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种植区村落形态分析

2013-08-21 08:57杨丽萍
山西建筑 2013年7期
关键词:龙潭普洱片区

杨丽萍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云南昆明 650093)

1 现状概况

1)区位概况。

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思茅区位于普洱市中南部,是普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属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倚像镇位于思茅区主城东南方向,境内群山起伏是典型的山区镇。倚像镇现今有16个村委会,4万多人,而1987年村委会只有9个,1万多人,早期本镇人口主要靠种田种地为生,而今种植茶叶已变成全镇的主导产业,其比例占到90%。

2)龙潭片区概况。

龙潭片区位于倚像镇东南部,该片区有7个自然村,10个小队,总国土面积为11.73 km2,总人口为1 484人。其中3个自然村,5个小队为大寨村委会管辖,属传统村落,人口为476人,国土面积为11.17 km2;另外4个自然村,5个小队属干海子村委会管辖,为后期茶移民村落,人口为1 008人,国土面积为0.56 km2。由于不同人群的先后入住,形成了传统村落、移民村落的不同聚落格局。

2 龙潭片区村落形态现状

茶产业的发展下,先后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村落现状,从村庄规模到村落的产业模式都有各自特点,见图1。

图1 龙潭片区各村落空间形态分布图

1)传统村落(见图2)。

a.空间格局。从图2能看出,本土村落的分布以传统种植业为依托,分布于具有耕地、旱地、林地及田地的良好地势,并沿主要交通分布,其选址考虑到先生存后生活的方式自发选择村落位置。其次,普洱地区多为山区,整个村落的位置常是在不占用田地的基础上,选择两种劳作方式为直线的中点位置(见图4)。

b.物质形态。从村庄的布局来看,户均面积大,形态随意,宅居的空间组合顺应其劳作模式;房屋结构是土木结构,上一层存储粮食,下一层居住;农舍的布置也仅满足种田种地的生产需要。村落并未做过村庄规划,其道路为原始土坯路,整个村庄的公用场地为村委会空闲的房屋。

c.经济形态。本地村落具有田产、地产、林产、生产管理自主,生产模式随市场经济变化而变化。除了传统种植业外,茶产业的发展使得种茶的同时兼对茶叶进行初加工成为了该地农户家庭的又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图2 龙潭片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布图

2)移民村落(见图3)。

图3 龙潭片区移民村落空间形态分布图

a.移民村落空间格局:移民村落的形成主要是依据茶叶种植优势地段来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先生产后生活,一个村落的定位一般以人均劳动半径为依托形成,位于茶园中间位置。

b.移民村落物质形态:整个村庄的形态比较规整,是具有计划性的发展。户均面积为80 m2~90 m2。宅居的空间组合主要满足简单的生活;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只是简单的铺设了进村道路其他并未配置;另外移民村落以昭通苗族为主要群体,信奉天主教,因此在较大的昭通移民村通常自发建有天主教堂。

c.移民村落的经济形态:移民村落仅有地产使用权,受茶叶公司管理,只能种茶。在该类型村落中,人口多,土地少,老一辈移民以采摘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而新一辈的茶农更多选择外出打工。

3 龙潭片区村落特征总结

龙潭片区农民以种茶为生,然因其各自背景不一,具有以下特点:

1)人口构成。

传统村落由家族发展而来,有直系或旁系关系,以汉族为主。本地移民村早期是以单身为主的移民群体,而外市移民村主要以昭通地区贫困家庭为主,汉族和苗族各占一半的移民群体。

2)移民距离与来源地。

本市移民村的人口来源于普洱市周边贫困县,如宁洱、景东等县。该些县城中距倚像镇最近的宁洱县有50 km,最远的景东县250 km;而外市移民村人口主要来源于由昭通市巧家、大关、永善等贫困县,距离700 km以上,表1为移民距离概况一览表。

表1 移民距离概况一览表 km

3)经济形态相似。

移民是种植茶叶最早的茶农,而本地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导产业,随着种茶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本地农民开始开垦自家林地种植茶叶(如图4所示为龙潭片区村落业态对比分析图)。

图4 龙潭片区村落业态对比分析图

4)规模特征。

传统村发展时间长,历史积淀深厚;整个村落占地面积大,人口多;其形态的发展由自发和亲缘关系有机发展。

移民村发展时间短,本地移民村以个人用地为单位划分,十几人成组为一村,规模小、人口少;外市移民村以家庭为单位划分用地标准,以抱团形式独立成群,其村庄土地面积相对本市移民村大、人口多;移民村落在安置前做过村庄规划,开发形式和地缘关系有序安排(见表2,图5)。

表2 龙潭片区各村落概况一览表

5)空间分布。

村落空间分布以时间为基准,传统村落有百年历史,移民村从1987年以后开始,其时间越早村庄地势越好。

4 龙潭片区村落现状成因分析

影响上述村落特征的因素,大致有如下几点:

1)村落形成的生产力因素。茶叶多种植于山坡及半山坡地区,思茅地区具有山多地少的特点,其茶园分布面积大,劳动出行以步行为主,限于劳动半径,茶村落的分布广泛;另外茶叶一年三季可采摘且以手工采摘为主,此外种植期间还需除草、施肥,因此整个过程需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村落规模小、劳作半径小。

图5 龙潭片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图

2)村落形成的时间因素。在村落的形成中,时间的先后顺序是村落选址的关键,传统村落位置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就已存在,位于地势较好的地段,而80年代后的移民村被安置于相对偏远的位置。在时间点上表现出圈层的分布状态,以城为中心,5 km累加为半径的村落空间形态。

3)村落形成的规划因素。传统村落从家族发展而来,自发组织形成。移民村因产业发展及脱贫政策,由普洱市最大的茶叶企业——云南龙生集团组织安排,有计划的建设移民村落。

4)村落形成的政策因素。a.移民政策。普洱市据扶贫政策,自1987年至1997年先后从各地移民至倚像镇,开垦林地种植茶园,户籍也随迁,形成了现今典型的茶叶移民村村落。b.土地政策。传统村落依据当地土地政策,本地农民具有本地农村户口者,拥有山地、田地及林地产权,这就形成了传统村民拥有多种劳作方式。

5)移民移出地原因。移民多来自昭通地区,其环境远不如普洱,尽管茶区位置为山坡,但因具有丰富的山地建设经验,其建筑形式具有山地建筑的特点;其次普洱市的气候条件,普洱村落多在山凹平坦地区,而昭通地区四季分明,纬度、海拔高,移民村多在山梁位置以驱散炎热。

5 对策与思考

1)茶产业影响下的关联发展。

a.产业经济活动关联。茶产业的种植由茶移民开始到本地村民的自发种植、加工,已使茶产业链在这片区域得到了延伸和发展。移民村的茶叶由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因没有自主定价权,这让传统村和移民村之间通过茶联系在一起。

b.空间结构关联。茶产业的发展,使茶农的生活水平提高,房屋再建设成为村庄改变生活面貌的表现。新建的房屋不再拘泥政策、文化的影响,更多考虑现代化、实用性及耐用性等,砖混、框架结构已成为茶农们的首选。

c.地缘结构关联。村与村之间的农村公交、移民村与移民区的长途汽车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村与村之间的婚丧嫁娶使原有交流障碍被渐渐淡忘。

2)村落发展战略。

a.经济发展多元化。移民村是计划经济下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所得,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的完善,使茶移民村经济结构缺乏足够弹性,难以应对市场风险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下,产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保持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多元化经济发展,增强移民村落的综合经济功能,是成为茶移民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选择。b.完善茶区基础设施。系统规划茶区的基础设施,加强茶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尤其道路交通的建设。另外加强茶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如茶叶交易市场、物流集散中心等利于市场拓展的发展条件,促使茶产业向资源密集型发展,凸显产业优势。

6 结语

通过对龙潭片区不同村落的空间、形态的分析,在农业原料发展的基础上,移民村落沿茶园而建。因茶的关系可划分为传统村落、移民村落,茶种植、生产方式等的不同影响着村落的形态。笔者建议在今后的产业规划及同类型产业发展中,对相关村落布局作出有前瞻性的规划。

[1]陶 忠,赵丽萍,邵宛芳.云南普洱茶研究进展现状[J].思茅师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18-24.

[2]王湘琪.普洱茶产业链发展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1(4):6-12.

[3]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6-296.

[4]李小建,李国平,曾 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108.

[5]周长林,孟 颖.京津滨产业带空间布局及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4-150.

[6]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以工促农的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40-254.

[7]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40.

猜你喜欢
龙潭普洱片区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龙潭画影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九龙潭的龙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