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新与海洋文化、两岸交流——论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的责任与担当

2013-08-26 04:54朱建华
海峡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河口科技馆场馆

朱建华



科普、创新与海洋文化、两岸交流——论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的责任与担当

朱建华

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

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是中国大陆首家以河口科技为主体的专业展馆,是上海标志性科普场所之一。科技馆承担着以传播科学知识、启迪科学思想的主要职能,承载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全社会创新意识的科普梦想。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在科普工作的浪潮中,在时代赋予的使命中,更在科普创新、加强两岸交流、推动海洋文化发展中承担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馆 科普创新 两岸交流 海洋文化 责任担当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科学技术普及则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等相关法规、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大陆的科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也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时期。

在日趋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下,社会公众逐渐对科普教育的需求孕育出新的科普产物——科技馆。科技馆是启迪智慧、吸引公众热爱科学的科普阵地。也正是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科技馆承担着以传播科学知识、启迪科学思想的主要职能,承载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全社会创新意识的科普梦想。据资料统计,大陆目前有科技馆353个,建筑面积在8000m2上的大中型科技馆有68个。

迅速掀起的科技馆建设推动了科普事业的新一轮发展。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作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性科普场所,在科普工作的浪潮中,在时代赋予的使命中,有着其独特的科普文化魅力,更在科普创新、加强两岸交流、推动海洋文化发展中承担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1 立足科普工作,打造地区文化展示平台

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位于“傍海而生,因海而兴” 的上海市宝山区长江之滨,于2011年正式开馆运营。坐落于上海吴淞滨江景观区、邮轮经济开发区、湿地生态绿化区的科技馆,因其地理位置背景的特殊性,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旨在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不断推动和引领科技文化传播的热潮,逐渐成为展示和宣扬宝山文化风貌的平台。

1.1 促进科学技术手段与文化交融

科技馆是科学技术与科技创新的集中展示区,拥有各种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形式相结合的手段,如科学与艺术展、科学舞台表演、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科技展示演讲等方式,不断加强科技对文化形态演进的催化作用。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现有4D影院系统、全息视听系统与众多体验展项等,用科技展现河口科研的成果,展示河口地理人文的全景。场馆展项整体设计兼具科技传播的理性诉求与文化欣赏的审美内涵,馆内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展览展示理念,也符合现今信息传媒的发展趋势。在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公众的文化感受需求,兼具科技人文内涵,从文化的角度演绎科学,使科学传播以文化衍生品的方式进入到公众视线,使场馆具备了引领科技文化传播的基本条件。

1.2 推动科学文化多元化交流

科技场馆彼此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和理解,充分展现科技场馆代表一座城市文化传统与底蕴的本质。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在筹建初期,赴欧洲荷兰、德国等国学习设计理念。当前,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与上海科技馆等一些专业科技场馆开展了深度交流与合作,联合众多专业科技馆共同推出科普场馆旅游护照、主办上海科普场馆寻宝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化效益。从进一步加强科学文化交流工作的前景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优势:第一,大陆目前场馆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区不同场馆都有其各自文化内涵,在合作与交流的空间非常广阔;第二,科学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开始凸现,加入一些博物馆协会,则可以通过协会的平台,在与世界优秀场馆的交流中,提升科技馆品质、展示文化交流、提供输出文化产品。

1.3 打造科学文化传播中心

科普是一项社会大工程,文化传播特别是科学传播是一项系统和专业细分的工程。如何将科学通过某种特定的表现手段诠释成大众易于理解、乐于知晓的通俗传播形式,这本身就是一个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利用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的社会化平台,广泛地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吸纳有志于科学传播的专业人才,组成一个专业齐聚、执行能力突出的科学文化传播中心团队,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较为大型的、广泛参与的、科学层面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馆以其自身专业优势和承载的文化底蕴,以打造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为契机,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结合社会机构与企业的需要,吸纳社会资金对于科学传播的资助与投入,充分让科技馆、科学文化传播与企业品牌建立、企业形象树造的需求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形成一条公众—科学传播中心—企业充分互动的文化生态链。

2 加强科普创新,推动科技工作持续发展

科技馆是一项持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科技馆发展“永不磨灭”的基调。在科普政策完善的环境下,科普工作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有利于增强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对增加公民提高科学素质机会和途径有着新的探索意义。科技馆具备传播的功能,面向大众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是基本职能,在这样一种基本职能上,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赋予科技馆新的科技创新功能,对推动科技馆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2.1 联动企业,凸显科技创新成果

宝山区拥有高新技术技企业125家,创设了智力产业园、复旦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场动漫园等科技园区,先后与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议,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牢牢抓住有利资源,开辟渠道,搭建展示企业科技创新的平台。科技馆发挥自身传播科技文化的功能,帮助企业传递产品技术信息,面向公众完成科技成果的文化信息输出。与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对接机制,通过科技文化传播中心,帮助企业协调联系科研院校、媒体发布、上下游客户、产品受众等各类资源。科技馆与企业的强强合作,不仅使展馆增强对企业展示、放大和联通的功能,而且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逐渐形成科技馆对企业系统性、规范性的创新服务能力,实现“双赢”。

2.2 挖掘潜能,发挥创新管理优势

从科技场馆运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场馆还是以基本的内向性的运营管理模式为主,即以不断的更新维护展览设施、策划构思展览主题为主要特征的模式。究其本质还是一种展览内容上的变化或更新。然而,从当前新形势下场馆运营的需求角度而言,科技场馆的运营在管理形态的创新要更重于内容展示的创新。当前,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在运营管理模式上有如下创新:其一,创新受众准入方式。从单一游客进入模式转变为开放式进入。当前,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对公众实行售票开放,学生与普通团体可享受8折优惠,1.3米以下儿童与70岁老人,残疾人与军人,烈士等群体免票。相比较于国外同类成熟场馆的运营模式,免费开放的场馆较为普遍,受欢迎程度较高。因此,在保证场馆运营效率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可行的受众准入方式是今后一段时期在管理模式创新上的重要突破点。其二,创新传播内容导向。从被动传播转变为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与周边相关部门联动,开发科技传播产品,带动场馆的影响与能级。例如,目前馆方正在探索开发邮轮—公园—科技馆的滨江旅游产品,充分结合与利用宝山国际邮轮母港与宝山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的腹地优势,将科技资源和信息向长三角地区辐射。

2.3 培育人才,彰显科普队伍建设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馆的传播形态也随之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馆对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要积极传播科学精神,激发公众对科普的兴趣,不断启蒙思想,引导社会公众认知科学、热爱科学、传播科学。这些具有技术创新变革能力的人才有助于夯实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完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优质科技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科技馆通过制度激励、活动支持等方式,成为培育一代创新精英的基地。而这些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又借助科普平台试验其创新项目,推广其创新产品,实践其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发展。

3 增强联动效应,深化两岸合作交流

海峡两岸科普论坛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逐渐成为两岸科普界有规模、有影响的科普学术交流盛会,为探讨两岸科普议题,加强科普教育学术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要承担更多层面的重要任务。融入两岸科普文化交流便是科技馆推动科技传播与创新科普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加之地处淞沪抗战所在地吴淞,使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增添了一份责任。

3.1 发挥场馆传播功能,传承淞沪抗战精神

淞沪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难时刻,所体现的是先烈们众志成城、顽强抵抗、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留下来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在承担着科普知识传播工作的同时,更要为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淞沪抗战精神进行传承延续。联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以一脉相承的历史精神,发扬黄埔精神,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为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尽绵薄之力。

3.2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两岸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均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也有着自身的不足,两岸的有效对接和实现优势互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快两岸合作,需要进行合理布局,扩大重大项目的合作。前提是了解自身优势,认清自身劣势,才能达到两岸合作的契合点,不断拓展科技交流的渠道。积极“走出去”,就是要加强两岸民间科技社团的合作。通过组织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两岸科技交流的固定平台,促使资源集聚推动两岸合作发展。重点“引进来”,就是以科技考察、项目合作等活动载体,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优秀的科普工作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密切的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两岸资源的无缝对接,也为探索科普交流与产业合作新途径,不断拓展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内涵和空间提供了借鉴。

3.3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享两岸科技文化成果

海峡两岸科普论坛为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加强科技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两岸合作交流也存在着一些瓶颈,如科技成果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顺畅,信息数据库未形成完善的互联互通机制等等。目前,两岸的互动交流大多局限在互访、学术交流等人力资源流动方面,还缺少更深层次的互动,这对两岸科技成果乃至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两岸的文化交流仍大有可为,合作必须迈出大步子。其一,建立两岸信息数据库,推动两岸在科研信息和科技资源的流动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二,建立两岸科技交流合作专项资金,鼓励并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涉及两岸民生、两岸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合作。其三,建立两岸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以科技文化为抓手推动两岸企业在科研成果上实现互惠互利。

4 发挥特色优势,重视海洋文化产业保护

海洋文化是长三角区域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所谓海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海洋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目前,大陆对传统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内涵强调得不多,宣传得不够,使公民未形成对海洋文化的重视。然而,海洋文化不仅有着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三大价值,特别是对于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更有着构建海洋和谐社会、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深远意义,乃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对外构建海洋和平秩序的战略价值。

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作为大陆首家以河口科技为主体的专业展馆,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拥有的人文环境,突出专业特色,重点展示了长江河口自然、生态、科技与历史以及世界各主要河口的相关知识。但如何以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这一载体,从吴淞口走向深海、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大力推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呢?科技馆应正视自身的功能和定位,从以下方面着手:

4.1 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与保护

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地调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丰富其内在价值,彰显出中国海洋大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借助科技馆所具备的高科技信息展示技术,向国民展示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有机构成存在的重要价值,提升国民对海洋文化观的认识和认同,进而促进中国当代海洋文化的健康发展。

4.2 加强海洋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科技馆位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旁,是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拥有丰富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海洋科普资源。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科技馆不仅要结合当地特色,更要放眼上海,放眼长三角,将科普与旅游这两种资源有机融合,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不仅使科普工作更富有内涵和活力,而且向游客展示地方宜人的生态环境,打造更高层次、更绿色友好的科普旅游,提升科普工作整体实力。

4.3 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

实施海洋科技人才聚集战略,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科技馆集展览教育、实验教育、培训教育三大功能于一体,是普及包括海洋科学知识在内的各类科学知识、促进学术交流的有效载体,需要科技人才加以支撑和推动。利用人才创造的源源不断的智力财富,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功能,创新开展社会公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科普活动,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海洋人才可以帮助社会公众提高认知海洋文化的能力,不断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地方乃至区域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

4.4 加强和谐海洋文化的构建

海洋文化在不断发展充实过程中,形成了时代赋予的新的特征,即和谐的海洋文化。构建和谐的海洋文化,也是维持海洋文化多元性和多样化的有力举措。海洋文化的重构需要社会多方的支持和呵护,也就意味着海洋生态保护宣传工作需要开放的交流平台和良好的舆论宣传平台。因此,在海洋文化保护方面,科技馆要建立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多方配合,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多层次完善海洋文化的制度建设,提高公民海洋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5 结语

科普工作直接关系到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而公众科学素质又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要继续立足自身定位和功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融入到科普创新的大环境中,瞄准社会公众科普需求,发挥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着力搭建好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好体系,提高科普服务效能;营造好环境,形成崇尚科学氛围,使科普工作全面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迎接中国科普工作新的春天。

[1] 朱延彬. 科普•科普文化•科普文化创新[N]. 大众科技报, 2010-11-16(B6).

[2] 东港科学技术协会. 关于加快市科技馆建设的建议[Z], 2011-06-12.

[3] 曲金良. 关于我国海洋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几个问题[EB/OL]. http:// 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41404&secid=41516.

[4] 王斌.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构建和谐海洋文化[EB/OL]. http://www.moc. gov.cn/06hanghairi/xueshuyj/201008/tz0100809_715120.htm

[5] 张贵书. 科学传播的文化价值[N]. 中国科学报, 2012-07-20(B4).

猜你喜欢
河口科技馆场馆
科技馆一日游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场馆风采
参观诚毅科技馆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