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芹
【摘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不仅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也难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的核心和根本,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
【关键词】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
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历来被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强调效率优先,主张控制服从。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等同于生产工具,这种刚性的管理方法忽视人的主体作用造成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对立隔阂,同时也极度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新时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分制、二级学院等新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加之学生思想观念的日益复杂性,使得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要改变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转换,建立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一、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行政管理模式和外控性管理模式为主。所谓行政性管理是指依靠管理者的行政权威性,凭借经验进行学生管理。外控性管理是指主要以规章制度、目标等控制性指标进行学生管理。在这种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所有学生被当作一个整体,实行标准化、统一化管理,完全抹杀学生的个性。受此影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习惯于让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把学生仅仅当作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上,注重管理者的权威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过分突出管理者的权威教导作用。管理者处于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权威地位,对学生进行说教和管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现成的各种规范。这种管理方式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形成一种“要我做”和“被压迫做”的思想,学生在外力强制下服从管理,其能动性被压制,主体地位被忽视,成长的内驱力难以激发,最终影响到管理效果的实现。
(二)方法和方式上,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化管理和灌输式教育,缺少人文关怀和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一直沿袭“刚性管理”模式,即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缺少对学生情感、价值目标和行为标准等柔性因素的关注,从而影响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把教育的单向对性当作合理的教育期望,忽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作用,不利于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形成,更是对学生内心需要的一种漠视。
(三)内容上,注重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忽视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者以学校教育应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依据,在管理内容上偏于注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学生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无视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以满足学校的稳定发展为重点。而事实上,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这种颠倒主次的管理理念只会使管理越来越被动,教育管理的目标实现也越来越遥远。
(四)认识上,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忽视教职员工的教导职责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工作者形成了“管理教育只是行政人员的事”的观念,认为教师只属于业务人员没有思想教育和管理的责任。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那里无法获得完整的教育。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角色,在人生和学术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和日常言行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在“育人意识”方面的弱化与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不无关系。
二、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根本,是一种着眼于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发展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目标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管理效益“。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生为本”,其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
卢梭曾经指出,社会人所做的一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我国教育自古就强调“以人为本”,传统儒家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能力发展的需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的管理、教导、关心他们,研究和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二)信任学生
“以人为本”反对人性本恶的思想,信任人的能力,信任人的品质,相信学生拥有自制能力,并且渴望通过自我管理走向学习和工作成功。相对于管治,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和管理者的信任。因此,管理者因势利导可能比强压更具有效果。当代大学生在管理中更为突出的一点是学生的自觉性自小开始培养,而现实中的诱惑性因素明显较以往增多,直至进入高校之后各项抵抗能力不断提升。信任学生在管理中还表现在对学生行为的信任,例如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无监考考场就是充分信任学生的体现。
(三)依靠学生
学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体,依靠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企业中,要想获得有效发展,必须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项重要因素,而其中最宝贵的是“人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当代大学生无论是从心理年龄还是生理年龄及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已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可能,所以要充分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发展学生
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追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其学生管理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发展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体现,高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以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服务学生
“以学生为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大学生从踏入高校到毕业离校走向社会,是人生观不断形成、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其中需要经历许多特定的阶段,遇到不少问题。所以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始终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主动而真诚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管理思想,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
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学校管理不仅要考虑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管理部门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了解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关心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满足全体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还应“因材施教”。例如对于那些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和干部,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管理才干和创造力。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家庭贫困、以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真诚的帮助、关心、开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管理者为其成长服务的努力,从而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重获健康的心理。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管理”为学生的“自我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边互动活动,高压的管理不会带来认同和服从,只有平等、以理人情的管理才会让学生认可、满意,让学生成才。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又要注意发挥他们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心理,使学生逐步学会自立、自信、自强;其次要增强学生管理自己、管住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再次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学习并协助管理,在实践中培养管理才能。建议推行在学生处指导下、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模式”。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管理和监督,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如成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等,着重培养学生自律、自立、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
(三)建立法制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学生管理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制度的约束管理。实现制度化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作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另一方面要适当放权,发挥基层作用。既赋予学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的权力,作到责权统一;再次要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协调统一,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最后要坚持“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还要求在制度中体现人性化,让硬性的管理制度带有人情味。这就要求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还要体现民主化,要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满足学生要求的情况下不断修改完善;再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应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目的,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激活学生管理的动力。
(四)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方面面,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形成等等。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何方面的偏废都会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地实现。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后勤生活管理工作、安全及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就业管理工作等涉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工作必须进行全面建设,同时各部门之间要本着“为一切学生服务”的理念互相合作、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强化组织协调功能,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
在全面建设各项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完善并优化服务。例如要全面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工作,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任何形式的悲剧发生;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强化对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对于毕业生,要加大就业咨询指导力度,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就业网络。
(五)建设专业化的学生管理团队
高校学生队伍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这支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学生管理工作发展趋势来看,要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建立有职业特色的、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次要切实像重视教学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学生管理队伍的选拔培养,建立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感。学生管理工作者也要加强自我规范,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有这样,这支队伍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不登讲台的教授专家,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才能成为可能。通过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确立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适应新形势,不断为加快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