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下

2013-08-21 15:43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南子信陵君梁氏

叶春雷

人在世上活着,都要“力争上游”,但老子却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不是叫人“甘居下游”吗?是的,处下,有处下的好处。老子用“水”来讲这个道理,他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众人之所恶”,就是“甘居下游”,“甘居下游”,自然是“不争”,“不争”而“善利万物”,这样崇高的精神品质,自然“几于道”了。

世上庸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争”得个不亦乐乎。民间有句俗语:“针尖对麦芒。”针尖也好,麦芒也罢,都是锋利之利,相互争斗,难免不伤人。伤人,最终伤己,有什么好处。老子反对争斗,要求为人要学会敛藏自己的锋芒,不要当针尖,也不要当麦芒。凡事要争个高低,哪有那么多高低?到头来,只会害到自己。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这是警告那些常常把自己当针尖当麦芒、什么都要去争斗一番的人,小心自己的针尖呀、麦芒呀什么的,在争斗中折断了。老子更加旗帜鲜明地指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是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去“优尸百万,流血千里”,实在是非常芒唐。所以庄子讲“蜗角虚名”的寓言,能给我们很深的启迪。在名利面前,不争,实则是一种为人的胸怀。老子讲“虚怀若谷”,一个人的胸怀,应该像山谷一样博大,能容纳百川。越是崇高伟大的人,越是“虚怀若谷”,“甘居下游”。老子又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想一想《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个故事中,信陵君为了招揽贤士,“虚左”,也就是把马车上最尊贵的位置让给平民侯生,还亲自为他驾车,作为贵族,信陵君对平民的如此礼遇有加,实在很不简单,所以侯生能够以死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处“下”不是没有进取心。人人常常批评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认为老子过于保守退缩。其实,老子的原话是:“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按照陈鼓应先生的翻译,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百物的首长。”这句话与保守退缩没有任何关系。这句话是说,真正的领导者,恰恰是在人民面前虚怀若谷的人。这句话实则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一脉相承的。甘居下游,所以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从而成为首长。这就是老子说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实则也是“处下”的最好写照。他为了年轻人的进步,耗费了自己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改稿子,推荐他们的作品发表。即使有人恩将仇报,他也痴心不改。

处“下”需要一颗博大慈悲、富有包容的心。他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全他人;他愿意甘居下游,去为别人的成长铺路架桥。他不愿做珍珠,让人艳羡;他愿做铺路的石子,为人们铺平一条宽阔的路。因为有包容,所以不争;因为有包容,所以能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他给了别人空间,他自己也有了空间;他让别人天宽地阔,他自己也天宽地阔。这样看来,你要是天宽地阔,还是针尖对麦芒?

读到胡适先生的一则轶事。1921年,梁启超请胡适为自己的《墨经校释》写一个序言。胡适写了篇长文,赞扬梁氏对墨子研究的贡献,然后直率地提出一些不同意见。梁读后颇不快,在排版时,故意把胡适写的序放在末尾,而把自己反驳的文章放在书前。

梁氏的做法有些孩子气。胡适一笑置之。在日记中,胡适这样评价自己与梁氏的这次学术交锋:“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地短处,正是可爱之处。”胡适有着处“下”的良好风范,不计较,不斗狠,与梁氏的真性情相对应,胡适更显得博大雍容,温柔敦厚,有非常厚重的君子风。

处“下”不是懦弱,不是任人宰割。中国文化从来不缺乏勇于抗争的因子。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时,处“下”无论在道有,还是儒家,都是一种谦谦君子的风范,都受到肯定。孔在弟子面前,人来不是高高在上,相反,他与弟子平等对话,有时甚至被弟子逼得对天发誓,好可爱的一个老头儿!譬如弟子子路非常不满孔子会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因为南子这个人行为水端。但孔子却对天发誓说,如果我与南子的会面不合乎礼法的话,“天厌之,天厌之”。在孔子心目中,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老师没有任何特权可言。

这样看来,“甘居下游”,不是自甘沉沦,也许恰恰是向上的阶梯。譬如大炮,后坐力越大,射程才可能更远呢!处“下”,不就与这火炮的后坐力有相似的道理吗?

(编辑 月诺)

猜你喜欢
南子信陵君梁氏
记忆旅行者
孔子见南子一场双赢的赴约
辽代定州梁氏兴盛原因研究
美国梁氏文化交流基金会白内障复明项目已惠及百余名患者
信陵君爱才
蒙骜伐魏
改造国民性:梁氏译政治小说之旨归
信陵君尊老
南子的诗
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