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晨
摘 要 本文以协同创新网络理论为基础,从产学研合作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产学研运作模式,探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从而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网络下的知识溢出、合作剩余等社会福利效应。
关键词 协同创新 产学研合作 政策设计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快速更迭,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投资费用和分散风险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在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中,企业创新网络作为一种比市场有效、比科层灵活的组织形式从中脱颖而出,它通过各种契约关系以及应用信息网络与外部组织机构建立的优势互补、长期合作的制度安排来促进知识的分工与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转化效率。在这一背景环境下,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成为有效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的组织形式,产学研合作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所谓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的三方或两方在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的驱动下联结起来,按照市场机制所进行的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等一系列经济合作活动。而这个过程也是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基于信息网络和社会关系、以政府和中介机构为纽带、甄别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进而达成长期契约、实现协同发展的过程。
我国自1992年实施产学研工程以来,产学研合作获得长足发展,发挥了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实际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和目标实现。因此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完善配套制度和相关政策对于促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
1.1创新理论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创新理论,他在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分为五种情况:(1)开发出新产品或改良原有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发现新的市场;(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同时他也指出“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在这里熊彼特明确区分了“发明”和“创新”的不同,只有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创造出新的价值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既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方式重新组合的过程,也是促进技术创新与转化的过程。
继熊彼特之后,新熊彼特主义制度创新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深化了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在弗里曼看来,创新不仅是产学研三方合作的问题,还应该上升到一种国家行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赶超的过程中,仅靠市场竞争推动和自发的产学研合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支持。国家创新系统强调各种正式的机构和制度,如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管理体制在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多要素整合模式,通过市场导向、科技推动、政府协调以及制度服务等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协同带动技术创新与转化。因此在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合作时,需要充分调动这些组织机构的积极性,这是我们研究有效产学研合作的制度设计时的理论基础。
1.2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资源配置方式分为市场和层级两种类型,交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选择市场还是层级。技术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以下特性:(1)质量难以直接考核,难以准确评估技术的经济价值;(2)专利保护有限,技术的可复制性和溢出效应使得机会主义行为盛行(盗版猖獗);(3)知识的无形性增加了技术交易的信息不透明程度,基于“有限理性”人们难以对技术本身和交易者的技术能力做出准确判断,双重选择增加交易费用。上述特点决定了技术的交易成本高,市场交易的优势显著降低,选择与外部组织的技术合作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威廉.姆森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是交易费用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他将交易性质分为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中间组织,通过长期契约对重复交易进行协调与治理,降低双方对未来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同时它又避免了因高度一体化而带来的高额管理费用,更具有独立与灵活性。因此可以说,产学研合作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是市场环境下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选择。
1.3协同创新网络理论
管理学从分析协同效应的角度提出战略协同理论,即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产生“1+1>2”的效果。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组织间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合作的高效益。
吴结兵等人构建的网络机理模型认为,效益的提升更多依赖于群内资源的整合与互动,以契约为基础,基于对未来行为的承诺实现合作的开展和分工的深化,从而有效推动技术学习与创新。
企业和院校等创新主体的社会交互关系是组织学习、获取知识的关键驱动因素(Nahapiet and Ghoshal,1998),创新主体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合作,有效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单个合作组织作为一个节点,依托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资源的放大效应和扩散效应;创新网络的形成又为合作组织间的交互学习提供便利,加速知识交流与合作,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和创新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
2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若干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其中代表性观点为根据合作三方的契约关系,将产学研合作分为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和共建实体;或从经济学角度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和半内部化模式。根据合作主体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可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以下三类:
2.1.1产学研三方或两方组织合作模式
该种模式下,合作三方的联系呈现出联合的特征,即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通过协议、契约等形式直接实现产学研主体组织的合作。合作内容一般是就技术创新的某一阶段或关键环节达成协议,以企业为核心,以技术传播和合作开发为重点,以契约联系双方的合作模式,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技术转让 、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委托开发等。该模式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联系松散、不利于长期深入合作的问题。目前这类合作模式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导方式之一,占合作总数的50%以上。
2.1.2共建实体的合作组织方式
共建模式是指合作三方通过共建新的联合体,共享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和共同利益的紧密合作方式。共建模式以长期稳定契约为基础,通过建立紧密的组织,实现异质性资源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依赖,加快了技术的共同开发与传播,有利于发挥知识外溢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技术入股和联合经营。该模式具备优势互补、提高效率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出现管理费用上升、协调难度增加的问题,利益双主体间的冲突与协调无疑也是一大难题。
2.1.3高校(科研机构)自主产业化合作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校、科研机构在自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技术创新的后续阶段,进行技术转化开发、从事创新产品的生产销售,成为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单一组织形式。该模式在增加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资金来源、降低对财政的依赖具有一定作用,但同时极易带来高校研究机构混淆自身定位、一味追求应用技术的创新和经济效益而忽视基础科学研究,不利于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
2.2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2.1产学研关系结构失衡问题
在现有教育投入下,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市场竞争、分享经济利益是高校研究机构增加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学校所办的企业出现产学研合作关系失衡的状况,各方都比较注重“产研”而忽视学,导致基础学科研究的缺失和新一代人才培养的缺位,在影响高校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削弱了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效应。
2.2.2技术供需脱节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用获得经费的级别、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等因素来衡量,这种评价体系忽视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使得科研成果单纯追求学术价值而与实际脱节,其成果不具备规模生产的可能性、或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支持。市场价值的缺失造成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就技术需求而言,我国企业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有效技术需求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单纯为引进而引进,简单重复技术,自身R&D队伍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建设,削弱了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与研究机构差距太大,倾向选择完全成熟的可直接应用的生产技术,研发风险大多由科研机构承担,增加了转化难度和成本。
2.2.3风险投资问题
产学研合作作为科学技术活动和市场经营活动的结合,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高校和研究机构往往缺乏自我转化的资金,而企业又规避风险的本能使得其对高风险的技术研发望而却步,或者是只愿意承担部分风险。而科技创新产品一般具有正的外部性,这时候就希望通过政府补偿、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的介入来共同承担风险。是否具有良好的资金支持和风险承担机制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的一大因素。
3促进产学研有效合作的政策设计
根据上述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进行相关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完善,以促进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开展。
3.1推动产学研主体组织的创新
(1)企业应转变旧有观念,重新明确“产”的定位。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最终面向市场的主体,提高创新能力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在项目选择上应主动向科技研发上游靠近,通过向共同研发靠拢来充实自身研究部门,成为主动的项目选择主体。
(2)高校及科研机构在依托科研优势的同时应增强市场经济的思维,通过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科技研究与市场的联系,以实用性和易于转化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明晰产权责任,构建风险与利益共担的合作机制。企业掌握着大部分的市场收益,因此创新产品的市场适应性风险主要由企业负责,科研机构享受着技术红利,因此产品的研发风险主要由机构承担。但同时双方可以通过谈判协商达成协议使对方深入到自身主要负责的阶段,如企业改支付费用为技术入股、研究机构要求企业参与初期研发,通过共同承担风险来加深双方利益和责任的交叉联系,促进深入合作。
3.2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投资机制
我国产学研合作困难和技术转化率低的一个原因在于资金不足,为弥补自有资金、国家财政支持、银行信贷所留下的资金缺口,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体系是不二选择。因此需要做到: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健全风险识别和分散机制,以减少合作多方之间的信用风险;针对风险投资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 、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健全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减少风险投资者进入高新技术行业的后顾之忧。
3.3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制度环境
在产学研有效合作体制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职能定位,合理发挥政策指导、宏观组织和协调作用,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支持。 (下转第8页)(上接第5页)
首先,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确保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自主地位,激发独立发展的活力,政府可以对其发展过程中的缺失部分进行补充与合理引导,如对增加对基础学科的教育投入,激励引导高校重视人才培养和基础学科的发展,以实现产学研关系的平衡发展。
其次,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如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降低创新的收益损失,激发创新活力;为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产学研合作组织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交易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为新的组织交易制定科学的、普遍认同的正式交易规则,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通过法律支持、政策倾斜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有效开展。
最后,加强产学研合作中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降低合作方之间达成契约的信息成本,加速创新技术的交流、传播与扩散,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效应。
参考文献
[1] 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59-62.
[2] 陈新悦.企业创新网络模式选择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6):13-14.
[3] 黄上国.产学研合作的信息难题与政府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9(1):50-51.
[4] 辛爱芳.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5-18.
[5] 王文岩,孙福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40.
[6] 郭斌等.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