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涌
编者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第12次学术年会于2012年10月在山东聊城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专程考查了特色鲜明的杜郎口中学,观摩了杜郎口语文课堂教学,听取了崔其升校长的专题报告,对杜郎口中学所创立的自主性、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有了直观的感受,产生了"有话要说"的欲望。为此,我们特邀全国各省市部分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期望能引起读者对于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
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毫无疑义就是——走向解放,走向青春生命学习创造力的一次伟大解放!第八次课程改革十年历程的价值旨趣在即此,而深化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旨趣亦在此。以此“解放理性”之视角来审视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实验,揭开其结构与形式纷纷扰扰的变革之表,凸显在我们面前的其教学改革之主旋律——就是基于解构全预制、全垄断和全封闭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对学习创造力的伟大解放!
学习创造力是贯穿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主题词。能否激发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学习创造力,是衡量微观课堂教学乃至宏观课程范式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的基本标准。每个生命体内都蕴含着求知激情、灵性智慧乃至创新思维、超常想象力等诸多重要的精神能量,学习创造力就表现为学生这些精神能量在开放学习、多向互动中的最大化释放,特别是在心灵的倾听和思维的对话中生命个体自主选择、独立判断和自由想象、自在表达的活跃强度、敏度、效度和美度。当这“四度”此起彼伏、互为落差时,课堂就激情洋溢、灵感横生、妙语四溅,众生表情生动、眼神炯炯,甚至欢呼雀跃、四处奔走、彼此相拥……如此等等,全然已失所谓的学习“常态”。至于凯洛夫们所津津乐道的“纪律”则早已遭遇弃之如敝履的“厄运”——总不能为适合敝履而不惜用纪律去残忍“削足”吧。在这种课堂中接受现代教育洗礼的生命,自然迥异于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受压迫者”,后者已经习惯于“沉默是金”的教育潜规则,习惯于耳听笔记、欣然承受、念念有词、烂熟于心的“学习教条”;而前者则相反,他们习惯于“不跪着学习”,通过思想交锋而养成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形成质疑探索、批判创新的精神。
由是观之,杜郎口课堂教学就是顺应了课程改革这种基本价值取向。它颠覆了将学生思维一统化、语言公共化、人格格式化的“同质课堂”,解构着斫削学生思想个性、情感个性和表达个性的“刻板课堂”。由于教育的本质是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潜智潜能和别才别趣,因此,就解放学生学习创造活力这一全人类教育发展前景而言,杜郎口课堂或许开启了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
真正的课堂教学无疑应当服务于学生内在生命欲求的充分满足。这些内在欲求包括认知欲、审美欲、表现欲乃至最高层次的创造欲等等,构成了个体生命精神发展有序、有梯度的演进层级。作为教育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活动内容,日常课堂教学自然承担着如何服务于学生内在生命欲求满足的重要使命;换言之,能否解放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就具化为教师是否自觉地释放这些不同层面的生命欲求、使之螺旋式升华到最高境界。
近期观摩的一堂“推门课”性质的杜郎口语文课即如此。
课堂概述:篇目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五颜六色的黑板上均留有每个学生属于自己的一小方空间,保留着自己的学习字迹。这堂课是以学生的表演开场,两位学生热情洋溢、调动肢体语而演唱了《奔跑》《外婆的澎湖湾》。课堂上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诵并辅之以表现性身体语。学生们整节课都是随意站着,没有一人像杜郎口以外课堂那样“规规矩矩”地恭坐,前方学生的表现就是课堂中心(“取消讲台”是该校的一个创举)。当任课老师说“时间到,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的时候,学生们几乎是抢着跑上讲台:或独诵、或对诵、或群诵……语段不一,声音清晰而不“标准”,虽有失“准”但情绪饱满。每当朗诵结束,就有学生立即上前纠正错误、以身示范:批评、指瑕、褒奖、再轮赛……在这过程中,老师同时插嘴即兴评点、并作诵读示范。就这样,一节课很快过去。在整个听课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表达自我、展示自我而得到肯定与欣赏、收获掌声与欢笑。
课后延伸:有人讥笑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是“课堂乱了,学生反了,到处都是黑板了,老师也不管了,教学质量危险了”。但面对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课堂活了,学生会学了、好学了,整个课堂上洋溢着明朗、热烈、和谐的学习快乐。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学生,竟然有这样的学习活力和探索情趣,竟然是这样思绪飞扬、激情洋溢,其个性才情竟然可以这样喷薄而出、气势夺人!正因杜郎口的课堂撤去了上下位的灌输,随之必然会消弭师生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堂进展的狭隘边界,催动学生心智的自由游走。
课后评点:亮点之一,就形式而言,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组织形式立足于生态多样性、平等性和开放性,以小组化形式突破了封闭的“秧苗型”组织。通过面对面的直接对话和思维碰撞,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态型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保证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发展合作精神,激发表现勇气,共享经验知识。这样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广阔的课堂空间漫游,变学习的负累为生命的享受和求索的乐趣。亮点之二,就本质而言,杜郎口课堂消解了指令性课程范式对学生学习创造力的禁锢,创生着21世纪以自由美为特征的新课堂文化。这种由指令性课堂向创生性课堂的深刻转换,以释放学习者的表现欲、灵性智慧和自由创新精神为外在特征,从而在中国数千年教育史上第一次鲜明地重塑着以“我”为主的真正学习主体,使课堂教学重心从学科内容本位(即“教科书本位”)转向人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
杜郎口课堂确立了基于单数第一人称“我”的个人主体,从而深度撬转了课堂哲学的支点——从高度“同质化”的学习群体,转移到基于享受自我表现的快乐和展示式学习的成就感之个体生命。请不要忽视杜郎口课堂的这个重要语用现象:学生在发表各自观点前都不约而同地运用单数第一人称。杜郎口课堂致力于培养真正的“个体人”,关注“我”思想的自主、表达的权利和人格的独立——这就是生命的尊严,这就是学校本应有而长期以来在指令性课程中所缺失的普世价值!尽管指令性课程也预设了严谨周密的知识体系与义理体系,但它与其说是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理性阳光”,还不如说是禁锢其思想活力和言语个性的“理性罗网”。
当然,确实可以平心静气地探讨有人对杜郎口课堂提出的某些质疑。质疑之一,杜郎口课堂瓦解了中国教育界一贯奉行、深信不疑的所谓“纪律”。这里隐含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纪律”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纪律”对个体自由具有明显的约束性和强制性,而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释放个体的自由意志和个性才能,在于唤醒个体的强烈意志力从而突破团队文化对自己精神的高度“同质化”。没有宽松和谐的课堂文化对学生自由天性的解放,就没有学习创造力的迸发。从此意义上而言,课堂不需要严厉统一、高度格式化以致压制学生自由天性的纪律,而需要能激发生命潜隐的表现欲、并保证个个和谐互补、相得益彰的“学习秩序”。杜郎口课堂表面是自由竞争,而学生生命内部的思维紧张热烈、外部表达节奏紧迫快疾,因而符合课堂教学“外松内紧”的逻辑要求。质疑之二,杜郎口课堂未必能够对付统一考试的严峻挑战。杜郎口课堂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恰恰是“反应式教育”的产物,故凡事不能以对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它。只要杜郎口课堂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势、只要它实现了服务于每一位学习者人性发展与潜能开发的天然欲求,那么,杜郎口课堂就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明天——我们给予它的就只能是完善教学、提炼经验、传播理念、推广实施,别无其它选择!其实,从现实主义的立场而言,杜郎口课堂也有其应对考试的策略与方法,否则,就难于理解为什么它能在禁忌重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为什么它能将原本面临关闭厄运的“濒危学校”从全县末位成绩提升到遥遥领先的首位。凡是改革成功的学校均能化解应试教育的难题,不过没有必要凸显或看重其这方面的“全真套路”。奥秘在于:当学生的生命天性包括其求知欲、审美欲和表现欲等皆被充分释放出来的时候,即使是艰难的学习活动也成为其生活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成为即使是“本我”也无法强行拒绝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在此背景下,学习就是每个生命自觉和自由的活动,内驱力释放上升到生命的第一需要。质疑之三,教师课堂不作为——这是其教学最大的失职。课堂本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堂,恰恰相反,它是学生思想与表现的学堂,将时间归还给学生语用、将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心灵自由翱翔——这是课堂最大的“合法”与“合理”,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与关怀。这种学生“享受课堂”现象深刻启发我们:比知识之获得更重要的是习惯与能力之养成,比习惯与能力之养成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生活的美感体验——从享受自我表现、品味生命成就中积淀起来的美好情感,才是未来求知和创造生涯的最重要投资。真正的问题在于:伴随着杜郎口课堂的自然推广,教师素质面临更大、更严峻的考验,从现场生成到临时评点,从总结概括到提炼升华……诸多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教师素质的“瓶颈制约”将真实自然地浮出水面。因此,“备课”观念将发生根本蜕变: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备小课而是更深层次的备大课,不是临时性备课而是终身持续备课。这样,教师专业素养必将伴随“杜郎口旋风”而面临重构之后的升华。
杜郎口中学实现了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变革的实质就是每一个学习者由被动接受转化为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由符号化、同质化和公共化的“类主体”而深度转变到“个人主体”及其潜蕴的智情意诸能量的充分释放。这种改革以合乎人性、释放天性为鲜明标志。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动力源泉则是校长崔其升——这位人格高尚、独具魅力的教育改革家,成为启动并持续推进杜郎口课堂改革的动力源泉。
崔其升以德、胆、识为特征的人格魅力重新诠释了“家长制”统辖下“单位”的新内涵、并赋予自己主持的这个中国社会基本细胞以新鲜和旺盛的活力。正是崔其升校长身上隐含了改革成功的全部奥秘。所谓“德”,即崔校长甘愿舍弃自我利益、损“小我”以利“大我”的献身魄力。他那种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犟劲”和一以贯之的牺牲精神成为真正的改革家所特有的道德标杆,向全校教师和学生辐射着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谓“胆”,即崔校长具有敢于带领学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超人胆量,敢于以逆水行舟、绝处觅生的无畏勇气作“教育长征”,也敢于顶住来自学校内外的重重精神压力乃至无赖式的诬陷与暴力。所谓“识”,即人生不能如行尸、要留财富在人间的脱俗价值观,即颠覆课堂显活力、革除弊端见个性的独特教学观。崔其升以德、胆、识为基本特征的人格魅力,表明他是一位现存文化体制下罕见的教育改革家。他以苦其心志的精神、以躬身前行的姿势给“家长制”统辖下的“单位”注入了热量四溢的新鲜活力。在杜郎口中学,在这个中国社会体制下罕见的新型“单位”里,在崔其升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下,一致的目标、平等的权利和共同的利益赋予每位教师高度自觉、持续不断的改革动力和永动式发展的追求精神。因此,作为改革共同体的每位教师成员都能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毫无怨言,乐在苦中!
正如同为中学改革行家的李镇西先生所言:“杜郎口的改革是一个系统,而课堂结构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从课堂上看到的,只是杜郎口经验的冰山一角!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课堂结构,而要关注课堂背后都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①课堂结构创新背后是教师们特有的精神结构在支撑,而教师改革的心灵凝聚力则来自崔其升校长超越常人、永葆激情的伟岸人格力量。尽管崔其升的学校改革包含“人治”的成分,但他本人确乎“朴实得像个老农民,纯真得像个小孩子”②;他的人格魅力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粉饰或包装出来的。正因如此,杜郎口的课堂改革得以持久深入、不断出新,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而强劲地推进着。
山东省教研室领导曾作如是言:“杜郎口”堪比剪辫子、放大脚,它打破的是框子、是两千年传统教学对孩子们的束缚、对教学观念的束缚,功不可没。③此言善矣。杜郎口中学,颠覆的是“以教代学”的指令性课堂,解放的是学生的学习创造力——这就是杜郎口课堂改革的真义!
注释:
①李镇西:《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善待杜郎口》,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4——15页。
②李镇西:《保卫崔其升》,《善待杜郎口》,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71页。
③李炳亭编著:《杜郎口 “旋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