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化民族电影制片厂改革的意义与对策

2013-08-23 08:50王光文内蒙古大学副教授博士
电影评介 2013年15期
关键词:制片厂民族文化

□文/王光文,内蒙古大学副教授,博士

电影《可可西里》海报

在“国家—民族”语境和关系层面上,“民族电影”特指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而在“全球—国家”语境和关系层面上,“民族电影”则特指与外国电影相对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电影。本文中的“民族电影”,是在前一层面上使用的,即特指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近年来,我国的民族电影制片厂,主要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宁夏电影制片厂,已经通过转企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民族电影制片厂而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要求其“真转实改”,而且要求国家和地方在相关的体制创新、机制转换上给其以切实的扶持。

一、深化民族电影制片厂改革的意义

由于我国民族电影制片厂历史积弊较多、体制惯性巨大、机制惰性严重,其姗姗来迟的转企改制不仅代价巨大而且前途难卜,正所谓“不转制是等死,转制是找死”。近年来,民族电影制片厂主要以小成本电影、艺术电影维持生存。一些民族电影即使在国际和国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也往往在市场上受到冷淡。在商业大片为王、企业巨头当道的当代电影产业,民族电影制片厂仅仅以自身的力量与国内外优势电影企业争夺市场或很快成为现代企业都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我国并不能简单地将民族电影制片厂向市场一推了之,而是要以切实的扶持深化其改革。这样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保护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全球化绝不是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而是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的世界整体化发展进程。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http://www.mcprc.gov.cn/xxfb/zcfg/flfg/200708/t20070803_42913.html)

就我国的少数民族而言,其现代化的后发性、输入性和被动性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其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正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其文化的重构、文化价值的突变、文化主体的焦虑是必然的。这也是民族电影制片厂重点思考和反映的问题。民族电影制片厂特殊的文化身份,决定其先天具有保护多样性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民族电影制片厂根植于民族文化、积蓄于民族情感、出发于民族意识,因而能以多种形式反映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能深层次地挖掘民族艺术、知识、信仰、习俗、道德等内容,进而能起到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作用。基于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地方都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发展、繁荣民族电影的创作。这对于整合、保护、传播、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保护民族电影的原创力量

由于全球化、市场化和国外大片的冲击,以及由于电影管理体制、机制等原因,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原创力量日趋萎缩。尽管近年来的民族电影仍维持一定的产量,但拂去其泡沫的表层,就会发现其深处的巨大扭曲和苍白单调。例如,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形象的创作定位已经发生偏移,工业标准化、伪时尚化、伪个性化成为创作趋向,满足外界猎奇与想象、提供民族文化奇观或符号成为创作要旨,一部分创作者已放弃了精英立场,陷入了漠视现实与消费历史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一些商业化的民族电影,表面上华丽眩目或票房上佳,但由于民族现实关怀的缺失、民族历史认识的浅薄乃至悖谬,更由于迎合市场的潜在动机,其实质仅是对中国民族电影一次次饮鸩止渴般的拯救。

为实现民族电影的良性发展,国家和地方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壮大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原创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超越“为生存而为”的阶段,才能走出华丽影像和浅陋思想相伴的怪圈,才能到达自由探索、自主创造并提供更大价值的层次,进而建立以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核心的电影价值系统和美学语境。同时,民族电影制片厂自身也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尊重艺术,重视人才,努力调动其积极性,特别是要培养、扶持青年创作者,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3.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地表现民族文化

文化是由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和深层的观念文化组成。物质文化包括可感知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人文景观等;行为文化包括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交往活动;观念文化包括意识形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民族电影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每一部民族电影都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民族文化:有的电影可能只揭示到表层的民族文化,有的电影可能深入到了中层的民族文化,有的电影则能够全面反映民族文化。这主要取决于电影创作者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程度和表达水平。

发展民族电影制片厂,有利于发挥其创作群体和电影素材的本土优势,进而在其影片创作中更能接近如下目标:深层次挖掘民族特性,真切关注民族个体及其内心世界,最大程度地避免民族风情的表面化、民俗文化的展览化、人物塑造的模式化等不足。《美丽家园》、《索密娅的抉择》、《吐鲁番情歌》、《花腰新娘》、《可可西里》、《诺玛的十七岁》、《尼玛家的女人们》、《图雅的婚事》等影片,虽然多数叫好不叫座,但其文化价值远大于票房价值。从更大视域来看,这些影片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族群及个人问题,它还折射、关乎到国家乃至全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完整性和深刻性。

4.有利于更真实地反映民族文化

面对同一个民族题材,不同的电影单位和人员会因创作视角不同、创作动机不同、文化情怀不同,使作品呈现出来的“真实性”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民族电影制片厂及其创作人员扎根于民族地区,生活于特定民族群体中,对其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入的了解,所以能以特定民族“代言人”的身份真实反映其文化。反过来,民族文化的地域性、本土性和不易转移性,也决定了只有民族电影制片厂才能最充分地发掘其文化价值,才能最鲜活、最真实地体现民族审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才能赋予其丰富的美学内涵和较强的表现力。这不但提升了民族电影的文化品位,还有助于实现民族心理的透视和民族文化的建构,并为其它文艺创作乃至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文艺学、语言学、宗教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电影《图雅的婚事》海报

如果说特定民族性格的刻画还能够在符合事物普遍逻辑的基础上生成可信度的话,那么,民族风俗的真实性是只能“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中挖掘创作资源。而这种资源,又必须是通过真实可信的“细节”表现出来的。正如李树榕所言:“只有当主创人员抛开他者心态、抛开猎奇心理、抛开俯瞰视角,让自己真正沉入民族的生活并被其所感动,进而爱其所爱、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同时还能够深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当中,抓住人性的基本特点,才可能廓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才可能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给予真实表现。”(李树榕:《以“真实”推动民族电影进步》,载《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3日)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电影制片厂仍然是最有资格触及和表达“民族真实”的创作单位。为使民族电影从“难以真实、难以深刻”的尴尬中走出来,扶持、引导民族电影制片厂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外围手段。

5.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已成为少数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状态。其表现包括:现代对传统的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强势文化的霸权和扩张,造成了文化秩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人对物的依赖和极端个人主义,带来了社会与人的普遍物化和扭曲。中华民族要把全球化引导到一个更加安全、合理的方向上来,就必须依靠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而民族电影制片厂就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一社会功能。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民族理想和追求的集中表述,能为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既包括民族内的文化认同,又包括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确认。前者是各民族文化个性的保持,是由共同的思想、价值、情感、规范、目标产生的向心力和亲和力,后者是国家与社会层面的凝聚和整合。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化解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突破,是时代赋予民族电影制片厂的重任。

6.有利于平衡电影生态

我国缺乏层次丰富、布局合理的电影市场,民族电影被迫和娱乐大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行政力量的介入,也较少偏向于处于弱势的民族电影,而是偏向于已经处于优势的娱乐大片。于是,大片的成本和票房节节升高,电影资本高度集中,文化价值观空前统一,大型电影企业对公共资源的占领也更为彻底,而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生产能力不断萎缩。不可否认,大片和大型电影企业的兴盛刺激了电影市场的活跃,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思想的垄断、文化的单一和对民族电影制片厂的“挤出”效应。

发展民族电影制片厂,是构建一个在全球话语与地方知识之间交流互动、在社会公益与文化市场之间达成平衡的电影生态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在这样的电影生态中,民族电影制片厂才能更好地履行以下使命:反映各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混乱和失衡的商业文化中寻找人类的精神信仰,在各民族面临的现代化困境中寻找问题根源和解决方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社会体制机制弊端,启发民众积极思考,积极探索民族电影的发展与改革路径,等等。尽管民族电影制片厂在目前问题颇多,但作为维系中国电影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分,它们潜在具有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国家和地方只要对其生产能力予以保障,对其发展方向予以引导,其责任和价值就不会弱化、异化。

二、深化民族电影制片厂改革的对策

1.优化政策环境

民族电影制片厂发展的政策环境,主要是由政策内容(制度性规定、规范、规划、计划、原则、意见、要求、措施等)、政策主体(主要是政策研究、制订、传播和执行者)和政策行为构成。其中,政策内容是政策环境的首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家层面上主要有两个类别:文化产业政策和电影行业政策。与民族电影制片厂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一般具有综合、宏观、概括的特征,而相关的电影行业政策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

优化政策环境的最佳路径之一,就是出台财政税收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具有利益性、间接性、诱导性等特点(岳树民:《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载《税务研究》2009年1期,39-45页),它在支持民族电影创制、推进民族电影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族电影市场繁荣、建设民族电影产业项目等方面绩效初显。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使民族电影市场环境在以下几个结构层面上逐步得以优化:在组织结构层面,一批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民族电影企业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中小电影机构步入良性发展之路,电影资源得以整合,不同规模、不同环节、不同所有制、不同定位的电影组织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在资本结构层面,随着财政税收扶持力度的加大,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各类资本大量涌入,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本多元整合开始出现;在区域结构层面,电影二级市场前景广阔,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政府还应出台影院投资政策,引导、扶持地方部门和投资方尽快建设民族电影院线或艺术电影院线,并对民族电影在投资、税收、专项资金上给予优惠;而民族电影制片厂也应努力打造民族电影品牌,并运用现代商业包装和市场营销实现其市场价值。

2.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民族电影制片厂在改革中明显处于劣势,而且,其资源实力不如大型国有制片厂和电影集团,其市场运作不如民营影视企业。近年来,在制作主体的整合方面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动向:电影行业外的具有国营、民营多种所有制形式组合的大型媒介企业,加快了产业合并的步伐,按照现代媒介集团的规律进行集团整合,形成远远超过原来中国电影行业中的大多国营企业的实力。加上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快了上市步伐,为下一步完成产业整合奠定了基础。从企业生产到品牌建设,从独立环节到产业链整合,从单一渠道到跨媒介渠道,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粗放运营到规模经营,中国电影产业的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已经开始。(尹鸿、梁君健:《从解放生产力走向提升竞争力——产业化改革十年来的中国电影制片业》,载《当代电影》2012年7期,4-10页)

在此情况下,民族电影制片厂的未来发展空间堪忧,这就需要以体制和机制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首先,要尽快将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模式依法转化为企业公司制模式,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企业组织形式;其次,通过行业整合,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有效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再次,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将企业逐步改制为多元股东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促进不同资本之间的收购、兼并、重组,鼓励相互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企业产权多元化,构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第四,在民族电影制片厂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特别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过程中,都要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规范产权交易,维护法制秩序,保障改制的规范、有序、健康、正常进行。

3.加强民族电影产业研究

民族电影以往仅仅是具有精神与文化价值的研究样本,其市场、制片、发行、放映、营销、衍生品开发、消费等产业性质的内容往往被忽略或淡化;即便在当今中国注重电影产业发展的话语体系中,对民族电影的认知和探讨,仍主要集中于几部具有某种代表或经典意义的影片的精神与文化价值上。

为了形成民族电影研究的生态平衡,研究者应更多地关注民族电影的资金、市场运作以及品牌、市场效应,从民族影片的技术创新、娱乐效果、营销策划与文化品格、美学形式、叙事话语、类型分析、精神价值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从文化资源、媒介传播、文化生态、功能诉求、全球视野等方面解析民族电影生存与发展的规律,从电影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维度形成多元包容开放的思想交汇。

4.开拓民族电影市场

虽然一级市场是电影消费能力最大的市场,但其中的竞争也最为激烈。鉴于自身的特点,民族电影制片厂在进取一级市场的同时,应大力开拓二级市场。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城市为666个,其中特大城市32个,大城市43个,中等城市192个,中小城市400个左右。另外有2万个建制镇,其中1800多个是重点镇,主要分布在南方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按照影院建设对集中人口和人均GDP的要求,目前我国有600个左右的中小城市和1800个重点镇是适合进行二级市场终端影院建设的目标地区,另外在60多个城市的社区也需要建设社区影厅,大学也需要建设数字影厅,这些都为民族电影制片厂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

民族电影制片厂要开拓市场,建立院线也是捷径之一。国内各大电影院线基本上都主攻一级市场,所以民族电影厂可以根据自身资金条件,选择在二级市场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农村电影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族电影厂要利用这个机遇,大力发展第三级市场,建立农村牧区放映队,为民族电影制片厂发展农村电影观众、开拓农村电影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民族电影厂要及时地了解农村观众的需求,播放农民喜欢看的电影。为此,民族电影制片厂要逐步在农村和牧区设立服务站。

5.注重电影营销

民族电影制片厂需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在电影策划阶段,应采取为影片建立网站、与各大网站建立链接、对影片进行评论、开通影片视频专区、出版影片电子杂志、举办网络互动等策略;在电影制作阶段,应策划一系列新闻热点事件和公关活动;在电影发行放映阶段,应以增加票房收入为目的,调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营销,包括上映前期的预告片、花絮、拍摄现场追踪、明星动态报道、主创人员访谈,以及影片上映期间的深度访谈、电视节目录制、综艺类节目“软广告”等;在后电影阶段,如果电影具有品牌效应,就可推出相关衍生产品。

为了扩大电影的传播范围,拓宽电影的发行渠道,增加电影的播映平台,转换电影的表达形式,创造电影的延伸价值,民族电影制片厂应充分利用综合、视频、社交、音乐、游戏、文学等类型网站以及个人空间(博客、微博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信、公共交通、户外广告、音像出版等方面的资源,以整合营销、事件营销、品牌营销、资讯营销、消费者互动营销等模式,提升电影在各发行渠道和播映平台的传播效果。

6.提供动力和保障

与商业电影相比,民族电影受众较少;与国有大型电影集团、民营电影企业以及境外电影公司相较,民族电影制片厂具有市场狭窄的劣势。这就是说,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民族电影制片厂的生存尚属不易,其发展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民族电影制片厂的转企改制和深化改革,不是国家、地方政府“甩包袱”,而是要为其提供动力和保障。

针对民族电影制片厂的特殊性,除了优化政策环境之外,国家、地方政府还应为其提供如下动力和保障:一是提供资金支持,包括设立民族电影专项资金(基金)、由政府出面担保向银行贷款、利用电影基金加大对民族电影的投入或单独设立民族电影基金、允许民族电影制片厂发行债券、发展有利于民族电影的新型融资方式、进一步优惠税费等;二是帮助民族电影制片厂搭建多向发展平台,提供二级、三级市场的发展辅助,支持发展民族电影娱乐休闲产业、建设民族电影产业基地;三是国家出资购买优秀民族电影;四是在国内几大电影节设立优秀民族电影奖项;五是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民族电影;六是实施民族地区电影人才专项资助计划。

猜你喜欢
制片厂民族文化
《中国银幕》制片厂巡礼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落寞或重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