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洪斌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必须贯彻科学教育观,从教育、教养、教学等三个方面三管齐下,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志气、文气、正气,使高职院校学生成为内具风骨、外具风度、业务具有风格的学生,才是符合科学教育观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教育观;发展路径;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26-03
一、教育
马克思当年曾表达了对合乎人性环境的希求,对人的自由解放的渴望,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向往。若用“合乎人性的环境”范畴来把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纳为与德育直接相关的两个问题,即只有在合乎人性的环境中人性才能健康生长(这是强调社会结构、存在对社会意识、德性的影响),合乎人性的环境是具有德性的人对环境的能动改造或创造之结果(这是强调现实的人的能动价值选择、积极批判活动对存在的意义)。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当前,学校德育管理面临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第二,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需要人们振奋精神、目标合理地去创造未来。这既是德育的基础,也蕴含了德育艰难和神圣的使命。
陶行知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指出,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认为,培养人才不要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领。他把“教人求真”的教师视为第一流的教育家,因为他们不但有真知灼见,而且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教师教人求真,首先就应当教人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伪君子为名利所动,会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人格,而真人则求真知识,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办事,就可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学生学习就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要学习真本领。陶行知认为“才”与“不才”,在于其知识、学识是否“真”。真学问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实践求得,而不是由什么“证书”之类所决定。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很少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克服社会功利倾向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德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学习动力和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教育等问题,要坚持和谐发展的成才教育。简而言之,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国为家之志气,成为有风骨的真人,才能在诱惑面前表现出风骨。如果说,“做人”的教育主要体现了学生整体的需要,那么,立志成才教育则能更多地体现个体的差异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只要在他喜爱的同时对社会又有益的领域有所成就他就是人才。学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走创新之路。
1.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理论构想。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是,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所谓目的,即通过活动实践道德生活或使学生形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手段,指教育者应当把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个体道德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显然,这里是把活动范畴作为道德教育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作为整个道德教育过程的基础来看待的。
2.欣赏教育和惩罚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中国孩子到底是缺赏识还是缺惩罚,家长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显得迷茫而无所适从。其实,中国孩子不是挫折太少了,而是挫折搞反了。该挫折的地方没有,生活上应该挫折,却过分溺爱;精神上应该激励,却赏识不多。
3.教育评价质的飞跃。“差生”是机械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成全方位的失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至少具有8项智能,而且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那些暂弱一些的智能,也可能在强项智能的影响带动下,慢慢被激活,重新变成强项。那些“一窗不亮,便满屋漆黑”的看法,那些动不动就认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是“笨孩子”的说法,太偏激、太绝对了。在师生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出了问题,也首先要在教师方面找责任。教师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学生。于是,“差生”便成了替教师承担责任、遭受打击的冤枉儿。将“差生”改称“潜能生”,绝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而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是教育评价功能、目的、标准、方法上质的变化。评价的亮点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持续的发展。
4.班主任“以德治班”的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也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关键是抓住班主任建设。班主任不仅重视通过奖罚条例来规范学生,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个性心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班。德育绝不仅仅是德育部门的事情。传统德育偏重于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与教学工作相偏离,与社会需要相背离,并且把公私完全对立起来,强行推行一种以牺牲个人利益为道德标准、做给人看而不是为自身发展的德育,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是必须走出的误区。
5.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育效果。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思想品德教学如果能将多媒体和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优化组合,把它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艺术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体验情感过程中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可学、可做、乐于实践,就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地吸收道德知识,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从而能动地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比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感人的画面以及教师激昂的解说,学生为之动容,可以为课堂定下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
二、教养
人有无教养,首先体现在礼仪礼貌方面。礼仪礼貌根本在一个“孝”字。自古云“百德孝为先”,在家能孝,在外能忠。孝使人具有博爱、感恩、知耻之心。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孝经”、“论语”等人文精神内容的课程。比如,浙江衢州孔庙长期开设少儿读经班,高职院校定期进行升校旗仪式,唱校歌,在校园内塑造徐霞客、马可·波罗等与专业结合的雕像,弘扬正能量,让学生有归属感。通过内外兼修,使高职院校学生都能够具有文雅之气,成为风度翩翩的绅士和淑女。
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教育过程必定伴随系列思想活动,而思想活动的过程又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调控”。只有学生明确“规范”,懂得“规范”的意义,才能在行为中给予落实,养成教育才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在养成教育中加强思想调控是必要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学生生活在七彩社会环境中,各类家庭成员的不同职业、不同素质给学生的影响自然不同。学生的思想无不打上生活的烙印。面对众多独生子女,学校教育要达到统一要求,只靠单纯的强制命令是不够的。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学生除了在学习环境、方法上有诸多不适应,思想上的不适应更显突出。因为这一时期恰是从少年过渡到青年的重要时期。心理上,学生从过去的依赖师长逐步过渡到自我管理。很显然,抓住思想疏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顺利完成过渡,也为大学时期和走入社会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三、教学
以学生为本,就要研究学生。高职学生的缺点是悟性差,不能举一反三,掌握不了学习方法,只能死记硬背。高职院校穷人多,底子薄,财力比较欠缺,这也是实情。古人言,朽木不可雕也。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是要雕-雕。高职学生就如同在水深火热里,不雕就腐烂了,拉上岸雕琢一下,就是艺术品。在教学诸多环节中,考风是关键环节,要树立教学正气,必须严肃处理作弊。一所风气不正的学校很难让学生有归属感。从高职院校外部环境看,相同职业学生的竞争对手有本科院校毕业生和社会培训人员。论理论扎实、自学能力和发展后劲,高职学生远不如本科学生;论沟通能力、处世经验,又肯定不如社会培训人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在哪?就是专——专业技能和专业文化!专业技能和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导游专业学生解说靠的是技能和文化,烹饪专业的学生雕刻靠的是技能和文化,酒店营造的五星级的氛围靠的还是技能和文化。高职各专业学生可以不知其所以然,但一定要知其然,了解专业文化内涵,做到专业技能规范最为重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管理不规范,毕业的学生就很难规范。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知识传授的多少没有定量标准,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很大。孔子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大众的灵魂,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灵魂,毫不保留,不分亲疏,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总之,教师通过规范的教学和健全的灵魂,可以使学生树立正气;通过因材施教,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规范中尽显每个人的风格,而不是千人一面。
1.需要尊重差异的教学。世界上最难做的工作是培养人、教育人。人不同于物,人有思想、情感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有个性的,是千差万别的,很难用一个模式、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教师水平、教学方法、工作责任心存在差异;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毅力存在差异;学习环境、外因影响也存在差异(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正常的。古人云:“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如果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孔夫子就是不会教的教师了,他又怎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呢?既然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正常的,那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差异,倡导尊重差异的教学评价。整体的差异往往是由个体差异的量变形成的。例如,有五个差生的班级和有十个以上差生的班级,即使教学同样,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不承认差异,硬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他们,是有失公平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不承认差异的评价,都会给他们造成身心上的伤害,都不会有和谐美好的教学环境和平衡的工作、学习心态。因此,教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教育教学的效果都会出现差异。
2.教育更应注重个性教育。个性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因材施教。它从全体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个性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顺其自然而非任其自然,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使他们个个成才。共性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它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划一呆板,致使众多本来可以成才的人不能成才。当今世界,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教育目标已逐步成为共识。“个性教育重于共性教育”,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语文课教学中,对于优美的诗歌、散文、杂文作品,应组织学生采取欣赏的方法,反复地阅读、玩味、领会、讨论、总结归纳。欣赏是以审美为主干的学习心理活动,在此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即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等。以美为桥梁,把学生引向善,使其受到教育。实验表明,欣赏法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具有全面的效力。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智育。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该学科的德育宜采用转化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兴趣、情感、品格教育。例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推导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对于教学中具有正、反关系的数和具有正、逆运算的公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4.注重教师主导的发挥。教师主导主要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教师的导要导在“学为主体、授之以渔”上,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要在导趣、导情、导思、导疑、导法、导用上下功夫,培养新世纪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贯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视人的发展,更重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和精神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与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