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书育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质量。文章围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分析教师职业历程的五大发展时期特点,采取针对性策略,从“纵横”两个视角提升和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教师职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68-03
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其职业生涯规划密切相关,只有客观地对其职业发展进行测评,才能全面地对其兴趣爱好、工作能力、思想成熟度等做出分析,进而正确定位该教师的职业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以高校的职能为导向,与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高校的发展愿景与内在文化既要指导教师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又要保证为教师提供更多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目标的途径,使高校的总体发展与教师的职业发展达成一致。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实质是基于高校发展,教师个体、内在的提高,进而实现个体价值。同时,促进高校职能的全面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不断提升,实现教师个人与高校的双赢。
一、高校教师职业现状分析
(一)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我国高校教师收入方面进行了一定调整,但是行业内有较大的差异,普通教师与高收入教师之间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低收入教师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高校基本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前期较大的教育成本投入,对职业收入都有一定的期望。但事实却与期望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职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也随之增加。
(二)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
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它的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高校教师由于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社会交往之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同时,高校教师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较为敏感,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性质,使得教师与社会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这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任务繁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创新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的创新理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高校教师从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社会积累,尤其有些课程,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但是,有些高校教师资源匮乏,生师比过高,教师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高校教师以脑力劳动、科学研究与创新为主沦为以体力劳动为主,导致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教学倦怠,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四)缺乏客观的自我价值评价
高校教师在自我价值实现上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氛围中,高校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与体谅。有学生家长认为,只要学生进入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应当由教师承担,这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如今,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对于教师的尊敬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学生不愿与教师、其他学生交流,这无形中增加了教育的难度。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对教书育人积极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内部竞争激烈
高学历的高校教师,工作中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需要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交流活动;而且,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教师又有岗位聘任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要求,导致教师行业内部的竞争较为激烈,教师自身产生许多问题。
二、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
费斯勒(Fessler)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将整体、动态的教师生涯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职前教育阶段(pre一8erv-ice)、引导阶段(induction)、能力建立阶段(competencybuilding)、热心和成长阶段(enthusiastic and growing)、生涯挫折阶段(career frustration)、稳定和停滞阶段(stable andstagnant)、生涯低落阶段(career wind down)、生涯退出阶段(career exit)。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一)角色确认期
角色确认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需要1年左右时间。在这个时期,教师会产生角色的跨越,由学习者转变为教育者,教师对自身和学校的环境会有更多的认识。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理想薪酬也会进行比较。处在这一时期的高校教师,对各种职业教育都有较高的热情,并且希望尽快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这一时期的高校教师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理想化的教育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教师必须在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并对自己的教育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型。这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角色适应期
这个阶段大约需要3年左右。经过第一时期的调整。这个时期的教师关注内容更丰富、更广阔,包括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薪酬、福利、晋升机会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等。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但是,这个时期的教师责任感仍然很不稳固,经常会受到社会因素等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高校无法关注或保证教师相应的期望,就会产生工作消极、离职等现象。
(三)角色成熟期
通常是在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的3—10年,这是教师职业发展周期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奠定职业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教师对自己以及社会都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但是,这个时期的教师所承担的责任较多,除了学校的教学任务,还面临个体发展、家庭建设等工作、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
(四)角色发展高原期
通常是教师进入工作岗位10~20年不等。这个时期教师的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基本在这个时期能达到人生的顶峰,之后难有更大的突破,并且,工作、家庭、生活等的冲突依然存在。教师在工作上处于自我调整和自我维持状态,对于发展与超越的期望减弱,维持已有成就和地位的愿望增强。如果单位在教师的这个时期无法提供良好的预期保障,教师的效率、满意度及执行力将会降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
(五)发展高原期到退休
在这个时期,教师教书育人的经验最为丰富、最具感染力,但是个人的热情和体能等都逐渐下降,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愿望、动力降低,对工作、生活等都期望稳定,开始趋向保守和平静。50岁后,人生事业开始进入衰退期,在职业道路上走下坡路,对职业发展的渴求减弱,在心理上准备逐渐适应人生的转折、衰退和平淡。
三、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纵横”视域
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时期,主要受教师个体及其职业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包括家庭、积极的关键事件:生活中的危机因素、个人脾气或气质、嗜好等,是教师个人的“内环境”;职业环境因素包括学校规则、管理类型、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和社团组织等,是教师个体的社会“外环境”。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时期特点,通过建立两个维度的“纵横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和素养。
(一)“纵向”视域培养
“纵向”培养是指以教师个体的整个职业发展生涯为基础,贯穿始终的职业培养,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个阶段,需要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纵向培养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具有明显的侧重点,这种方式是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个性化方式。通常,纵向培养针对教师个体分为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个部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引进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选择教师权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高校教师通常招聘学历较高的知识分子,但是,我国缺乏高校教师培养的院校,这部分人在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
1.职前培训。为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引进更多从事学术和科研活动的教师,必须重视职前的培训工作,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体系。当前,在高校教师的职前培训中,除了基本的技能培训、校本培训,还包括高等教育心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教育职业道德修养等多门课程,这些培训需要2-3个月,但是培训效果并不显著。
2.职后培训。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是指教师在人职后,在工作过程中所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人职后的培训,通常是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使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方面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促进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
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几个时期,无论是职前培训还是职后培训,必须充分注重分层、分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与理念,针对教师的不同特性开展相应的培训,以实现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纵向培养的终极目标——使教师“终身教育”“终生学习”。
(二)“横向”视域培养
“横向”培养主要关注教师培养的角度、方向和内容等,与纵向培养有着较大的区别,“横向”培养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深度和宽度为主。在培训内容上,主要分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人文素养以及个人人格修养等方面。高校教师在承担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职责,这些职责的有效履行都需要以教师较高的职业素养为基础。横向培养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是教师在高校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教师在学校有效组织教学、科学研究等的基本能力。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教学的能力、协调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能力、协调服务地方与教学的能力等,是高校教师围绕高校教书育人的开展而自身需要的综合协调能力。
2.专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等中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高校教师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等。教学是教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使命,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水平。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方法。教师的科研水平体现教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其实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学科知识、科研能力等,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生产价值或社会效益。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水准,也有助于提高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教师个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始终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文素质的培养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高校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和学生通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4.专业辅助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辅助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中应当具备的辅助能力,包括教师的心理素养、教育理念等,这是现代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高校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实现与学生近距离的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变化,与学生有共同的语言,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实现教师的自我调节,及时对不良思想的辨析,坚持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尤其重要。认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在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实施,无论是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在专业辅助能力的培养方面,都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单位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在,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自身的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这对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