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阳 杜勐侃 田保利 韩水永(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畜牧兽医局)
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萧山区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其生猪业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的特点,已成为了我国畜牧产业在新时期迅速发展的缩影。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位于杭州湾南翼,“十一五”以来,全区的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萧山区2012年的生猪年饲养量达到262.98万头,规模养殖比重更达到90%以上。以萧山为样本,探索规模猪场防疫规范化建设思路,对保障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笔者对全区41家规模猪场开展了防疫规范化建设专项调查,查询了萧山区畜牧兽医局强制免疫疫苗调拨管理系统2010—2012年数据,具体情况如下。
1.动物防疫条件完备。有82.9%的场选址距离要道(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1千米以上。在布局上,100%的场都有围墙或防疫沟隔离,管理区、生产区与隔离区分开布置。各场均装备基本防疫设施,但设置猪舍入口消毒池(盆)的场为78.1%。
2.防疫制度逐步健全。除灭鼠、灭蚊、灭蝇制度(87.8%)、畜禽免疫标识制度(95.1%)尚未得到部分场的重视外,其他防疫制度均被各个场列入猪场管理制度体系中。
◎图1 萧山区规模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水泥化尸窖)历年新增容积
3.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增速加大。调查显示(图1),自2009年起,全区规模猪场加快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化尸窖)的建设,2012年更为2011年新增容积的2.06倍。由于水泥化尸窖建设需大量挤占土地资源,且消化完全时间缓慢,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2012年起部分场已开始采用高温湿化、高温焚烧等设施化方式处理病死猪。
4.防疫经费投入巨大。规模猪场的防疫经费投入主要在预防与治疗方面。预防类支出主要为疫苗、消毒剂、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的购置费用;治疗类支出主要为临床诊断、治疗性药物采购与人工费等。
据统计,全区受调查规模猪场2011年全年防疫支出为9817.6万元,其中预防类支出8015.4万元,治疗类支出1802.2万元。其中疫苗、消毒剂、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等保健品支出分别占预防类支出的52.15%、10.50%、37.35%。区畜牧兽医局还通过政府采购疫苗方式,向全区各猪场无偿调拨各类强制免疫疫苗,每年经费投入不断递增。按生猪规模化饲养占比90%估算,2012年规模猪场从政府得到转移支付疫苗经费为331.86万元。此外,萧山区养猪行业协会还通过会员自筹的“生猪互助合作保险”基金,每年向会员单位投放共30万元的消毒物品。
按受调查的规模猪场2012年年初存栏数95.56万头计算,全区规模猪场平均每头存栏猪的防疫投入已超过100元。
5.强制免疫疫苗供应日趋多元。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规定:生猪要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3种动物疫苗的强制免疫工作。以上三种强制免疫疫苗,也是各规模猪场使用最为频繁、数量最大的疫苗类型。为规范各规模猪场的强制免疫疫苗使用,自2006年起,萧山区采取了政府采购、主渠道采购、统一调拨管理的方式,采取专人专账管理,并建立了强制免疫疫苗管理制度。同时,每年规模猪场的疫苗使用量与各所属镇、街的动物防疫考核相挂钩,以确保完成全区免疫计划方案和任务。
但近年来,随着疫苗供应来源的多元化,规模猪场的强制免疫疫苗使用产生了新的格局。调查显示(图2),2012年绝大部分规模猪场从政府领取口蹄疫疫苗,仅5%的场从其他渠道采购;半数猪场通过市场渠道购买猪瘟疫苗,近两成领取政府采购疫苗免疫肉猪或大猪,市场渠道疫苗免疫母猪或小猪的策略;大部分规模猪场弃用政府采购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转向市售蓝耳病疫苗。一些规模猪场经营者担心政府采购疫苗质量波动,采取使用前抽样检测的方式来预防免疫失败风险。
图2 萧山区规模猪场三种强制免疫疫苗的来源(2012年)
6.疫病监测与诊断得到重视。目前,萧山区已对各规模猪场的免疫程序实行了备案制度,区畜牧兽医局兽医实验室已通过国家兽医实验室认证,每年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萧山区越来越多的规模猪场还通过自建兽医诊断实验室、购买社会化诊断服务、聘请专家顾问参与会商等形式,对场内的综合疫病防控提供了智力支持。
7.防疫设施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截至2012年,全区已有四家规模猪场通过了国家级标准生猪示范场验收。实施单位的防疫规范化水平提升对全区规模猪场防疫标准化建设的示范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防疫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每年均对猪场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但从防疫人才基础上看,拥有执业兽医或助理执业兽医的场仍然十分欠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仍有待加强。
1.克服土地、环境要素制约,深化规模猪场防疫潜能。萧山区处于东部沿海人口密集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拓展,土地、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将在未来挤压规模猪场的发展。交通路网纵横密布、人流物流交流频繁更对现有规模猪场的防疫条件带来更大压力。
一方面,规模猪场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继续完善现有防疫设施,如做好不同猪舍间的隔离,做好防虫、防鼠工作等;还要做细内部管控,采用信息化方式规范台账记录,最大程度杜绝隐患。
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项目、补助等形式,促使规模猪场加大防疫设施化投入,为猪场提供更有利的疫病防控内环境。特别在无害化设施上,探索采用发酵处理、高温湿化处理、焚烧法等新技术与新工艺,在防止猪病扩散的同时,节省处理土地面积,降低处理费用。
2.拓宽培训形式与思路,促进规模猪场防疫人员素质提升。由于养猪生产的高技术专业工作与低素质从业人员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养猪场青年员工招工难、人员流动性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进而造成防疫理念、专业素质与生产需求存在落差。建议今后借助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力量加强对大型猪场一线中青年员工的相关技能培训,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整体提升猪场防疫水平。
3.规范疫苗等投入品市场,杜绝规模猪场防疫隐患。据调查,疫苗与动物保健品等投入品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特别是以疫苗为代表的生物制品,对制造、储存、运输有着严格要求,产品质量对日常疫病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除了继续完善政府采购疫苗调拨机制,保障政府采购疫苗质量之外,还需进一步督促各规模猪场做好疫苗管理台账,使得疫苗进出有据可查,并定期开展生物制品的抽查检验与执法检查;此外,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疫苗等生物制品经销商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杜绝假、劣疫苗流入牧场造成疫病防控隐患。
4.建立多层次兽医服务体系,为规模猪场提供防疫支持。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存在传染病易于扩散的弊端。目前,各规模猪场的疫病防控多采取较为零散、单向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缺乏正规的服务机构。建议加快区域性动物疫病控制机构建设,建立疫情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区内动物疫情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并提供预警预报等公共信息;同时,应通过扶持规模猪场、合作社等自建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鼓励第三方科研或服务机构与猪场签订服务协议,从而逐渐形成类似发达国家“研究-诊断-临床-生产”的多层次兽医服务体系,为猪场及时提供风险预警、疫病控制等全方位的防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