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饶曙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博导
电影《小等》剧照
《小等》是一部有生活的质感,有艺术的追求,同时又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小成本电影。听导演介绍了这部影片产生的过程,其中湄潭地方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让我们特别感动。这不但展示了一种发展文化产业的勇气,更显现了相当的艺术眼光。现在全国儿童有多少?已经有8000万了,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全社会也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近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有关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和剧本,其中相当部分是“硬编”出来的。因为那些编导没有贴近留守儿童的生活,没有真的感受他们的生存境遇。他们往往在影片里预设了某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然后给出一个所谓的解决。这种做法无法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与这些影片不同,《小等》的生活场景、人物和人物关系、对话等显然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所以非常富有鲜活的的气息。
艺术追求方面,影片在场景设置、场面调度与剧情和人物关系发展之间建立了精细的关系,电影语言非常到位,能看出主创者的用心之处,在同题材影片中很有特色。当然,《小等》最突出的还是它的人文内涵。
留守儿童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社会课题,他们的成长历程、心理健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小等》在表达这一点时有很好的分寸感,既富有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又采用符合中国国情、贴近中国观众审美观和道德观的方式处理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
近年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一直关注、支持着民族、儿童、戏曲这三类商业院线不重视的影片创作,在市场盲目、消费不理性的时代,我们认为需要支持处于弱势、而艺术品质很高的电影制作,《小等》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最原生态、最本真、最有生活自身冲击力。当前电影生产中,精神缺失,情感匮乏,这样的局面如果持续下去,会影响到“中国梦”完整意义上的实现。《小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既然完成了,就不能任其“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要尽量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并努力追求经济效益。这方面仍有可为之处,关键是怎么做。比如如果结合当地的教育、文化旅游等层面的力量和诉求,是可以获得可观效益的。再如借力国际儿童电影节、华表奖等平台,把它独特的吸引力散播出去。我们会尽力支持《小等》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