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晨/文
据相关气象部门报告称2012年的冬季是北京有史以来相对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气温已经突破低温极值。但俗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二月四号就已立春,但在这乍暖还寒时候,天气属于寒暑无常,雪化时候寒气也最易侵入人体。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用现代观点来分析,这条谚语也是有理由的。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体内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冬天,为抵御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闭锁状态。冬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开始活跃了,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二月休把棉衣脱,三月还有梨花雪”,为适应春季天气多变的特点,人们也创造了一个不无道理的“穿衣气候”,这就是“捂”。但“捂”不可“捂”出汗来,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二八月,乱穿衣”,这“乱”正是人们对天气不时变化的随机应变之举。
适当的“春捂”虽是防病的重要措施,但仍是消极的。积极的防病健身方法是要进行锻炼。春季由于人体阳气舒发,锻炼时需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避免过度活动对人体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故春季锻炼以小运动量为宜,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宜。若大汗淋漓,汗液消耗过多,则毛孔开张,易受风寒而诱发感冒等病。
春天的气候适宜睡眠,加之春夜比冬夜短,使人感到春眠一刻值千金,周身困而无力,提不起精神,这些现象称为“春困”。“春困”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病态,而是“生物钟转换”——人体不能适应气温升高的环境变化和体内发生了“血液重新分配”的生理变化所致。所以不应贪于睡觉,而应积极参加体育、文娱活动,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脑部供血,减轻或消除春困。
春游也是消困的好方法。蛰伏一冬的人们,心情多少有些烦闷,久静思动,自然就有了外出踏青之意,沐浴在和风煦日当中,舒展筋骨,呼吸新鲜空气,调节机体的适应能力,对健康大有裨益。特别是初春空气中负离子大大增加,负离子能加强细胞的负荷,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大脑皮层功能,促进造血机能和肺的换气能力,从而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加强体质的最佳季节,合理进补,很有必要。春季宜选用清淡温和、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若身体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可施以甘平的补药。
对于肉食,人们大多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它营养丰富,口感良好;怕是因为其脂肪含量高,容易与高脂血症乃至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挂钩。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窍门之一就是多吃禽肉少吃畜肉。
畜肉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多,胆固醇也高,而鹅、鸭、鸡等禽肉不仅脂肪较少,而且所含脂肪的结构更接近橄榄油,故有保护心脏作用。
熟肉制品食用方便,口味也不错,你可能更喜爱熟肉制品。不过,这样你将犯下摄入亚硝酸盐的错误。因为在制作熟肉制品过程中,要添加亚硝酸盐,目的是防腐。但亚硝酸盐一旦进入人体,就可分解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物质亚硝胺,威胁健康。
所谓氧化食物,是指那些富含过氧化脂类化合物的食物,油炸类食品、方便面、汉堡包等为其代表。这些食物能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损害脑血管壁,使脑血管变窄,对大脑的生理活动产生不良刺激。
还原食物则含胡萝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成分,可阻止脑血管壁的氧化反应进行,或者使已经发生的氧化反应“还原”,保证脑血管通畅的健康状态。
专家研究发现,一种称为同型半胱氨酸的物质,如果在血液中的浓度过高,就会引起人的动脉硬化,最终导致心肌梗死、脑中风以及老年痴呆症。而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之所以会升高,越来越多地吃精细加工的食品就是原因之一。
蔬菜的营养价值与其颜色深浅有关。颜色愈深的蔬菜,维生素与胡萝卜素含量越多,反之就越少。按此规律排出的顺序是:绿色蔬菜、红黄色蔬菜、白色蔬菜。绿色蔬菜富含钙质,叶酸与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