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网络嵌入的孵化器商业模式研究

2013-08-29 05:58李永周贺海涛
中国科技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孵化器商业模式异质性

李永周,刘 旸,贺海涛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1 相关研究进展与文献回顾

创新人才在经济学意义上属于异质性 (Idiosyncratic)人力资本的范畴,异质性人力资本是指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意愿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创新和创业的人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企业家是具有“特殊天赋的人”,它们带来企业间的差异。但异质性概念的真正提出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Romer和Lucas认为,人力资本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进行知识生产的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就越高,由此区别于一般性人力资本。Snell[1]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指出,企业的核心人才和异质性人力资本具备某些不可复制的特殊知识、能力或技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以企业为边界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难以适应高端人才开发的需要。人们便将视角转移到更加宏观的层面,提出以营造适合特定人才的外部环境为目标的嵌入开发模式。

嵌入 (Embeddedness)的概念由经济史学家Polanyi于1944年在《大变革》一书中提出,认为人类的经济行为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组织嵌入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的结果。Granovetter[2]将Polanyi的观点引入新经济学,提出“嵌入性”的概念,并把嵌入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Zukin,DiMaggio[3]在结构性嵌入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嵌入的概念,并指出网络嵌入所依赖的四大基本社会因素——结构、认知、文化和政治制度。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异质性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术界开始从网络嵌入的角度研究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开发、保持和激励。Simon[4]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出发,指出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专有知识结构只有在人才聚集的创新网络内,才是“有价值”的。Mitchell[5]受“嵌入格”(Embedded Figures)和“场理论”(Field Theory)的启发,提出工作嵌入 (Job Embeddedness)的概念,即通过工作之外的因素,如联接、匹配和牺牲实现员工的保持。Jack、Anderson[6]通过对企业家个体行为的定性检验发现,“嵌入”社会结构有助于企业家开发异质性能力。

与国外注重研究嵌入性的内涵不同,国内的研究集中在嵌入性的衍生效应上。李维安[7]认为,由于隐性知识通常与特定网络紧密相关,只有高度嵌入才能使这些知识显性化,成为可利用的知识资源。吴晓波[8]也指出,在知识获取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本地企业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嵌入性越强,企业获取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绩效越高。廖建桥[9]引入Mitchell的工作嵌入理论,提出通过工作嵌入度的方式来实现核心员工的开发保持。芮雪琴[10]认为,异质性科技人才的聚集密度足够大且网络外延性较好时,其互动才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综上所述,异质性人力资本反映了由知识技能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带来的投入产出差异,这种差异是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源泉。异质性人力资本开发的关键是环境、文化等软条件。

2 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的理论分析

孵化器是一种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特殊经济组织,其最初的目的在于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廉价的场地服务。其后孵化器的内涵逐步发展和延伸,成为各国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孵化器能够实现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创新人才创新潜力的发挥,根本原因在于孵化器实现了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知识流动和共享以及创业风险防范和化解。

(1)创新要素系统集成。所谓创新要素集成,是指孵化器将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的创新要素在一个特定的网络空间内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度集成的创新要素集成能够进行充分的碰撞交流,并通过自适应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绩效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嵌入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创业企业更容易获得合适的人力资源、会计、法律等专业性服务和技术、生产、销售和市场等信息的中介平台。孵化器能为创业企业与客户、供应商或者政府建立商务合作关系,帮助创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以满足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对创业信息的需求。特别是创新人才间的直接交流或协作能够摩擦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使创业者更便捷地进行创新,创造吸引创业者进入的氛围。而一旦大量先行者获得成功,其示范效应会吸引更多的创业者进入。大量人才的进入会产生更多碰撞交流,引发更加强烈的创新,形成人才促创新、创新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和以孵化器 为中心的人才嵌入洼地 (见图1)。

图1 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的要素集成示意图

(2)创新知识流动与共享。创新知识、信息的流动与共享是指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各个成员间依靠地理上的临近性和经济上的关联性进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相互交流学习。网络中的知识流动与共享缩短了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创造时间,形成了知识创新的规模效应和创新网络内部成员间知识引入、集聚、消化、创新、输出的互动,提升了再创新的边际产出。因此,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创新知识和信息充分流动与共享的情况下,创新个体的知识存量能实现快速的转移和积累。知识转移和积累超过临界状态就会产生知识的创新和突破,创新的知识和信息再通过流动与共享被其他成员获得,开始下一轮的积累和创新。如此反复,形成知识“流动—积累—创新—再流动—再积累—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创新人才实现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扩大。从长期看,这种积累和扩大会逐渐依附于创新网络,进而形成创新人才对孵化器创新网络的嵌入(见图2)。

图2 知识流动与共享示意图

(3)创业风险防范与化解。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创新,而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事业,其间要经历构思、开发、实验、试产和规模经营等一系列漫长过程,最终结果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的初期,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风险尤其突出。因此,防范和化解创业风险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人才创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孵化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经济组织,可以依托其资源政策优势为创业企业建立一个能抵御创业风险的内环境,解除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创新人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

3 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商业活动参与者、潜在利益和收益来源。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如何实现组织盈利。孵化器商业模式是商业模式在孵化器上的延伸,即孵化器如何利用内外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实现自身收益并达到持续经营目的方式的总和。复旦大学梁云志、司春林[11]指出,完整的孵化器商业模式由客户定位、价值主张、价值链、动态能力和现金来源这5个基本要素构成,分别描述了孵化器的服务对象、服务种类、价值分配者、环境适应力和投入补偿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的商业模式。

(1)战略定位。战略定位是孵化器选择入孵企业的依据,孵化器对入孵企业的选择通常从产业分工和技术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大致有四种基本类型:①低产业分工、低技术水平的简单物业模式;②高产业分工、低技术水平的产业孵化器模式;③低产业分工、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孵化器模式;④高产业分工、高技术水平的创新人才网络嵌入模式。当前,我国孵化器大多处于前三种商业模式。孵化器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孵化器进行战略定位调整,实现向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的转型。在新模式下,创新人才的创新潜力被充分激发并持续创新,而持续的创新是企业占领技术、市场前沿和持久盈利的必要条件。因此,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能够克服由产业和技术生命周期引发的收益下降,实现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 (见图3)。

图3 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商业模式的商业机会

(2)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是孵化器提供服务的种类和方式。创新人才的个性大于共性,要实现价值创造孵化器必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根据孵化企业不同孵化阶段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组合。初创阶段以孵化场地、工商税务事宜的咨询与代办、基础的物业和创业培训服务为主;成长阶段主要提供公共平台建设、政策资金申报、融资与外联、市场拓展等基础服务;发展阶段则主要提供管理咨询、战略策划、人力资源开发等高级服务。传统孵化器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以任务为导向,虽然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但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孵化器与社会资源的链接不足,服务内容停留在物业、政策、中介的低级水平,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没有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的价值创造则通过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知识流动和共享、创业风险防范与化解三大机制,形成了创新网络内的创新保障体系。企业通过创新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提升自我创新能力,解决遇到的市场、资金、管理等非技术问题,满足对创新能力和商业环境的需求,获得创新网络赋予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 (见图4)。

图4 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

(3)收益方式。收益方式是孵化器现金流入的来源。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的运营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但收费高会加重企业负担,其收益方式必须实现二者的平衡。为此,孵化器可以参照股票期权的方式获取收益,即孵化器在提供服务的阶段不收取费用,而与企业协议以提供服务入股。孵化器扶持企业上市后出售持有的股权获利。股票期权具有长期利益挂钩、期权人风险可控、收益高和支付转嫁等优势。统计数据表明,风险投资领域IPO收益与成本之比约为7.1,远高于M&A的1.7。由此可见,股票期权能在满足孵化器高回报的同时,将创业企业的孵化费用转移由资本市场支付,是一种理想的收益方式 (见图5)。

图5 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商业模式的收益方式

(4)敏捷性。敏捷性是孵化器根据入孵对象特点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和速度。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要求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模式具备高敏捷性,以适应其战略定位的需要。而要提高孵化器的敏捷性,孵化器首先要改变“赚客户钱”的观念,树立“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观念。服务内容的设计以解决创新人才的特殊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孵化导师制,根据创新人才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使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其次,孵化器要打破部门分工的限制,建立由各种专业人士组成的服务团队。团队成员不但要精通企业管理,而且对技术的发展要具有敏锐的预见力,能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和正确决策,使在孵企业的战略能够紧跟潮流。孵化流程上则采取专业化、协同化的思路,对创业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设立孵化专项,以团队集体攻关的形式解决。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是一种全新的孵化理念。本文对这种全新理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商业模式提出了设想,但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商业模式的实现需要相关政策措施的保障。一方面,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商业模式高度依赖经济环境的支撑;另一方面,传统的孵化器商业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使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向创新人才网络嵌入孵化过渡。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关政策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时应注重通过市场机制开发专门人才,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或者技术领军人才创业,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财税优惠,同时打破对事业人员从事商业活动的限制,允许高校或科研院所中拥有重大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在职创业;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创业企业的金融产品,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利用风险投资针对性强、获取条件宽松和非偿还的特点优化创业企业的融资结构;三是健全孵化退出机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业资本市场不但能实现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能帮助孵化器以高回报平稳退出,为此应专门建立针对科技创业企业的板块,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四是加强孵化器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一支熟悉国家产业政策、了解异质性人力资本特点并精通企业管理的高素质团队。

[1]Lepak David P,Snell Scott A.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1):31 -48.

[2]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3]Zukin S,DiMaggio P.Structures of capital: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conomy[M].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Simon Rodan.Innovation and heterogeneous knowledge in managerial contact Network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6):152 -163.

[5]Mitchell T R,Holtom B C,Lee T W,et al.Why people stay:using job embeddedness to predict voluntary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1102 -1121.

[6]Sarah L Jack,Alistair R Anderson.The effects of embeddednes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467 -487.

[7]李维安,邱昭良.网络组织的学习特性辨析[J].科研管理,2007,28(6):175 -181.

[8]吴晓波,刘雪锋,胡松翠.全球制造网络中本地企业知识获取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3):486-492.

[9]廖建桥,梁小威.工作嵌入模式与组织核心员工保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19-121.

[10]芮雪琴,牛冲槐.创新网络中科技人才聚集效应的测度及产生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146-150.

[11]梁云志,司春林.孵化器的商业模式研究: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1):43-51.

猜你喜欢
孵化器商业模式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商业模式从0到N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
孵化器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