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中爱情隐喻语篇认知机制解读

2013-08-20 11:55张慧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致橡树凌霄花木棉

张慧芳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隐喻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从传统的修辞格到今天的认知视阈中的隐喻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进步。现代认知学意义上的隐喻理论主要有Lakoff&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论、Gentner(1983)的结构匹配论、Fauconnier&Turner(1997)的概念整合论。概念隐喻论认为隐喻是通过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达成对抽象事物和范畴理解的概念化认知工具。[1]结构匹配论认为隐喻的阐释是认知主体在一个知识相互联系的系统中寻求始源域和目标域最大程度的结构匹配。[2]概念整合论的提出对认知主体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建构语篇或话语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阐释,它能有效解释隐喻认知空间互动和隐喻创新意义的过程。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篇组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在语篇内容的构建与扩展、语篇思想的统一和凝练以及语篇结构的衔接和连贯上发挥了重要功能。而爱情隐喻作为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组篇的主要形式,它是诗人描绘、歌颂爱情这一普通又微妙复杂的情感常需借助的认知手段,因为它能使人类经验具体化,创造新的意义,表达新的思想;构建扩展语篇内容,推进语篇发展。

舒婷创作于1977年的《致橡树》借助于“LOVE IS LIFE”(爱情是生命体)的概念隐喻衍生的子隐喻“LOVE IS PLANT”(爱情是植物),以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用橡树、木棉这两个分别象征男性阳刚之美和女性柔韧之美的独特、隽美意象,简明而又生动地诠释了现代爱情的全新精神境界。它似一首爱情宣言,朴实、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爱情理想——独立平等、比肩而立。橡树和木棉这一崭新的隐喻意象否定了传统守旧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式的以女性依附、倚靠男性为基础的两性关系,超脱了以女性牺牲自身价值,降低自身人格,放弃自身追求为代价的只知盲目给予奉献的爱情观,揭示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理想爱情观:真诚、高尚的爱情是奠定在双方人格完全独立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持、携手并进。

一、概念隐喻论和概念整合论优化组合的理论框架

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它是人类组建概念、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知域的相互映射,建立起不同概念域的关联,完成人们对未知或抽象事物的认知过程。[1]概念隐喻论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本质的联系,突出了认知主体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它对隐喻映射过程中的限制机制以及整合的新认知域对语篇信息的推进无法提供可操作化的具体解释。

Fauconnier&Turner基于心智空间假说提出的概念整合论,通过对心智空间的激活,构建对语言输入的动态认知模式。它涉及到四个心智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概念整合的过程,就是两个输入空间基于类属空间的共有抽象结构,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composition,completion,elaboration)三种方式产生层创结构;层创结构吸收摄取了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但它并非输入空间概念简单的重合,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原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新关系结构,它的形成受语境、认知机制和文化模式等的制约。[3]简单地说,合成是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特征整合成合成空间中带有层创特性的新显结构。概念整合的过程实质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概念整合论对隐喻映射的认知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阐释力,这就弥补了概念隐喻论缺乏具体推进语篇信息认知操作解释的缺陷。因此,本文结合概念隐喻论和概念整合论的优势,拟对《致橡树》中爱情隐喻映射互动的限制机制和构建、丰富语篇信息的认知过程进行探讨。

二、《致橡树》的爱情隐喻认知机制

(一)隐喻的选择、抽象、整合机制 诗歌首先借用概念隐喻LOVE IS PLANT;LOVE IS ANIMAL;LOVE IS NATURAL PHENOMENON,以一系列自然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进行并列式的隐喻构建。

语篇信息的形成和解读经历了选择、抽象及整合的三个具体环节的认知运作。选择指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双向映射,是部分特征或部分语块结构[4]有取向地互为投射。如,女性对男性的爱如凌霄花与橡树的联系这一认知隐喻中两个认知域只有部分特征——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和倚仗关系、凌霄花借气根攀附于他物生长的特性得到凸显、迁移和互动投射,而其他特征——女性的外貌、姿态特征等及凌霄花的形态特征、功用特征等则被过滤筛除掉。“攀援”、“炫耀”等词的语义辐射范围限定了两个认知域的投射范围。选择机制除了受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限制和语义辐射链的影响,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吗?根据概念整合论,两域的映射还受到从其中抽象出的概念域——类属空间的制约。从概念隐喻LOVE IS PLANT衍生出的“凌霄花隐喻”凸显了此植物攀附生长的典型特性,筛除了与此无关的其他特性。概念整合后析取出新显结构:攀缘的凌霄花蕴含着攀附利用的爱情观——女性借男性的名利、地位和权势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选择、抽象的认知运作为认知域的映射限制提供了理据,但它无法解释认知域概念整合后形成的新显结构对推进诗词语篇的作用和价值。[5]“凌霄花隐喻”在整合出新的层创结构后,这个新显结构本身又被作为下一步整合的输入,促成新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构建组合,从而形成信息流的传递,推进诗篇发展。之后,诗篇才有了“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痴情鸟儿”,“为橡树送来清凉慰籍的泉源”,“增加橡树高度、衬托橡树威仪的险峰”以及“日光”“春雨”的并列平行式隐喻。[6]同样,借助男女双方身份差异反映出的概念隐喻“爱情是依附关系”的隐喻延伸,经过三个具体的认知操作,最终合成不同的层创结构:鸟儿象征着单方痴恋、依附封闭式的爱情观——女性意识不到自身的价值,只知依恋在男性的阴影中,寻求庇护,不知自立自强。而泉源、险峰、阳光、春雨等一系列意象代表的则是以女性牺牲为前提的陈旧爱情观——女性降低自身人格,放弃自身追求,为爱人奉献牺牲一切。

诗歌在推翻了世俗的爱情观之后,塑造了“木棉”的全新女性形象,围绕“木棉”建构了一个与“橡树”相关的认知体系和结构。始源域“木棉与橡树的关系”到目标域“两性关系”的结构特征是如何组建的呢?诗人从相爱双方的平等地位、心灵沟通、外表形象、患难与共以及共同追求等五个认知视域入手,进行了概念的选择、抽象和整合。统领整体的概念域“树”分解成若干小的概念域“跟、叶、干、花朵”等,不同概念域进行转换,形成复合映射,丰富语篇信息。

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相邻而立,象征相爱双方有着独立、平等的人格和地位。根的紧握,是心心相印的双方灵魂深处的交融;而叶的相通是双方携手共行、相互扶持的外在体现;无人能懂的致意则是一种心有灵犀的情感交流,双方无需言表的理解信任。铜枝铁干代表着男性伟岸挺拔的身躯和强健有力的体魄,以及坚定不移的意志;红硕的花朵则象征着女性丰盈、健康的生命气息及其坚韧顽强的品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是双方命运与共、患难与共,共担人生艰难,共享人生美妙。诗人在诗歌结尾用“土地”作比,揭示了伟大的爱情:爱你,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更爱你执着的坚守与追求,和你灵魂深处的内在魄力。

(二)隐喻的蕴涵和延伸机制 从隐喻映射过程的语义蕴涵关系来看,诗中开篇有多个并置的爱情隐喻: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隐喻蕴涵——“以一方的萎缩和牺牲为前提的爱是缺乏平等与独立的爱情”。这种隐喻间的蕴涵融合成一个意义整体——爱情中没有独立人格和地位的女性是可悲的。这对之后诗人引出“木棉”这种抛弃了旧式女性攀附、依赖的特性,而具有现代女性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起到了推进作用。“木棉、橡树”这一隐喻形象提挈随之扩展的其他隐喻是——“根”、“叶”、“枝”、“干”、“花朵”、“植根的土地”,诗篇围绕该隐喻设定的结构逐步展开,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关系,组构成层级式隐喻蕴涵。[7]

在形成隐喻蕴涵的同时,始源域和目标域在相互投射过程中实现了语义延伸,连同诗歌中其他非隐喻信息推进诗篇发展。诗篇按“木棉”与“橡树”的形象及关系的隐喻框架展开,以始源域(喻体)为出发点,并形成以始源域为中心的延伸方式,组成一系列相关词汇的衔接链,最终揭示全诗的理想爱情观。全诗由始至终只字未提“两性关系”这一目标域(本体),但始源域的语块特征逐层整合映射到目标域,让读者能成功解读这首诗歌的情感内涵及主题。

与诗歌前面部分平行投射式[6]的隐喻模式不同的是,“木棉、橡树”隐喻以序列延伸式支配诗歌主体部分,它由与之紧密相关的等级体系或子概念组构,即“根”、“叶”、“枝”、“干”、“花朵”、“植根的土地”,与之对应的认知空间“女性、男性”这一主体隐喻式同样也由其蕴涵和延伸的等级系统或子概念构成,即“心灵”、“手”、“身体”、“容颜”、“坚守的信念”。输入空间对应的主体概念或子概念相互投射,整合析出层创结构,形成诗歌信息流。

本文以概念隐喻论和概念整合论优化组合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从认知空间整合的限制机制及认知过程入手,对诗歌《致橡树》独特新奇的爱情隐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诗篇中爱情隐喻经历了选择、抽象及整合的三个具体的认知环节。隐喻蕴涵和延伸构建的词汇衔接链加强了语篇连贯。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Gentner,D.Structure-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Cognitive Science,1983,(7).

[3]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6).

[5]张玮.认知隐喻谋篇机制的再思考——兼谈汉英隐喻篇内映射方式的差异[J].外国语,2012,(4).

[6]魏纪东.董礼扬.篇章隐喻生成机制的图像性新解[J].外语教学,2012,(4).

[7]张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外语学刊,2008,(1).

猜你喜欢
致橡树凌霄花木棉
凌霄花
小小凌霄花
舒婷《致橡树》(节选)
南疆木棉红似火
爱拖延的米米
咏凌霄花二首
木棉红了
木棉开尽时
致橡树
一月一花:凌霄花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