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那本书 品那份情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2013-08-27 09:25:14王桂兰
中学语文 2013年1期
关键词:意图情感设计

王桂兰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地位:《我的第一本书》处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或揭示人生意义,其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具特色。本单元的安排重在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2.本课地位:《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淡雅的随笔。安排在《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之后的第三篇,诗人牛汉用清新素雅的语言追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的故事。编者将本文安排在这里,旨在让学生感受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人间温情,体会艰难的困境中也会有快乐。不要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失去自己做人的根本和人性中美好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简短,意蕴深刻,但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感受起来有点困难。

2.自开展小组合作形式以来,本班学生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自学、自评、互评的方法和评价原则,以及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学生已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行道树》《紫藤萝瀑布》等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基本能够把握。

三、目标确定及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8年级下学期学生阅读散文的现状:能够快速阅读并筛选关键信息;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基本情感;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品析比较浅显;能够找出散文的文眼,但是対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依据以上要求和现状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法、学法。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能流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筛选信息,深入研读文章。

3.读懂第一本书,品析第一本书珍藏的情感。

4.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理解“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教学重点:读懂第一本书,品析第一本书珍藏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理解“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二)教法

1.创设情境法

这篇文章时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偏难,所以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以便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

2.教师示范法

在品读语句,体会感情时,教师先示范例句。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把握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三)学法

1.学案导学法

学案导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学习模式。这一方法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主体。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法既尊重了个体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3.朗读法

朗读法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一)巧妙设疑,引入新课 (2分钟)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5分钟)

(三)走进文本,感知文意 (8分钟)

(四)研读文本,体会情感 (20分钟)

1.细读课文,寻找多种情感 (5分钟)

2.品读语段,体会父子深情 (7分钟)

3.精读语句,感受特殊情感 (8分钟)

(五)寻找文眼,探求主旨 (5分钟)

第三环节:课后练习,完成一篇读后感,字数100-300字之间。

五、整体设计意图

《我的第一本书》其意义丰富,来历很不寻常,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这本书的经历和内涵;其次作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写这本书的故事,打动读者的是这本书后面深藏的情感。所以我将本课的主题定为:读那本书,品那份情。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标段落序号;圈点勾画重点字词。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二十世纪初的社会现状。了解普劳恩的《父与子》的漫画。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4.解释下列词语。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了解背景,落实基础知识。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一)巧妙设疑,引入新课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七年级下册学过他的《华南虎》。

用以下导入语引入学习:有谁还记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也许很多人已经把第一本书给遗忘,给丢失了,但是,本课的作者牛汉先生,在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之后,为什么会满怀深情地去追忆他的第一本书呢?

设计意图:导入语力求信息量最大化,同时设置悬念,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1.交流预习第三题。

步骤:(1)各小组三号在黑板上板书答案,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订正。

(2)小组内用红笔纠错,组间用黄笔纠错。

(3)全班齐读词语两遍。

2.多媒体订正第四题。

步骤:

(1)对照多媒体纠正。

(2)组内 1号、3号,2 号、4号结对修改。

(3)老师随堂抽查。

课堂预设: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轻松的完成。

设计意图:以板书、多媒体展示、相互修改的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其目的在于交流落实,检查评价,及时矫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走进文本,感知文意

1.“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他酷似德国普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速读全文,然后用“这是一本 的书”来概括。

课堂预设:

A这是一本裁成两半的书 外观

B这是一本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 来历?

C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 意义

2.这本书与众不同,那么它有哪些不寻常经历呢?

乔元贞没有书 果断裁书

父亲追问之后 被迫要书

父亲在油灯下 辛苦补书

步骤:

①独立完成。

②组内交流。

③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3.这本书对“我”的人生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命运对比:

乔元贞没有读那本书——叫卖东西

“我”读了这第一本书——诗人作家

延伸:吕蒙读书——刮目相看

仲永未读书——泯然众人

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知识改变命运。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环境和读书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理解这本书对“我”的价值和意义。

(四)研读文本,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寻找多种情感。

细读文章4段、8段、12段,然后说说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和情?

课堂预设:

A父亲替“我”抄书——父子之情

?

B“我”果断裁书——朋友之情

C“我”带狗背书——人狗之情

D“弄不成”只罚“我”背书——师生之情

步骤:

1.独立完成。

2.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将段落锁定在4段、8段、12段这三段,目的是明确方向,缩小范围,提高阅读效率,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环节不仅要概括事还要概括情感,所以需要细读。通过这一概括能够将零散的故事整理成片,清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

2.品读语段,体会父子深情。

①教师:作者在本文中写了多种情感,但是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是哪种情感呢?

学生:父子之情,同学之情……

(投影: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卜劳恩的 《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然后抽学生讲解《父与子》的漫画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果断回答出:父子之情

②文中哪些章节体现了父子情深呢?

组内合作找出:3段、4段、5段、8段、10段

③全班有感情的齐读3段、4段、5段、8段、10段,并完成以下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表格的展示,梳理出父亲为“我”做的具体事情,从而提炼出父亲对“我”的具体情感。

④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父亲是一位善良、知书达理,并且非常疼爱儿子,充满教育之情的父亲。

元贞父亲 教师

对比 对儿子读书的要求迥然不同

我的父亲 教师

设计意图:重点理解了父子深情,从而理解了这篇散文的重点内容,感受到了父亲给“我”的无私伟大的关怀和爱护,学生对父亲的这种爱戴方式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五)精读语句,感受特殊情感

1.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教师:“可是老师读了文章之后,除了对父亲产生了敬重之外,心情还十分的沉重”。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很难笑起来。品读如下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A.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B.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一本……我只好把书裁成两半。

C.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

D.元贞把半本书教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读书了。”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为什么很难笑起来的原因,让大家理解到真正让作者难忘的应该是第一本书后面深藏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荒寒中的温情、快乐和梦幻。这样也就理解到了作者真正写这本书的原因。

2.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的这本书?

教师示范第一句:

①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沉重、留念之情

②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敬重、珍爱之情

③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铭记、追忆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例句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任务,掌握方法,这是余映潮的教师示范法。通过品读语句来进一步体会作者写这本书的独特情怀。进一步体会苦难的年代留给作者深深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复杂情感。

3.图片展示过去的苦难环境

教师展示一组能够反映20世纪初社会苦难生活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几十年前的贫困现状,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写这本书时的特殊情怀,理解第一本书的重要意义,理解苦难的岁月所带来的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学习的艰难,人生际遇的差别。

(六)寻找文眼,探求主旨

1.齐读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一句话。

2.理解“人不能忘本”。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课堂预设:学生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可能理解的不会很透彻,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理解。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出现:

生1:不能忘记最初的课本。

生2:不能忘记人的根本……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这本书既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成长的第一站,是他人生的起点与知识的源泉。作者一生的品格由此奠基,他从此学会了同情弱者,感悟人生。

设计意图: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要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一句话,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寻找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来提炼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题,人不能忘本。

3.朗读牛汉的《谈苦难》。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生活的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的从苦难中走出来。

设计意图:最后以牛汉《谈苦难》的语段作结,给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三环节:课后练习,完成一篇读后感,字数100-300字之间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语文学习离不开写作。对于这篇文章,学生也许还有自己的理解、感悟,所以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锻炼写作的机会。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书——与众不同 、 难以忘怀 辛酸

事——裁书、抄书、读书、背书 沉重 人不能忘本

情——父子深情,同学之情,追忆

人狗之情,师生之情 珍爱

猜你喜欢
意图情感设计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