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3-08-29 05:58齐旭高
中国科技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协同效应供应链协同

齐旭高,周 斌,吕 波

(1.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2.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3.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386)

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单一企 业产品创新模式已无法适应产品周期缩短、技术日趋复杂、消费者需求快速变化的新形势。企业需打破组织间界限,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在产品创新中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由于可以共享创新资源、分担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协同产品创新模式,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尽管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模式给参与企业带来诸多优势,但实际上其绩效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这主要是因为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涉及跨组织协作,影响因素较多而且复杂的缘故[1]。识别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提高协同产品创新管理效率,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大都集中讨论技术、战略、组织结构、文化等组织内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2],而对企业间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针对供应链环境下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提出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其对产品创新协同效果的影响关系,以期对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管理活动提供一些理论帮助。

1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Bstieler等认为,以信任、沟通、承诺为基础的企业间合作关系是协同创新的前提,对企业间协同创新有重要影响[3]。Bhaskaran等指出企业间协同产品创新需要协调多主体间利益冲突,以激励各企业积极承担创新任务,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提升企业间协同产品创新效果的关键[4]。赵树宽等在评价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时,提出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因素主要有激励机制、技术知识共享、创新资源强度、企业间信息化水平[5]。张旭梅等研究供应链协同创新实施策略时,提出影响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企业间信任、技术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协同创新平台[6]。赵昌平等[7]、欧光军等[8]、Camarinha 等[9]分别从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企业间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指出影响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因素主要有合作关系、产品技术的壁垒、激励机制、企业间相容水平、创新协同平台等。结合以上分析,本文给出影响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间合作关系、产品技术知识壁垒、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企业间相容水平和协同产品创新平台。

1.1 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影响

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指供应链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目标形成的一种积极、长期的非正式协作关系。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间合作达成均要付出成本,合作关系越稳定,企业间资源搜寻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和决策成本等交易成本就越低。此外,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减少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间冲突的产生。Knudsen通过供应链合作关系与产品创新目标关联性研究,发现改善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可缩短新产品面市时间、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在供应链企业间产生超越契约关系的优势[10]。由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1 企业间合作关系与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效果正相关。

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评价多采用合作关系质量的概念,Fynes将其研究维度分为沟通、信任和承诺[11];Mohr等将企业间合作关系维度分为有效沟通、信任、承诺和成员积极参与[12];Bstieler等强调了信任对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的作用[3]。曾文杰等研究合作关系对供应链协同及运作绩效影响时,将合作关系研究维度分为沟通、信任、承诺、适应、合作5个方面[13]。据此本文应用在各研究中一致采用的沟通、信任、承诺测度企业间合作关系质量。

1.2 产品技术知识壁垒的影响

产品技术知识壁垒反映产品技术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共享难度。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实质就是企业间知识共享和创新的过程,但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建立在成员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产品技术知识壁垒表现突出。一方面各成员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只专注自身具有竞争力的环节,知识共享行为保守,另一方面产品技术知识专属性、路径依赖等知识特性也给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带来困难。由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2 产品技术知识壁垒与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效果负相关。

产品技术知识多为企业专有技术知识,这种专属性往往与特定时空背景相适应,转移起来难度较大;并且产品技术知识通常是针对某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技术知识的这种属性被称为路径依赖性,它客观上保护了技术知识不被随意模仿,但也加大了企业间技术知识共享的难度;此外,伴随着产品模块化设计和生产的发展趋势,产品技术知识模块化程度也成为影响企业间产品技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据此本文采用专属性、模块化、路径依赖测度企业间产品技术知识壁垒。

1.3 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的影响

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反映供应链企业间在资源方面的依赖关系。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参加协同产品创新的目的就在于从外部寻求自己所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以弥补自身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也是各成员企业相互提供和共享创新资源的过程,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越高,各成员产品创新资源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就越强,企业成员开展创新合作就越能形成竞争优势。Litter等认为企业在合作中共享各自拥有的技术、知识等资源,取得资源互补优势,均可获得较高合作绩效[14]。由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3 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与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效果正相关。

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的衡量,多数学者采用资源的互补性、投入程度和共有程度。Camarinha等研究了资源互补和投入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当企业愿意共享各自拥有的互补性资源,且投入程度较高时,就能获得较高的协同创新绩效[9]。Knudsen认为企业间创新资源共有程度越高,创新资源互补和整合效率也就越高,企业间技术合作效果就越好,反之技术合作的困难就越大[10]。此外,供应链成员投入创新资源程度,也会影响产品创新的效果,因为企业投入创新资源程度直接影响着产品创新合作的深度和范围。据此本文采用资源互补性、共有程度和投入程度测度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

1.4 激励机制完善程度的影响

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中各成员都具有自治性利益要求,协同主体都努力在自己决策权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把所掌握的优质创新资源贡献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企业行为方式相悖的,因为供应链产品创新整体结果最优并不是供应链成员最关心的问题。供应链成员企业中任何一方的“独食”行为和倾向都将导致供应链整体利益低效化。因此,供应链企业间产品创新合作激励机制至关重要。由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4 激励机制完善程度与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效果正相关。

供应链激励机制完善程度主要体现在任务分担决策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和合作评价机制的完善上。供应链产品创新任务分担机制能将产品创新任务与供应链各企业优势资源有效匹配,充分发挥成员企业在产品创新中的作用。同时,收益分配机制能够激励供应链成员按照整体最优或次优目标采取行动,不仅能保证实现供应链中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供应链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此外,供应链协同创新评估或审计体系对协同产品创新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依据分析,本文采用任务分担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和协同创新评估体系完善程度测度激励机制完善程度。

1.5 企业间相容水平的影响

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强调各成员企业创新要素在整个供应链上相互协作而涌现出的协同效应,成员企业都在寻求协作成本最小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Hagel等用互动成本来表达企业间的交易关系,互动成本既包括了交易成本,也包括了企业间信息交换成本,企业会采取互动成本最小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15]。供应链企业间相容水平越高,则企业间创新要素互动成本就会越低,并且供应链企业间相容性也可以使企业间合作更加和谐持久,避免冲突产生。由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5 企业间相容水平与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效果正相关。

供应链企业间相容水平指企业间在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目标上的匹配性。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广泛共享与强烈认同的价值观,若没有共同认同的文化基础就会导致企业间对待同一问题产生观点和行为的分歧,从而影响协同产品创新效果;同时,供应链企业间在管理风格、经营理念和目标上缺乏相容性,则会导致在运营协作和目标上的矛盾,从而增加协同产品创新的难度。Mccutcheon等认为,企业经营目标一致性、企业文化相似性及运营的相互协调性是影响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因素[16]。依据分析,本文采用目标一致性、经营理念匹配性和企业文化相似性测度企业间相容水平。

1.6 协同产品创新平台的影响

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拥有创新资源上存有差异,并且工作流程也不尽相同,要有效实现协同产品创新,需要有统一完善的协同产品创新平台作为交流、协作的基础。协同产品创新平台可以把供应链各企业不同创新资源在公用平台上共享,帮助成员企业更有效地搜索和利用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源,集中解决产品创新中的问题,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由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6 协同产品创新平台与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效果正相关。

各企业信息技术水平和企业间兼容对接是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企业间产品创新合作平台的外在物质保证。跨组织信息技术为供应链产品创新活动提供了公共服务基础,促进了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企业间联合。此外,供应链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对产品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发挥重要作用。依据分析,本文采用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企业间信息系统兼容程度、企业参与积极性测度协同产品创新平台完善程度。

1.7 供应链企业间协同产品创新效果的测度

管理学通常用绩效作为结果变量的测度,衡量指标多为财务指标,但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效果主要体现在企业间协同程度和产品创新目标达成上,仅用财务指标测度会显得不足。因此本文对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效果的考察从产品创新协同效应和产品创新绩效两方面展开。根据Bstieler[3]、陈劲等[17]的研究,产品创新协同效应主要由与产品创新过程密切相关的技术协同效应、生产协同效应、市场协同效应组成。产品创新绩效的测度指标参考Baker等[18]的研究,由新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开发成本、新产品的独特性3方面构成。此外,陈劲等[17]通过创新协同效应与产品创新绩效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创新协同效应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显著影响。综合以上,提出本研究理论模型 (见图1)。

图1 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2 问卷设计与实证方法

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研究调查问卷包括企业基本资料、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和产品创新效果量表3部分。量表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设计,为保证问卷质量,尽量采用国内外研究中使用过的量表,并针对题项恰当性及表述清晰性进行了企业预测试,根据反馈结果和相关学者意见进行了修改,最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从2012年5月至9月展开,采用在线调查平台和Email邮寄方式分别向天津、山东、河北、四川、黑龙江等省发放,共收回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调查企业中机械制造企业占28%,电子电器企业占32%,生物医药企业占21%,软件开发企业占19%,其中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下企业26家,501~1000人企业71家,1001~2000人企业63家,2000人以上企业14家。所调查行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技术具有复杂或更新快的特点,行业企业大多希望通过与上下游企业产品创新合作提升竞争优势,调查涉及产品创新类型包括完全创新产品、产品改进、零部件创新等,基本上反映协同产品创新各种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 实证方法选择

结构方程模型将因子分析、通径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集于一身,具有同时考虑和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能同时估计因子关系和因子结构、测量模型容许更大弹性等优点,研究者可设计潜变量间的关系,并估计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本研究选择结构方程模型的原因在于它适合进行理论检验和构建经验模型,同时可以估计复合相关因果关系。

3 实证方案与结果

3.1 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系数进行问卷信度检验,通过 SPSS17.0软件分析表明,各潜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6,调查问卷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723,表明观测变量对相应的潜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内部一致性较好。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问卷效度检验,KMO检验值为0.784,满足因子分析条件。调查问卷各观测变量因子载荷在0.627~0.857 之间,均大于 0.6,各观测变量对相应潜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问卷质量较好。

3.2 模型拟合结果

本研究利用AMOS7.0对调研数据与模型拟合度进行分析,采用卡方统计量、GFI、AGFI、RMSEA、CFI、NFI等指标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效果,从整体上看模型拟合较好。

3.3 研究假设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AMOS7.0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得到结果如图2和表1。

3.4 研究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①企业间合作关系与供应链产品创新协同效应和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假设1a、1b获得支持。这说明企业间合作关系是决定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进行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前需对上下游合作关系进行评估,否则,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会给协同产品创新带来阻碍和损失。②产品技术知识壁垒与供应链产品创新协同效应和产品创新绩效负相关,假设2a、2b获得支持。技术知识壁垒给协同产品创新在技术、生产、市场等环节协同带来障碍,同时也影响了产品创新绩效。这表明仅靠供应链非正式合作关系维系下的技术知识共享远远不够,基于产品创新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管理应受到足够重视。③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与供应链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但是这种相关仅在较低显著水平 (p<0.1)下成立,调查数据对假设3b支持较弱;企业间创新资源强度与供应链产品创新协同效应显著正相关,假设3a获得支持。这表明企业间创新资源的互补性、共有和投入程度,可以提高供应链协同效应,但当前对产品创新绩效促进作用较弱。这可能由两方面原因导致,首先从创新资源整合到推出新产品需要一个过程,创新资源强度影响会出现时滞,其次可能是供应链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配置,妨碍了创新资源在整个产品创新过程中共享。④激励机制完善程度与供应链产品创新协同效应和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假设4a、4b获得支持。这表明建立产品创新任务分配、收益成本分担等激励协调机制是供应链企业在产品创新制度安排上应该重点考虑的工作。⑤企业间相容水平与供应链产品创新协同效应正相关,假设5a获得支持,但与产品创新绩效相关性仅表现在较低水平 (p<0.1),假设5b未得到显著支持。结果表明供应链企业间相容性可提高成员在技术、生产、市场上的协同效应,但对产品创新绩效促进不明显。供应链产品创新协同效应与产品创新绩效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间相容水平亦可通过创新协同效应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影响。⑥协同产品创新平台与供应链产品创新协同效应正相关,假设6a得到支持,但与供应链产品创新绩效正相关处在较低水平下 (p<0.1),调查数据对假设6b支持较弱。这可能由于当前我国制造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软件系统等IT基础设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但系统下沟通协作方式仍盛行,其效用发挥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应用产品创新平台积极性和应用水平也影响了协同产品创新绩效。

图2 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表1 研究假设验证及结构方程路径系数

4 研究启示与局限

从研究结论可看出,提升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管理效率需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①在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合作伙伴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合作关系、相容水平等因素,并优先选择创新资源强度高的合作伙伴;②要有效解决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融合问题,促进产品技术知识在企业间流动和分享,比如研究如何克服技术知识壁垒限制;③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创新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使创新资源以产品创新为目标在供应链企业间有效配置;④在协同产品创新制度安排中,完善产品创新任务分担、收益分配和协同创新评估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使供应链企业自觉承担在协同产品创新中的角色;⑤要建设好产品创新协作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激发企业应用积极性,提升应用水平。

尽管本研究得到了一些新发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在样本选择上本研究以单个企业对上下游情况的判断来代表整条供应链,虽然已有研究大都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10],但也给研究带来一定局限,后续研究可以对问卷进行修订,以整个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其次,本研究虽实证了各因素对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的影响,但其应对策略还有待在后续研究中明确。

[1]Daugherty P J,Richey R G,Roath A S,et al.Is collaboration paying off for firms?[J].Business Horizons.2006,49(1):61 -70.

[2]Büyüközkan G,Arsenyan J.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overview[J].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12,23(1):47-66.

[3]Bstieler L.Trust Formation in Collabora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3(1):56-72.

[4]Bhaskaran S R,Krishnan V.Effort,revenue,and cost sharing mechanisms for collabora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09,55(7):1152 -1169.

[5]赵树宽,王慧军,张晶敏.集成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68-77.

[6]张旭梅,张巍,钟和平.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5):9-11.

[7]赵昌平,王方华,葛卫华.战略联盟形成的协同机制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3):417-421.

[8]欧光军,李永周.面向产品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协同创新集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5:11-116.

[9]Camarinha-Matos L M,Abreu A.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collaborative networks based on collaboration benefits[J].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2007,18(7):592 -609.

[10]Fynes B,Voss C,De Burca S.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quality on quality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39 -354.

[11]Knudsen M P.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24(2):117 -138.

[12]Mohr J,Spekman R.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partnership attributes,communication behavior,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15(2):135 - 152.

[13]曾文杰,马士华.制造行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及运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8):1221-1227.

[14]Hagel J,Singer M.Unbundling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133 -144.

[15]Ramanathan U,Gunasekaran A,Subramanian N.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performance metrics:a conceptual framework[J].Benchmark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8(6):856 -872.

[16]Mccutcheon D,Stuart F I.Issues in the choice of supplier alliance partner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18(3):279-301.

[17]陈劲,谢芳,贾丽娜.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管理学报.2006,3(6):733 -740.

[18]Baker W E,Sinkula J M.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9,27(4):411 -427.

猜你喜欢
协同效应供应链协同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绿色信贷市场和碳交易机制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分析
预知子醇提物联合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及机制探索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