10 关联强度检验

表11 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由表10 可以看出,F2(综合了村委会选举民主、财务公开、干部任后表现、干群关系的信息)和F7(综合了饮用水、灌溉水、村庄整洁、垃圾处理、厕所条件、圈舍卫生的信息)在5%的水平上对农民的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他变量对农民的总满意度影响较小。回归模型的估计式如下:

根据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如下:

1.农村基层组织(村集体组织)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基层的满意度对新农村建设的总满意度影响较显著,这说明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所起作用较为重要。在本文的主成分分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村委会选举民主、财务公开、干部任后表现、干群关系”的指标被合并为主成分F2,计算结果和我们的常规思维较为一致:选举民主决定管理民主(干部任后表现),管理民主又决定了干群关系,管理民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财务公开情况。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生产层面,在农村包产到户以前,集体生产的效率较低,但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分散经营以后,生产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现阶段生产效率的再提高效果甚微,而且规模经营似乎有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探索路径之一。农民有实现规模经营的意愿,但是没有实现规模经营的能力,因此他们寄希望于在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下,实现农业更进一步发展的愿望。

2.直接关系农民生活的变量对新农村建设的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主成分F7综合了饮用水、灌溉水、村庄整洁、垃圾处理、厕所条件、圈舍卫生的信息,这些方面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从生活富裕的角度来看,那些大搞形象工程的村庄并不能体现农民生活上的真正富裕,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评价也不能仅仅从村庄的一些外化的形象来衡量。现实中,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为了迎合上级领导,不求实效的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既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相悖,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

3.其他主成分尽管对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与主成分F2和F7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农村软环境来说,社会风气变量、文化及娱乐活动、村庄治安满意情况、村民邻里关系、村民卫生习惯等与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权威有很大关联,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愈强,农村的软环境质量就愈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但是农村发展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农村的内部,而农村基层组织则是这种力量的凝聚点。而农业科技水平、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哪一户农民可以促成的,这也必须依赖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和发动。在农村硬件环境建设方面,村庄的规划、道路建设以及村庄绿化等能够使新农村建设的布局优化,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这些方面的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地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否则,只能变成所谓的形象工程。另外,用电和燃料目前能够基本满足山东省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数字电视和电脑等高消费需求还不旺盛。

三、总结及主要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很多,而这些方面正是农民对农村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意愿和需求的表达。从分析结果来看,山东省农民对新农村的满意度主次分明。在生活方面,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如饮用水、灌溉水、村庄整洁、垃圾处理、厕所条件等方面亟需改善;在发展方面,农民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带领他们实现物质和精神文化富裕的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

结果显示,作为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农民更关注与自己的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农民对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支持满意度较高。同时也反映出联产承包制实施之后,原来作为农业生产的组织者和公共服务供给者的村集体组织的功能逐渐转变和弱化,致使农业生产组织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代理人”缺失,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倾向(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共同协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参与程度和支付意愿。

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内容及方式应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民实际生产生活状况相互契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制定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能否实现为依据。农村发展是政府外在推力和农民谋求发展的内在拉力耦合的结果,其中农民谋求发展的内在力量最有力、最持久,政府应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营造和谐的农村公共治理环境。为抑制农民机会主义倾向,应重塑组织生产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代理人”,对农业生产领域(如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销售、农机及灌溉服务、生产资料采购等)可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等代为提供,满足农民的差异化需求。农村公共服务,可由原来的村集体组织转变职能提供,主要包括农民的政治生活活动的组织协调、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农村生活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维护等,以响应农民的均等化诉求。

[1]张日新、吴建辉.要素配置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逻辑[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72 -76.

[2]叶敬忠、那鲲鹏.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生产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2007,(6):85 -90,91.

[3]王德海、孙素芬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生产发展问题与需求分析[J].农村经济,2009,(4):34 -36.

[4]张文秀、王冲.西部少数民族牧区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宽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川甘青8 县牧民的问卷调查[J].软科学,2009,(11):79 -82.

[5]隋书卿.关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2010,(1):110 -111.

[6]陈文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基于湖南省万户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5):15 -22.

[7]史红杰、吕宇栋、彭大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容整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6):72 -73.

[8]叶敬忠、吴惠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管理民主[J].中国农村观察,2008,(3):46 -52.

[9]陈文科、刘田喜等.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与路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 -14.

[10]秦庆武、许锦英、王新志.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启示[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1):69 -73.

猜你喜欢
农民满意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饸饹面“贷”富农民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