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研究生的动力因素分析

2013-08-20 06:22孙永波黄辉玲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孙永波 黄辉玲

摘要:经管类研究生在产学研合作中面临着与工科类研究生不同的难题。文章首先分析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研究生中存在的问题,再从学校、企业和研究所各方之间的关系入手,最后探讨学校、企业和研究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研究生的动力因素。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经管类研究生;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C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85-02

产学研密切合作无论对于学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是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高校在经营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模式,虽然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但采用什么样的有效方式才能使这种合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这个问题已成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研究生的一个瓶颈。

一、当前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研究生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实践培养场所。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需要一个可使研究生与生产实践紧密接触的培养环境,让研究生在现实大的社会背景下,参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避免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研究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脱节。基于学科基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企业大都选择工科类学生,很少涉足经管类专业学生,导致经管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欠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2.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有专家认为,“目前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校科技资源分割,力量过于分散,科研团队整合困难,学生无法共享各学科专业特别是实验室资源”。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就是要以重大科研课题为载体,“根据科研项目的相关性,进行项目集成,打破院、系壁垒”。经管类研究生培养受到“学科方格”的严格限制,从招生、培养到授予学位,通常在由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所形成的“小方格”内进行。经管类研究生参与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项目机会相对工科类学生少,难以实现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零距离的专业融合。

3.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不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由于受到传统的行政型教学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注重传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忽视了服务社会的职能,绝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此外,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视力度不够,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提供的资金及物质支持非常有限,导致高校经管类专业发展及服务社会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

4.双导师中的副导师指导少。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聘用模式。把高校的较高理论水平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赢”的新机制。一般来讲,经管类研究生的副导师大多是企业的管理者或高级会计师等。在平时与学生交流时发现,由于副导师工作繁忙,研究生与校外的导师交流很少,甚至不交流,且交流效果不显著。

二、学校、企业和研究所各方之间的关系

产学研合作三方属于不同的社会行业和领域,各自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行动着,在社会责任、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存在着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层面看,他们又必须在差异中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学校、企业和研究所基于各自的目标及利益诉求,合作中的关系可以说是互为影响、互为需求。

1.企业作为成果的转化“流”,除了自己从事少量研究与开发,主要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其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和商品化。企业一方面要追求经济利益,向市场提供合格的产品,以此来获得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要在产学研合作中,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寻求在市场中创新和领先的机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是由市场预期获利的多少与期限所决定的。

2·高校作为成果转化“源”,其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和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开展针对市场和企业需求的研发,及时向企业发布科技成果和科技动态信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平台吸引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加强教师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积极将“学术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

3.科研院所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在产学研合作中,主要担负“研”的职责,同时兼顾部分“学”(人才培养)的功能。它一方面注重前瞻性技术研究,着眼于长远利益,承接与国家战略需求有关系的课题,对暂时性的市场经济利益考虑较少;另一方面随着科研体制的改革,研究所逐渐去行政化,也要通过市场配置主动寻找企业进行技术成果转化。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研究生动力因素

1.利益因素是产学研合作的根本驱动力。对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追逐,构成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等三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目前,经管类研究生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与工科研究生相比较少,必须借助于企业搭建实习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提供管理、经济方面等的实习基地,大力吸引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多角度地促进内在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瞄准企业所需经管类的人才定位进行培养研究生,使就业趋好,社会效益显现。这些利益因素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因素,也是这种合作持久的保证。

2.资金因素可以使产学研获得持续的循环动力。如果缺乏资金支持,高校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发热情无法持续,整体研发能力也有可能受到制约。经管类教师和研究人员在科技服务中,科研经费相对工科类的研究经费少,研究生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也较少。因此,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或政府有必要对经管类的课题研究给予资金支持,激发经管类师生的科技创新水平,从而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市场因素是产学研合作的推动力。产学研合作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这也决定了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由于企业贴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趋势和变化,有利于在产学研合作中正确把握并调整研发方向,整合高校、科研究所的科技资源,向市场提供有前景的产品,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从而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益。

4.环境因素是产学研合作的助动力。优良的环境能够对产学研合作提供强大助动力。在产学研合作中,学校有了众多的企业化功能,企业与学校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和人员培训的关系,而政府也积极协助企业和学校建立技术联合体和技术开发中心。这种相互渗透的关系使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共生共长,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的环境空间可以使企业拥有长久的技术资源和有针对性的人才保障,也可以使高校的教学和学科发展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坚实基础上,还可以有更多机会获得社会的支持。

5.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拉动力。我国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性大的特点给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带来巨大的压力。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同一个细分市场中具备提供类似产品能力、类似服务能力的厂家增多。这使得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在培养经管类研究生时,必须着重培养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以迎合市场的多样化,提供满足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竞争越激烈,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就越大。

产学研合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主体逐渐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主动构建和谐的协同发展模式。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产学研的紧密合作需各主体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政府部门大力主导。按照产业需求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包括产学研合作的激励制度、经费配给制度、产权制度和利益分配的指导性意见,大力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二是高等学校、研究所积极配合。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供给人才,协助企业管理和进行技术创新。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企业、学校和研究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三方主体创新方向的正确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问题探究
浅谈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创新力的机制研究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