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其勋
2012年2月,我年逾古稀,《自选集》上下两卷也已顺利出版。于是发了篇博文,说要变变活法。潜台词是多年来为语文教育摇旗呐喊,却收效甚微,想偃旗息鼓,轻松轻松,读点想读而未读的书,偶有感悟时随意写点率性文字,以利身心健康。
3月,《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曹颖群、娄国忠、王东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先后来到我的案头。随手翻阅,忽然发现这一大一小一厚一薄两本书有某种内在联系。于是来了兴致,仔细研读,证实直觉没有欺骗我。
要说我和王松泉先生有某些相似之处,难免有攀龙附凤之嫌。但我从20世纪80年代就关注王松泉先生的研究成果,确实有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私心在。我俩同龄,松泉先生长我半岁;松泉先生不到17岁当了中学民办教师,我不到16岁当了小学代课教师,都不是正规科班出身,都是在“文革”前参加进修的;松泉先生有23年中学教龄,做了7年教师培训,我也在中小学教了23年书,另有7年先在业余师范培训小学教师,后在县教研室做教研员;松泉先生1988年到绍兴师专任教,我1987年到省教研室做中学语文教研员,都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在遭遇文凭歧视的年月,已取得累累硕果的松泉先生自然成了我做人做学问的人生楷模。
记得最早被 “王松泉”吸引是他关于板书学的研究。当时还在中学教书,也曾刻苦钻研课文,也曾注意板书设计,但读到松泉先生一课又一课精心设计的板书,只好自愧弗如,也确实受益匪浅。当1990年读到《语文教育板书学》时,才豁然开朗——选准方向,坚持不懈,深入开掘,最终能成大器!而近年《语文学习》杂志在封二重新开设“板书设计”专栏,发表第一线老师新的板书设计,则证明松泉先生的研究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995年我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秘书长以后,把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转向汉文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这之前的1992年,兼任我会特聘学术鉴审委员的松泉先生已出版专著《阅读教育学》。1997年他的《阅读教材论》出版后,当月就赠给我一本,为我的研究指引了方向。同年曾祥芹先生率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同仁集体撰写《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松泉先生是执笔“汉文阅读教材论”“汉文阅读训练论”两章的不二人选,我也撰写了该书的四章,在共同探索汉文阅读理论的交流中成为学术挚友。
今年3月我曾经发电子邮件:
松泉兄:
兄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大作收到。我简直被震撼了!平时也读了不少兄的大作,但这么集中展示,还是让我大吃一惊。尤其是全凭自学而来,应该是付出毕生心血了。我也算付出多的,但方法不当,收获甚少,悔之晚矣!
弟谨上
同行同龄人的“震撼”,足以证明松泉先生对语文教育居功至伟。
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给我的总体感受,可以用成语“博大精深”来概括。
博览博识博学。其上编除综评、点评外,分为语文学科建设观、语文教育哲学观、语文素养观、语文教育历史观、语文教学心理观、语文教育实践观、阅读教育观、作文教育观、语文教材观、语文教学方法观、语文教学艺术观、语文教育板书学、治学方法观共15个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涉及语文教育与教学的方方面面。而松泉先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不仅及时吸收语文学的三大支柱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的最新成果,而且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阅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美学、思维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用多光源来聚焦语文教育,用多学科理论来阐释语文教育。可见松泉先生的博览博识博学。
大家大笔大计。松泉先生的《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构想》等系列论文,至今为同仁们津津乐道。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构建了语文教育科学的十大分支系统:一般语文教育学系统,语言教育学系统,文学教育学系统,文章教育学系统,语文教育心理学系统,语文教育哲学系统,语文教育美学系统,语文教育社会学系统,语文教育方法学系统,语文教育技术学系统。这个纵横交错、互为渗透的系统工程,是语文大家挥舞大笔为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精心绘制的蓝图,显然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但我认为松泉先生并非凭空设想。二十年过去,有些设想已经写成专著问世,有些理念正在变成实践,有些构思将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我撰写的 《试论编制语文教材的理论依据》(载《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2期)也提出了认识论、辩证法、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方法论、美学和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十大原理,内容虽小有出入,但都说明语文教育研究需要宏观思考。
精当精辟精美。松泉先生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不仅内容宏富,评述精当,议论精辟,而且形式精美。如《阅读教材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一书,共12篇38论,有总论有分论,有认识有实践,纵横交织,前伏后应,形成层次井然严谨科学的整体结构。其精心设计的本书结构示意图,置于目录之后,曾给读者一份意外的惊喜。而12篇的标题全由两句七言古诗组成,更起到未读先醉、欲罢不能的奇特效果。
深厚深刻深湛。松泉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内涵深厚,论辩深刻,而其表达技巧堪称深湛。如他在《语文素质教育基本规律探讨》中论证的七大基本规律,既自成规律,又相互沟通。他在《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中论述四大关系——语言与言语,内容与形式,思维与语感,教法与学法,有一个设问句可谓经典:“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哪个重要?我的回答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言语更重要。”言简意赅,令人过目难忘。
全面严谨的系统论述
松泉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是全面、严谨而系统的。他在20世纪取得的成果,为21世纪初启动的语文课程改革铺设了道路;而在课改进行时,他又尽力为《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架设桥梁。仅略举几例。
学科性质的定位。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方论者振振有词,似乎都理直气壮。我曾对此做过系统梳理,不同阐述多达数十种,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坚持工具性,强调人文性,主张科学人文相融。(见《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其中松泉先生的表述最为简明清晰:“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言语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语文正是语言工具性和言语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派”和“文学派”应当互相兼容——兼谈语文“姓”什么》)。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其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松泉先生的表述,是与课标的表述最为接近者之一。
语文素养的阐释。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为了给第一线老师释疑解难,王松泉等编写了《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200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松泉先生认为:“语文学科教育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语文素养过程。”这里他强调了“在老师指导下”,潜台词是要纠正否定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偏颇。他在具体阐释“语文素养”时,强调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等等。”对过分重视人文教育而轻忽语文素养的误解,也有匡正之效。
教学原则的探索。各科教学大纲或课标都有若干“教学原则”,唯独语文学科曾以“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见之于大纲,但因存在争议而消失。2000年春,松泉先生发表《语文教育原则新论(上)(下)》,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具有语文教学独特个性的一系列新原则: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的原则,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兼顾的原则,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原则。这些原则虽未必为不刊之论,但肯定有助于教师思考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的实践。松泉先生在教学第一线20多年,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归纳出了“主兼式”“学导式”“纲要图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他的这些理论概括正是源于教学实践。如“探究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激疑设疑、强化动机、分步探究三个阶段,其中以分步探究为重点,又分为授法、探究、应用、小结四步,教学思路清晰,便于操作,容易推广。
仅从上述几例,就证明了松泉先生语文教育研究的前瞻性。可以说,他曾为语文课程改革开道铺路。今天仍在为新一轮课改架设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沟通的桥梁。
高屋建瓴的哲学思维
松泉先生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一个教师,如果边教学,边学理论,边搞科研,就有可能成为学者化的教师,学者化的教师就是教育家。他本人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既是实干家,又是理论家。他既在实践中进行微观研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观和宏观的研究。从《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我们看到他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了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诸多复杂的关系,处处闪耀着哲学思维的光辉。比如他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反思、总结、提高,归纳出了六项规律:角色规律——师生共生,兼容规律——文道统一,迁移规律——知能双利,共振规律——心智互补,阶梯规律——难易递进,感知规律——视听结合等(《语文教育研究(文集第二卷)》)。再如他归纳语文素质教育的七大规律:兼容律,差异律,转化律,互补律,递进律,开放律,合作律(《阅读教材论》)。又如他总结了语文智育的五大原则:言语—语言—言语,形式—内容—形式,语感—思维—语感,生活—课堂—生活,学法—教法—学法(《正确处理语文素养过程中的各种辩证关系》)。所有这些,都可以见证松泉先生高屋建瓴的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应该说是语文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我曾撰文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用当今流行语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了语文课程改革理论准备不足之外,还有改革思维模式的偏差——“矫枉必须过正”。而以松泉先生为代表的语文教育家出于社会责任感,既积极支持课程改革的方向,又以一己之力为课改建言献策,拾遗补缺。其精神可敬可嘉。
在重温松泉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同时,我更认真学习新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并且两相对照。我高兴地看到,新课标广泛吸纳多方意见,摒弃了矫枉过正、急于求成的思维模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许多表述更加准确、明晰、科学,更易为第一线老师接受、学习和实践。如: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前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意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的需要,……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课程基本理念之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见于总体目标与内容)
——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建议之一)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以上均为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2012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第二个十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南当然是新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课标毕竟是宏观的纲要,要把新课标的理念变成广大师生认可、赞同、喜欢并乐于实践的教学行为,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其中重要的一步是认真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吸收有益的营养,并使之丰富、完善。
松泉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来自教学实践,已上升为理论,又可以运用于教学,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和丰富。因此,我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启动之际,《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出版,适逢其时。课程改革的各级领导者阅读这部大著,有利于吸收民间智慧,对广大师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第一线老师阅读它,则可以找到诸多疑难问题的答案,有利于用课标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感谢曹颖群、娄国忠、王东媛主编和所有参与此课题研究的各位同仁!当然更要感谢松泉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勉耕耘、不懈求索。是他为这部大著提供了原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