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谷”现象的协同创新机理: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

2013-08-29 05:58彭华涛
中国科技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产业链协同

彭华涛,范 丹

(1.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浙江农林大学经管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1 引言

随着社会网络型创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涌现出一批以光谷、麓谷、绿谷、药谷等为代表的“谷”经济现象。在这一“谷”中,创新资源不断得到集聚和共享,创新能力不断得到补偿和提高。谷内的若干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拥有差异化资源的利益主体各自发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方面的优势,努力通过社会网络内的知识集成实现分布式协同创新。谷内的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若干企业以业务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努力通过社会网络内的利益传递实现开放式协同创新。光谷、麓谷、绿谷、药谷等所在地的周边城市将因为区域比邻、文化趋同,努力通过社会网络内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实现城市群协同创新。因此,中国“谷”现象中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次的协同创新行为,社会网络嵌入协同创新网络之中,对于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触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对于协同创新网络内部的官产学研中金子网络、产业链子网络、区域经济子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网络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多局限于对经济个体或群体等对象,以微观视角的研究居多;同时,在科技管理领域,社会网络的应用研究相对较为少见。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对于中国“谷”现象中的协同创新机理展开研究。

2 文献依据与假设命题

2.1 社会网络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政府、中介机构为媒介[1],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体系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借助这一网络,产学研协作创新的各创新主体由于目标与需求的一致性,形成很强的知识联结,有助于从网络中汲取高质量的知识与信息[2]。同时,由于知识共享嵌于特定的社会网络中,受伙伴间信任和合作意识的影响,产学研协作创新的实质是知识的共享。良好的网络关系使得企业与高校之间知识或技术的沟通更为顺畅,双方倾向于关注长期的信任和互惠,并不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3],以维持产学研协作创新关系的稳定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主要结点,政府和中介机构起着中介和纽带作用,各主体之间以网络的形式实现知识链接[4],各结点的活动都被纳入网络之中并受其约束。由于共性技术的显著“外部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技术溢出率较高,而企业独占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就会倾向于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协作创新[5]。社会网络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一项互惠互利的知识资源共享与知识价值转换活动,它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信任和资源共享互补的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嵌入形式。一方面,由于企业与高校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影响着各方对合作利益的评价及合作范围和模式的选择[6],进而造成高校所提供的知识成果与市场需要可能脱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企业与高校双方在明确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促进高校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缓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另一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各结点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知识联接,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资源[7]。因此,以社会网络的形式对产学研各结点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实现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融合,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由此得出如下命题:

H1:社会网络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现为产、学、研各创新主体在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协同创新活动。

2.2 社会网络视角的产业链协同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单个经济主体掌控市场的局面不复存在,引发了具有特定联系的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社会分工的深化,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在实现内部协同的同时,积极寻求外部协同。因此,产业链的整合成为必然,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现为明显的网络范式[8]。产业链可看作不同地区、不同产业或相关联行业之间以某种契约关系建立起来的协同的企业业务价值网络[9]。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共生系统,不同于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内部人”交易模式,除受制于价格机制,还遵循产业链内部企业间的信任机制。产业链整体功能的发挥建立在基于产品链、服务链、价值链的社会网络之上,利益共同体因相同的利益诉求而实现相关业务的互补与协作[10]。产业链上不同经营主体经济行为嵌入到社会网络中,是业务链本身关联的原因,更是社会网络中介作用主导的结果。产业链创新网络区别于以地缘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的区域网络,后者因地域上的集中形成区域竞争优势[11]。产业链群创新网络作为一种以合作寻求竞争的链状网络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创新范式[12],其强调在业务关联、利益共享、价值传递的基础上推动以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为协同表现形式的整体利益最大化[13]。产业链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包括从不同利益主体的双边互动到多边协同。社会网络对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更广阔的社会系统中配置资源、共享信息,通过企业间优势互补,实现规模经济和成本控制,创造更大的价值并帮助节点企业更快更早地实现企业目标[14]。由此得出如下命题:

H2: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现为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业务及利益网络中的价值协同创新活动。

2.3 社会网络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有助于降低特定区域范围内行为主体间的交易成本和创新风险,带动其相互间高信任的合作,这是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基本条件[15]。作为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因素,区域创新环境受着区域行为主体间社会网络的影响[16]。社会网络为区域协作创新提供了平台,保证了区域生态位差异化需求相关信息的传递功能。高度信任的社会网络关系是规避区域协同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社会网络已成为区域协同创新投入的一部并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区域内的社会网络为创新网络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得信息、资金、技术等资源在网络间快速流动,各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中促成了更深层次的区域发展趋同度[17]。区域文化是社会网络的基础,区域文化认同产生了亲近感,缩小了区域范围内创新主体的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提升了相互间的信任度,扩大了互惠程度,改善了区域内的社会资本认知维度和关系维度[18]。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将构成对区域创新文化的规范,将社会网络关系限制在固定的区域范围内,并实现社会网络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共同发展。事实上,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社会网络在区域层面的宏观表现形式,既包括区域范围内政府层面相互之间加强合作创新所形成的正式网络,也包括区域比邻所引发的创新主体联动、创新行为耦合和创新效益扩散而形成的非正式网络,并且非正式网络在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发挥着比正式关系网络还要多的作用[19]。由此得出如下命题:

H3:区域协同创新体现为建立在环境、文化、地理等基础上的区域网络中的生态位协同创新活动。

3 中国“谷”现象中的协同创新基本情况

纵观光谷、麓谷、药谷、智谷等若干“谷”现象的成功经验及典型做法,几乎无一例外地包括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群及区域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不同业务环节所在核心企业协同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协同创新。

3.1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从全国范围内的各类谷现象来看,谷所依托的载体多为产业园区或科技园区,并且所在地多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等知识密集的地方,因此为谷内的产学研协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智力基础。如武汉光谷所依托的高校资源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985、211学校的电信、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麓谷所在地比邻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众多高校;张江药谷的形成与中科院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不可分割。严格意义上讲,光谷、麓谷、药谷、智谷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既包括建立在技术协同基础上的研发网络,也包括官 (政府)、产 (企业)、学 (高等学校)、研 (科研院所)、中 (中介服务结构)、金 (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复杂网络。在各“谷”所在地,均已形成国家级开发区及管委会,其在承担政府对辖区进行管理的职能同时,为实现“谷”内的产学研知识协同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网络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体现为:(1)知识资源及其载体融合。中国“谷”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于以“谷”为集中地,有效实现若干致力于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才资源、分别体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不同优势的技术资源、建立在共享机制上的政策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系列资源的整体集成。基于知识网络与产学研社会网络的融合,产学研各方作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知识资源载体,在构成网络节点的同时,能够在特定的网络范围内实现知识资源的供求对接与缺口补偿,并为知识协同创新奠定必要的资源基础。 (2)知识价值转换能力拓展。“谷”中的产学研各方在知识吸收消化及转化能力、知识创造与创新能力、知识传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20],在创新的投入能力、活动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方面亦相对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通过能力协同来取长补短,体现错位合作优势。“谷”作为知识资源的高度集中地,为产学研各方的知识价值转换提供了能力拓展空间。(3)知识共享平台广泛集成。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处于重要的结构洞位置,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政府部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搭建的信息共享平台、校企供求对接平台、共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等在谷内广泛集成,为“谷”内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合作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协同基础。因此,命题1成立。

表1 中国“谷”现象中的协同创新表现

3.2 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

从光谷、麓谷、药谷、智谷的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现状来看,其所实现的途径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以武汉光谷和长沙麓谷为代表,以单一或复合产业链为基础,以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为形式,以产业链上的企业横向联盟或纵向联盟为手段,所实现的产业链群协同创新网络。如武汉光谷在光、机、电等相关产业一体化,长沙麓谷在先进电池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具有关联性的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分别形成了资源与利益共享、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协同创新网络。第二种形式以张江药谷和中国南方智谷为代表,以产业链中企业主体的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需求为纽带,将产业链中创新主体延伸至开展特定业务环节的企事业单位,接近于但不等同于产学研视角的协同创新。光谷、麓谷、药谷、智谷等“谷”内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并不局限于本国,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视野下的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已越来越明显。国际知名企业的入驻并在“谷”内设立总部、国际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的参与,在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为开放程度更大、资源更为丰富、视角更为开阔的协同创新网络指明了方向。

社会网络视角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理体现为:(1)合作共赢与协同竞争。在以产品实体为纽带的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中,强关系网络成分居多。在以业务环节之间的服务为纽带的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中,弱关系网络成分居多。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协同构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网络,产业链得以延伸,利益关联方增加,利益分配机制更趋复杂,基于不同中心性的创新合作子网络与创新竞争子网络随之形成。(2)业务导向与多链协同。与产业链不同业务环节相对应的产品链、技术链、工艺链、企业链甚至包括人才链既有所联系又相互区别。社会网络作用机制下的业务导向型产业链协同创新使得无论是利益性和短期性较为明显的工具性网络,或是强调研发、市场等环节对于产业链长效合作机制的混合性网络,能够实现多链协同,实现产品、技术、工艺、企业、人才等多重要素共同影响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3)价值驱动与创新网络协同。“谷”内的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从价值链的视角而言,创新活动在价值驱动因素的影响已广泛覆盖于几乎所有业务环节。其已从一般意义的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网络衍生为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网络。从创新的形式而言,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对于复合型人才网络、复杂学科知识网络、交叉专业技术网络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的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产业链协同创新可实现价值驱动作用下的创新网络协同,命题2成立。

3.3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中国的各大“谷”的经济贡献及价值创造,并不局限于对于所属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税收贡献、社会就业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所在地周边区域整体板块协同创新的推动。如武汉光谷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已扩散至武汉1+8城市圈内的诸多城市,并在各城市里设立有与武汉光谷配套的产业园甚至直接以“光谷”等字眼命名。麓谷作为湖南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以及“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张江药谷和中国南方智谷在尽可能将各类创新资源的价值属性在“谷”内集中体现的同时,并不局限于“谷”所在地本身。如药谷的协同创新网络已经跳出张江地区,辐射至上海及周边城市。智谷的协同创新网络已经跳出806平方公里的半径,聚焦于华南地区。由此可见,谷既是区域范围内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更是区域创新资源的发散地。以“谷”为核心,区域范围内的不同地方政府能够统一认识、同化观念,在体制机制以及政策资源方面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区域范围内城市群在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

社会网络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机理体现为:(1)超越微观层次的广义社会网络协同。区域层面的协同创新网络不再是狭义的以血缘、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网络,而是广义的超越情感因素、工具因素甚至利益因素的特殊社会网络。相比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而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能够整合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各类资源,将微观层面的产学研不同利益主体、产业链条上的不同利益环节所形成的网络囊括其中,避免了区域经济板块范围内同城竞争的网络内耗现象。(2)基于区域生态位错位的合作网络协同。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成功经验来看,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群能够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突破本位主义的思想束缚,以开放协同的思路从全局和大局考虑创新的战略与谋略,实现了区域范围内协同创新利益的最大化。区域范围内的不同城市本身具有差异化的资源禀赋及生态位,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区域经济板块中城市群的生态错位网络,区域协同创新则属于典型的生态位协同创新。因此,命题3成立。

4 结论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而言,中国“谷”现象存在的协同创新网络与微观层面的知识网络、中观层面的产业网络以及宏观层面的区域网络相互嵌入并不可分割。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现为产、学、研各创新主体在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协同创新活动。网络行为对于具有差异化知识资源基础的机构和部门进行知识开发以及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2)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现为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业务及利益网络中的价值协同创新活动。产业链上企业主体在价值追求过程中所形成的交叉及螺旋网络对于产业链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3)区域协同创新体现为建立在环境、文化、地理等基础上的区域网络中的生态位协同创新活动。社会网络已经从微观网络和宏观网络、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多个层面影响着区域协同创新并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1]张晓拔.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社会网络机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6):136-138.

[2]王丽萍,孙东川.政府大学企业(GUI)创新网络的合作机制研究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6,(6):23.

[3]Powell W W..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s[J].I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2):295-336.

[4]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2-175.

[5]罗炜,唐元虎.国内外合作创新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0,8:14 -17.

[6]Leea K J.,Ohtab T.,Kakehib K..Formal boundary spanning by industry liaison offices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university - industry cooperative research: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Tokyo[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0,22(2):189-206.

[7]李琳,方先知.产学研知识联盟与社会资本[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5-8.

[8]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及其协同演化[D].浙江大学,2009.

[9]程李梅,王哲.产业链内核心企业价值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4):73-67.

[10]Bergenti,F.,Franchi,E.,Poggi,A.Agent-based Social Networks for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C].Paris:2011 20th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Enabling Technologies:Infrastructure for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s(Wetice),2011:25 -28.

[11]Cao,Qun.A Game Analysis on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Process[C].Long Beach,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Engineering(15TH),2008:1603-1608.

[12]Chesbrough,H.Managing Open Innov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47(1):23 -26.

[13]Yan,B.,Huang,YH.Research on the business collaboration model based on cluster supply chain[C].Wuhan:ISBIM:2008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376 -379.

[14]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0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1,2007,28:1319 -1350.

[15]Jifke Sol,Pieter J.Beers,Arjen E.J.Wals.Social learning in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trust,commitment and reframing as emergent properties of interac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1 -9.

[16]T.Di Matteo,T.Aste,M.Gallegati.Innovation flow through social networks: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in France and Italy[J].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2005,(47):459 -466.

[17]施建刚,唐代中.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5):10-13.

[18]薛风平.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40-46.

[19]Junghee Han,KwangJin Kim,Ilmo Kang.A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perties of Network Activity in Regional Innovation Clusters-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ICMIT,2008,606 -611.

[20]丁堃.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0,(12):35 -36.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产业链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筑牢产业链安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