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爱停,陈 峰,马振勇,王 宁,宋 倩,李少兰
近年来,随着军队干部培养与选拔方式的转变,报考军队(武警部队)国防生成为每年高考招生的热门。关于军队国防生综合体检方面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多,但是关于考生口腔健康状况的专科体检尚未见文献报道。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 临床部承担了2012年华北地区军队(武警部队)国防生招生体检任务,为了解该地区生源的口腔健康状况,本研究对2012年该地区1680 名报考军队(武警部队)国防生上站体检考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华北地区2012年报考军队(武警部队)国防生上站体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共1680 名,年龄16~20岁。男生占72.56%(1219/1680),平均年龄18.5岁;女生占27.44%(461/1680),平均年龄18.3岁;居住地为该地区农村或者城镇,其中农村籍考生占48.57% (816/1680),平均年龄18.4岁;城镇籍考生占51.43%(864/1680),平均年龄18.4岁。同一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负责口腔检查的人员共3 名,均为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口腔科医师,分别对每个考生现场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和专科检查,问卷由负责检查的医务人员填写,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户籍、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还包括每天刷牙次数等;专科检查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器械使用统一的一次性探针、口镜,同一受检者患2 种及以上疾病时,按病种统计,参照WHO(1997年)《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标准,其他口腔疾病按口腔临床疾病诊断标准。检查前进行了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 值0.71~0.78[2],可靠度优;检查项目包括牙结石、牙龈炎、龋病、牙釉质发育异常、牙缺失、牙面异常、颞颌关节紊乱病以及口腔黏膜病等。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 2007 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牙结石、牙龈炎、龋病、釉质发育异常、牙缺失、牙面异常、颞颌关节紊乱病、口腔黏膜疾病的患病率,以及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每天刷牙1、2、3 次的百分率。不同户籍、性别考生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 为检验水准。
2.1 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的各类口腔疾病患病情况 1680 名考生中共检出牙结石635例,占37.80%(635/1681),农村、城镇籍考生及男、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龈炎190例,占11.31%(190/1680),农村、城镇籍考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龋病33例,占1.96% (33/1680),农村、城镇籍考生及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牙釉质发育异常37例,占2.20%(37/1680),农村、城镇籍考生及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牙缺失39例,占2.32%(39/1680),农村、城镇籍考生及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牙面异常299例,占17.80%(299/1680),农村、城镇籍考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颞颌关节紊乱病32例,占1.90%(32/1680),农村、城镇籍考生及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口腔黏膜病3例,占0.18%(3/1680),农村、城镇籍考生及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各类口腔疾病患病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各类口腔疾病患病情况
2.2 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每天刷牙次数 1680 名考生每天刷牙1、2、3 次者所占百分率分别为37.56%(631/1680)、58.04% (975/1680)、4.40%(74/1680)。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每天刷牙1、2、3次者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1680 名考生中只有400 名考生口腔健康,没有任何口腔疾病,占全部考生人数的23.81%(400/1680)。1280 名存在各类口腔疾病,占76.19%,其中牙结石、牙面异常与牙龈炎的患病率列前3 位,分别为37.80%、17.80% 及11.31%,说明牙结石、牙面异常与牙龈炎这3 类疾病是危害考生口腔健康的主要原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每天刷牙2 次及以上的考生人数占62.4%(1049/1680),要高于全国水平[3]。表明考生整体口腔保健意识较强,可能与学校集体生活中刷牙情况相互监督、影响有关。
表2 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的每天刷牙次数[例(%)]
3.1 牙结石与牙龈炎 牙结石是由食物残渣、坏死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唾液中的矿物质沉积于牙冠或牙颈部钙化形成的,牙结石可以引起牙龈与牙周组织的炎性病变。本组牙结石检出率农村籍考生、男生要显著高于城镇籍考生、女生的水平,这与国内马力扬等[4]的研究结论一致。从不同户籍及性别考生的刷牙情况看,城镇籍考生每天刷牙1 次者的百分率显著低于农村籍考生,每天刷牙2、3 次者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农村考生;女生每天刷牙1 次者的百分率显著低于男生,而刷牙2、3 次者的百分率显著高于男生。考生每天的刷牙次数是影响牙结石形成最重要的相关因素,每天的刷牙次数越多,牙结石的检出率越低,刷牙是控制菌斑及牙结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调查中还发现,每天刷牙1 次的考生大多数为早晨起床后刷牙,睡觉前刷牙者少。对于口腔健康的影响而言,睡觉前刷牙比早晨起床后刷牙对于维护口腔健康更为重要。卢春生[5]对892名在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刷牙1、2、3 次者的百分率分别为32.8%、53.2%、14.0%,与本次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者占67.2%,高于本组的62.4%,每天刷牙3 次者的百分率亦明显高于本组。表明随着考生进入高校后知识面扩宽及社会活动增多,口腔卫生保健意识也在增强。
本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籍考生牙龈炎的患病率虽然高于城镇籍考生,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般的牙龈炎症主要由于局部菌斑、牙结石等不良刺激引起,牙龈炎症与牙结石呈正相关。而本组女生牙结石检出率低于男生,牙龈炎检出率却显著高于男生。受检考生的年龄为17~20岁,部分考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期牙龈炎症还与体内性激素变化有关,牙龈细胞中含特异性的雌激素和睾丸素受体,牙龈是一些性激素的靶器官。青春期由于内分泌的改变,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局部刺激敏感性、反应性增强,产生较明显的炎症反应,或使原有牙龈炎症加重[6]。男、女生在青春期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女生在生理和非生理情况下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牙周组织发生明显改变,使作为靶器官的牙龈受累较多,因而女生牙龈炎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生。
3.2 牙面异常与牙缺失 WHO 把错牙合畸形定为牙面异常(handicapping dentofacial anomaly)。据国内李忠良等[7]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错牙合畸形发生率为19.70%,与本文的结果17.80%接近。本组牙面异常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而城镇籍考生牙面异常的检出率要显著高于农村籍考生。错牙合畸形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我国错牙合畸形的遗传因素仅占错牙合畸形病因的29.4%[8],而本组城镇籍考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籍考生,可能与不同户籍考生的后天环境因素有关,城镇籍考生可能由于多方面条件优于农村籍考生,在颌骨发育时期的食物构成比农村籍考生精细,因而对颌骨的发育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高。本组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的检出率分别为牙列拥挤247例,占82.60%(247/299),高于国内学者的报道[9];其次为反牙合18例,占6.02%(18/299);其他的错牙合畸形有开牙合、深覆牙合、深覆盖、间隙、锁牙合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食物构成的精细化程度增加,青少年口颌系统得到适当的生理性咀嚼刺激减少,尤其是颌骨发育退化明显,而牙齿数目退化相对滞后,因而牙列拥挤的患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牙面异常仍将是我国未来口腔科医生需要重点关注的病种之一。
青少年出现牙齿缺失多是由于龋齿及外伤所致。本组共检出牙缺失39例,缺牙66 颗,其中下颌牙缺失55 颗,占83.33%,上颌牙缺失11 颗,占16.67%,缺失牙依次为:下颌中切牙17 颗,占25.76%;下颌第二前磨牙14 颗,占21.21%;下颌第一磨牙10 颗,占15.15%,其次为上颌侧切牙、上颌切牙、上颌前磨牙以及下颌第二磨牙。由于牙齿的萌出下颌牙普遍早于上颌牙,部分年轻的恒牙矿化不完全,生理性磨耗较少,窝沟较深的区域容易存积食物,极易产生龋病导致恒牙过早缺失。年轻的恒牙列期间多未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是原因之一。此外,青少年天性活泼好动,前牙位置突出,发生外伤时极易受累,部分前牙缺失多由于外伤所致。此次调查唯一没有发生缺失的牙位是尖牙,可能由于尖牙牙根粗大牢固,外形少窝沟利于生理自洁,较少发生龋病及牙周损害。
3.3 龋病与釉质发育异常 龋病是一种能够引起牙体组织缺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口腔常见病、多发病,WHO 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的非传染性的三大疾病之一。龋病是造成青少年过早牙缺失、牙面异常的重要原因。龋病发生的生态学理论认为,由于局部的、全身的、食物因素的改变,造成口腔生态环境的变化,正常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改变为病理性组合,口腔生态平衡转化为生态失调,正常细菌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龋病[10-11]。本组共检出龋病33例,占1.96%,较低的患病率反映了考生整体防龋水平的提升。调查中发现,部分考生较早接受过恒牙窝沟封闭的预防性治疗。城镇籍考生、女生龋病的患病率分别高于农村籍考生、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不同户籍考生的饮食习惯、食物构成等有关,部分女生爱吃零食也是原因之一。33例共检出龋病患牙39 颗,其中下颌牙31 颗,占79.49%;上颌牙8 颗,占20.51%;下颌第一磨牙发生龋病最多,共18 颗,占46.15%;其次为中切牙、第二磨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通常在6~7岁时萌出,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更偏爱甜食与含糖量高的饮料,口腔内呈现酸性环境,生态失调,更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以致菌斑形成[12-13]。而且多数儿童家长缺乏龋病防护意识,儿童口腔卫生习惯(比如刷牙习惯)处于逐渐养成过程中,加之现代儿童食品越来越精细化,精细的食品缺少纤维素成分,对牙齿没有自洁作用,食物残渣特别容易黏附在牙齿的表面与牙缝之中,促进细菌生长繁殖,从而诱发龋病[14]。此外,在恒牙列中下颌第一磨牙萌出最早、牙冠表面窝沟、点隙多也是重要原因。
本组检出的釉质发育异常包括釉质发育不全、釉质矿化不全与氟斑牙。釉质发育不全是釉质有机物质功能异常所致的不同类型釉质结构异常的一组遗传性疾病,不涉及全身系统病变[15]。釉质矿化不全发生在有机基质的矿化阶段,表现为牙釉质厚度和形态正常,但是硬度降低,出现不透明的白垩色斑块,病因很多,如营养不良、先天遗传、代谢及分泌系统缺陷、严重的局部因素等[16]。氟斑牙则是由于在牙发育矿化时期机体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釉质发育不全,主要源于饮用水中氟含量过高。氟斑牙反映的只是牙釉质形成期间遭受的氟损害,是慢性氟中毒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具有地区性,常发生在高氟区和成长的人群。本组共检出釉质发育异常37例,占2.20%,大多数为氟斑牙。本组氟斑牙检出率高与华北地区局部水源氟含量偏高有关[17-18]。农村籍考生、女生的患病率要高于城镇籍、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不同户籍考生当地的医疗保健知识普及水平有关,城镇优生优育知识普及率更广,受到口腔健康教育机会多,口腔保健意识强,而某些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所以农村籍考生的患病率稍高。
3.4 颞颌关节紊乱病与黏膜病 颞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组累及咀嚼肌、颞下颌关节以及头颈部相关联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通常表现为局部肌肉疼痛、下颌骨运动异常和颞颌关节紊乱弹响等,也可以伴耳部疼痛、耳鸣、头晕、头痛等症状[19-20]。颞颌关节紊乱病病因复杂,至今仍未明确,目前公认为多因素疾病。该病在青少年中有较高的患病率。本组共检出32例,占1.90%。农村籍、女生的患病率要高于城镇籍、男生的水平,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颞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症状多以张闭口时弹响为主,个别考生开口型偏右或偏左,功能障碍者未检出,是否疼痛可能与考生隐瞒症状有关。
口腔黏膜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与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一组疾病。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病不仅是生理性疾病,还是一种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心身疾病[21-22]。本组共检出3例黏膜病,分别为地图舌、裂纹舌、口腔黏膜溃疡,可能与个别考生精神紧张有关。
综上所述,华北地区军队(武警部队)国防生生源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提高考生的口腔保健意识,做好口腔健康保健,重视早期治疗对防治考生口腔疾病极其重要。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S].4th ed.Geneva:WHO,1997:1-21.
[2]李刚.临床口腔预防医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2000:52.
[3]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9,174.
[4]马力扬,聂红兵,周海静,等.3516 名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2):163-165.
[5]卢春生.吉林地区某高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2):87-89.
[6]孟焕新.牙周病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
[7]李良忠,张宏印,关雪琳,等.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27(3):294-296.
[8]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
[9]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25.
[10]周学东.我国龋病研究的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5):260-262.
[11]张思思.龋病的影响因素及防治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 (8):679-681.
[12]邓爱停,沈卫,谭晓蕾等.不同年龄人群固定正畸治疗中牙周损害发生情况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3):43-44.
[13]行勇军,刘鲁川,韩旭,等.频繁摄食蔗糖对口腔牙菌斑钙、磷、氟储库和龋病相关性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5,21(1):23-26.
[14]刘英,马敏,王兵,等.720 名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与综合防治模式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0):976-978.
[15]Takagi Y,Fujita H,Katano H,et al.Immuno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ins in hypocalcified amelogenesis imperfecta[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98,85(4):424-430.
[16]靳华,张彦博.武警某部战士400 人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调查[J].武警医学,2013,24(4):352-353.
[17]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7.
[18]徐小林,王辉,刘立忠.饮水高氟区成年人氟斑牙患病和氟中毒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 (7):634-636.
[19]郭清泉,代晓英.偏侧咀嚼与口腔疾病的相关性调查[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9):18-19.
[20]Scrivani S J,Keith D A,Kaban L B.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J].N Engl J Med,2008,359(25):2693-2705.
[21]Dworkin S F,Burgess J A.Orofacial Pam of Psychogenic origin current concepts and classification[J].J AM Dent Assoc,1987,115(4):565-571.
[22]苗群爱,李峥,阮建平,等.陕西省口腔黏膜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2010,30(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