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的地形与多样的空间——以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和谐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例

2013-08-29 09:27张婧婍李运远
关键词:游人视线坡面

张婧婍,李运远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1 地形与空间的释义

1.1 地形 地形在地貌学范畴是指地物形状和地貌;在形态学范畴,指的是地表的三维几何形态;而在景观学范畴,则作为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建筑设计资料集·6》中将其分为“大地形”和“小地形”,本文中所研究的“地形”则专指景观范围内的地形高低和起伏的形态,属于“小地形”范畴,一般按其地貌可分为山丘、山岗、山嘴、山坳、坪台、峡谷、盆地、山垭等形态,按其空间构成要素则可分为地貌面、地貌线及地貌点.

1.2 空间 空间是实体存在的场所,也是被实体形态所包围限定的“空”的部分,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间即为其中“当其无”的部分.本文所研究的“空间”专指景观空间,由天空及地形构成,其中包括地形上附着的植物、水体、建筑及构筑物等,它与由地板、墙壁及天花板限定的建筑内部空间有所区别.

1.3 地形与空间的关系 地形是景观的骨架,作为一个近乎承载全部景观构成要素的重要载体,它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场地的景观效果及游人的体验感受.空间作为地形重要的展示窗口及体验场所,与之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景观设计产生重要影响[1].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分析,地形是一个相对于空间的“空”而实际存在的实体元素,它的起伏形态围合并形成空间,其上的景观要素分隔并限定空间,同时,地形亦处于自身围合的空间之中.可以说,地形既包含于空间,又围合出空间;空间既包含地形,又被地形所支撑,二者虚实相生,互通有无.

2 地形与空间的特性

景观空间的设计品质主要是由地形的起伏空间形态决定的,不同的坡度决定不同的围合度,进而产生不同的空间特性,营造不同的游憩体验.单独由地形围合出的空间并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地形的起伏形态如何与空间发生关系以及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及体验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诺曼K·布思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将地形依“形态”分成5 类:平坦地形、凸地形、山脊、凹地形、谷地.本文着重分析地形的起伏形态与空间的关系,并将地形分为凸地形和凹地形,将线状地形归于面状地形中进行阐述.

2.1 地形与空间的塑造性 凸地形地势高于周围地形,是凸出的实体元素,一般表现形式为土丘、丘陵及山峦等,其周围的空间是向外延伸的离心式开敞性空间[2].凸地形的空间特点有以下3 点:第一,视域范围广,可欣赏周围景观;居高临下,易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第二,随视点沿坡向上移动,凸地形的特色立面会逐渐显现,对游人产生强烈吸引,无论是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坡面,还是人工构筑物都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第三,凸地形的空间给人以遵从、权威及敬仰的感受,例如,古代君王将宫殿抬高以象征权利及威严,南京中山陵等纪念性景观建于山地之上,以营造肃穆、庄严的纪念空间(见图1).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整体的凸地形空间是一个延展空间,它具有发散性,但缺乏对空间的限定及分隔,故应避免在开阔视野中设计单调的坡面,以防止对游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图1 南京中山陵①资料来源:http:∥image.baidu.com/

“在景观中凹地形可被称为洼状地.它并非是一片实地,而是不折不扣的空间”.其一般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周围地势平坦的独立凹地形,另一种是两个凸地形连接形成的凹地形[2].凹地形的空间特点有以下3 点:第一,凹地形对空间产生限定边界,是聚拢的闭合空间,如果将起伏的地形比作墙壁和地板,那么凹地形就可以看成是“没有屋顶的建筑”,十分适合设计成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空间,作为活动场地的中心或者局部构图重心;第二,凹地形使空间产生方向感,它一面坡起封闭,一面下沉开敞,引导空间自然向凹地形中流动,因此游人习惯背坡而坐并最终被引入最低处的平坦区域进行活动;第三,凹地形使空间具有封闭感及隐蔽性,不易受到外界干扰,这样易形成宜人小气候,适合植物生长,同时也可为游人营造私密性的空间,满足其渴望独处或静思的心理需求.例如,南京中山陵的音乐台,凹地形引导空间由高向低流动,它具有满足游人背坡休憩的功能,形成了独立宜人的环境,与中山陵的纪念景观形成了对比(见图2).但是,凹地形缺乏延展性,独立性过强,缺乏与周围地块的联系与互动,难免显得过于封闭呆板,“当其与凸面地形相联系时,它可以完善地形布局,形成丰富的空间.”

2.2 地形与空间的视觉性 地形不仅可以通过形态的起伏围合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引导视线和丰富空间.视点的改变、视角的转换及视线的引导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增加空间层次,提升景观质量.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先生认为,“视觉连续”可以“将无序的因素组织成能够引发情感的层次清晰的环境”.因此,对地形与空间视觉性的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组织景观环境.

凸地形作为一个实体限制了空间边界,隆起的坡面则起到限制界面的作用,坡度不同,坡面的限制效应会发生变化,它起到阻隔视线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坡度较陡的凸地形主要进行视线的阻隔,陡坡对空间进行限定,阻碍视线延伸,使游人无法观赏地形背后的景观,观赏界面只有坡面及地形两侧的风景.坡度较缓的凸地形主要进行视线的引导,缓坡上的自然及人工景观可以引导游人变换视角,使视线随着缓坡走势向上延伸,引人向高处游览.同时,随着视点的不断上移,视野逐渐变得开阔,视域逐渐变得宽广,眼前的景观不断明晰,直至到达凸地形的顶端,游人身处开敞空间中,视点为最高点,景观节奏达到高潮.

凸地形的顶端是重要的景观节点,是“看与被看”的核心空间,它既是欣赏四周景色的最佳视点,又是游人向上观察的视觉焦点,它同时兼具了视线的发散性与收束性,占有控制和支配的地位.设计时可利用景观塔、孤植树等垂直的景观元素提升竖向空间,使视觉焦点更加突出,景观感受更加强烈.例如:意大利波波里园中,凸地形增强了南北轴线的视觉性,将视觉焦点由尼普顿神(Neptune)塑像喷泉水池引向最高处的雕像(见图3).

凹地形作为一个具有封闭性的空间,下洼的坡面起到限制界面的作用.人身处凹地形中,很难与外界地块发生关系,其视线受到阻隔,很难越过地形发散出去,同时随着坡度的增加,空间封闭性增强,视线愈加受到制约.此时坡面的限制作用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框景”手法,将自然景观围合于地形边界之内,使视线更加集中,观赏点的景观效应更加突出.

图3 波波里园 尼普顿神(Neptune)塑像喷泉水池②资料来源:钱诚《山地园林景观的研究和探讨》的硕士学位论文,2009;

图4 埃斯特庄园百泉台③资料来源:http:∥image.baidu.com/

若把凹地形空间看作点状的空间,那么谷地空间则为带状空间,它使上述“框景”的手法运用得更加巧妙.谷地不同于凹地形,它仅具有两侧坡面的限制,于是“框景”的边界更为明确,同时它在另外两个方向形成视觉通廊,突破了对视线的阻隔而产生对视线的引导.伴随谷地空间的流动性,视线也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埃斯特庄园依山就势而建的百泉台,它作为园中第二条横轴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作用(见图4).

总之,不同的地形位置提供不同的视点,营造不同的视觉及空间感受,设计中要善于利用地形对视线阻隔及引导的特点,增加景观空间的趣味性.

2.3 地形与空间的体验性 空间不仅在形态方面与地形相呼应,同时在与人的互动体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3].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1],不妨将其中的“一个物体”理解为本文所述的地形,起伏的地形创造多样的空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丰富的景观体验及无限的想象空间.地形塑造的不同空间给人不同的体验感,人会选择喜欢或适宜的空间从事不同的活动,而活动的形式则决定不同人流量与聚集模式.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到,根据人在景观空间中的种种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路径空间和停滞空间,相应地,可以把人的活动分为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

凸地形营造的空间具有发散性,宜形成开敞及半开敞的空间.山脊这类线性空间可划为路径空间,它适合开展人的动态活动,例如,爬山、骑车及慢跑等.通过道路的转折、挡土墙等构筑物的视线引导及坡面植物配置等设计手法可集中游人的兴趣点,通过流动的和变化的景观可化被动游览为主动参与.山顶这类点状空间可划为停滞空间,适合开展人的静态活动,例如,观景、写生及休息等.可以运用借景、框景等设计手法收远山巍峨之景,同时可设计有一定高度的点景植物或构筑物,处理好山顶“观景与点景”的关系.在凸地形空间中,除了观景位置的因素,人的体验感还与坡度的陡缓有着密切关系.陡坡可以进行攀岩、登山等活动,缓坡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等活动.随着坡度的增加,适宜人开展的活动逐渐减少,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逐渐增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路径空间与停滞空间要合理布局,以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及游憩需求.

凹地形营造的空间具有收敛性,宜形成私密及半私密的空间.由于凹地形易积水而形成湖泊等点状水面或线状水系,所以可结合地形现状设计滨水体验空间,以吸引游人开展滨水活动.山谷这类线性空间可视为路径空间与停滞空间的结合,既可作为游览路径开展动态活动,例如,散步、遛鸟等;也可作为休息空间开展静态活动,例如,垂钓、静思等.凹地形中的点状空间可视为停滞空间,但由于凹地形围合性好,视线集中,适合作为表演舞台或活动场地,所以它既适宜动态活动(例如演出、聚会及健身等),又适宜静态活动(例如聊天、闲坐及阅读等).此外,人在凹地形空间中的体验感还与坡度大小及空间尺度有关.空间尺度相同时,坡度与围合感成正比,坡度过小缺乏封闭感,坡度过大易产生压抑感;坡度相同时,空间尺度与围合度成反比,空间尺度过小不适宜作为表演及活动空间,空间尺度过大易产生空旷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并利用地形打造安定舒适的包围体验,同时应防止因空间封闭性过强而产生压抑之感.

凸地形与凹地形可以组合成为复合地形,它们共同营造了更为多样的空间,因此应通过设计使空间具有序列性,以给人富有节奏韵律的景观体验.

屈米曾表示,如果不是人的活动给予空间意义,那么空间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利用起伏的地形围合而成的空间,还是利用其引导视线的丰富空间,都是为人提供活动的场地,为人构建交往的场所,为人营造体验的空间,所以,地形作用于空间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使空间成为人活动的场地,更为本质的是要关注在活动中人的交流与体验.

3 设计实践——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和谐公园的景观设计

3.1 项目背景 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和谐公园(以下简称:“和谐公园”)地处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基地总面积11.68 万平方米.场地整体地形复杂,南高北低,东、西侧地势平缓,可概括为以下4 个层级,即两平地、三台地、两冲沟、一峭壁.其中,场地中部的复杂地形是该地块地形骨架特征的集中体现,其高差变化较大,两条狭长冲沟形成了大量陡坡,除此之外,其场地内土质疏松,植被生长情况较差,生态系统单一,景观效果较差.

通过对基地的分析,总结出“和谐公园”最大的特点是地形起伏,因此,如何解决高差大、虚土多的工程安全问题,如何整合与利用特色地形,如何结合场地高差来营造丰富的空间以满足市民的体验需求就成为本项目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亦是设计的关键.

3.2 详细设计 我们将设计过程作为一次对“和谐”的诠释,于是公园的设计便成为一次场所精神的溯源,一次人文精神的回归.设计立意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地形与空间的耦合”,通过生态补偿设计来表达对原始地貌的尊重,以还原场地绿色基底;通过对现状地形的合理改造来表现对场地现状的尊重,以突出场所现状特性,同时,设计过程十分关注地域性景观的打造及民族文化性的体验.

峭壁及台地:二者共同形成了凸地形,基于其地形特点,设计对原有场地的坡度局部放缓,主要以挡土墙的方式来处理高差,同时局部采用植物以柔化空间界面.坡度较陡的地区,其山体地形条件复杂,其工程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因此采用了直立式挡墙和其他墙体,如毛石挡墙、喷水景墙及跌水、种植池与景墙结合等多种做法.根据地形的高低错落,毛石挡墙在起到挡土功能的同时又兼具毛石的厚重感及自然野趣;喷水景墙则避免了直立景墙统一界面的单调性,它以分散的点状小型水景点缀地形,为游人营造了丰富活泼的游览空间;跌水、种植池与景墙结合的做法则使挡土墙的界面更加丰富,挡墙顶部所种植的攀岩植物为外向城市提供了一个绿色界面,对内则柔化了挡墙的单一界面;跌水与种植池的组合,在空间上结合了地形,形成了层层跌落的多重界面,减少了垂直围合的压抑感;它在视线上对游人进行了引导,丰富了其空间的体验感及视觉感(见图5).坡度稍陡的地块采用了半立式挡墙,设计的挡墙高度有所下降,景观性高于挡土的功能性.在局部以挡墙结合台阶的方式设计了若干层台地(作为休憩场所),它们空间串联又彼此隔离,既利用了地形的丰富空间,同时又增强了景观的序列性.对坡度较缓的地块则采用缓坡的方式,以漫步游览的观赏方式为主,将游览路线设计成“之”字形或自由曲线形,以坡道局部结合台阶的方式来处理道路高差,其观赏面主要为道路两侧的缓坡,坡上设计有阳光草坪、花坡及疏林草地等,并以植物来柔化地形边线,以营造舒缓开敞的游憩空间.

图5 跌水与种植池组合处理的凸地形立面

图6 凹地形内小广场的台地立面

冲沟:冲沟是凹地形空间,其围合作用突出坡面的竖向景观,所形成的三维立体的游憩空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使游人的体验感更为丰富(见图6),其中的一个冲沟设计成非进入的空间,仅作观赏之用,同时结合观赏植物打造成以置石为主的“旱溪”;另一个冲沟为进入空间,设计有林间小路,随地形上下起伏,以乡土植物为主打造成复层植物群落,并带状种植不同种类的乡土花和灌木,以此植物设计来对游人的视线进行引导.该地块的设计将密林、花卉、曲径、沟谷及坡面有机地结合,营造了良好的俯视与仰视效果.

平地:将市民活动场地、集散型场地及功能性建筑设置于平地处,同时结合了草坪及微地形的设计,使空间感觉既开敞又不显空旷.在平地与峭壁、冲沟的交接地区,结合地形设计了台地景观,同时还运用植物景观来加以过渡,使空间的转换自然舒缓,使人的体验感更加舒适流畅.

4 小 结

地形的形态与人的活动体验可通过空间联系起来,空间的存在依托于地形,空间的变化与序列的产生均取决于地形的起伏形态,所以空间本身并不具有实际的物质存在性,笔者将其存在性称为是与地形互为图底关系的“隐形存在”.空间作为地形与人之间的沟通媒介,它可为游人提供休闲的场所和丰富的体验,展示其美好的景观.打造丰富的体验.正是由于空间缩短了地形形态表达与游人活动体验之间的距离,人们才在外在表达与内在体验中寻找到平衡点,才在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间建立起良好的对话.

[1](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美)诺曼K·布思,曹礼昆.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288.

[3]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游人视线坡面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登神农顶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你吸引了我的视线
当代视线
Overview of Urban PM 2.5 Numerical Forecast Model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