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妍,王 军
(1.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江苏宿迁223800;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财贸研究所 湖北武汉430077)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38667.6亿美元,年均增幅18.40%,其中出口20489.3亿美元,年均增幅18.54%,进口18178.3亿美元,年均增幅18.24%,对外贸易在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2006年,我国的CO2排放总量就超过美国,CO2排放量占世界比重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2012年我国CO2排放为89亿吨,占世界CO2排放量340亿吨的26.18%。我国大量出口产生了巨额环境逆差,形成了“产品输出国外,污染留在国内”的尴尬局面,由于我国是贸易顺差,为进口国承担了大量本应在进口国产生的CO2排放。这种隐含碳的排放量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不断扩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我国也已经将减少CO2排放目标列入政府规划,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将对我国实现CO2减排目标构成重大挑战,因此如何减少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排放,走低碳的可持续对外贸易发展之路,是我国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需要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模式,实现绿色贸易转型。文章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进行实证研究和具体测算,并从生态环境逆差的角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揭示我国实现绿色贸易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贸易转型的对策。
对于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有Wyckoff和Roop(1994)估算了1984-1986年6个最大的OECD国家进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发现进口制成品中隐含碳占到碳排放总量的13%;[1]Schaeffer&Sa(1996)研究了巴西1972-1992年间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发现1980年以来巴西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量高于进口,1990年净出口碳排量占巴西总碳排放的11.4%;[2](p955-960)Mukhopadhyay(2005)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印度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发现印度是一个碳净进口国,印度出口商品中的碳含量小于进口商品中的碳含量;[3](p135-146)Shui&Harriss(2006)实证研究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结果表明1997-2003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中的隐含碳排量占到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14%,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模式将有益于降低美国国内的CO2排放,也同时增加了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4](p4063-4068)Peters和 Hertwich(2008)测算了 2001年全球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量,结果表明2001年全球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量共计达到53亿吨;[5](p17-26)Youli和Hewitt(2008)研究了中英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通过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贸易,2004年英国减少了11%的碳排放量;[6](p1907-1914)Kurt Kratena和Ina Meyer(2009)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分析了奥地利进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发现奥地利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低于进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7](p1-24)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在此领域的涉足相对较晚,齐哗等(2008)通过采用投入产出法,基于1997-2006年数据,实证发现1997-2005年间进出口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0.5%-2.7%,2006年达到10%左右;[8](p8-12)宁学敏(2009)基于 1988-2007年间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出口商品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碳排放与对外出口贸易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长期均衡,出口的增长是我国近年来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9](p51-54)陈红敏(2009)采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我国2002年各部门最终消费和使用中产生的CO2情况,发现建筑行业的隐含碳排量最多;[10](p21-26)朱启荣(2010)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2002年和2007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量进行测算比较,发现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中产生的CO2排放量迅速增长,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CO2排量却比2002年增长了2.14倍;[11](p55-64)赵玉焕和刘月(2011)使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和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结果表明中国是隐含碳的出口大国,出口贸易是中国CO2排放量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12](p8-14)许冬兰(2012)同样利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情况,发现我国是典型的隐含碳净出口国。[13](p19-25)
从上述分析可知,有关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很多问题还是尚无定论,研究方法也有待完善,国内大多学者均是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计算,但并没有将加工贸易的情况纳入投入产出模型,没有考虑到很多进口产品会作为投入品进行生产后再出口,进而在计算中未扣除进口中间品中的隐含碳,这导致计算结果被高估;二是国内大多学者均是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测算,对于进口贸易的隐含碳测算涉及较少。因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法,基于1996-2009年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商品分类数据,考虑到进口中间产品的影响,对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进行测算,同时对中国进口产品中的隐含碳进行测算,并进行对外贸易的生态环境分析,这样使测算分析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文章采用俄裔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模型来测算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最基本的投入产出模型为X=AX+Y,其中代表各部门总产出列向量,代表各部门最终使用列向量,代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中aij=xij|Xj元素代表部门生产单位产出所耗费的部门的投入,它反映了各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这些联系是通过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发生的。X=AX+Y经过整理后可得X=(I-A)-1Y,其中(I-A)-1为里昂惕夫矩阵,也被称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如果利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来测算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显然没有排除进口中间产品中的隐含碳,测算结果势必会产生偏差,因此,文章将中间投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国内生产,一部分从国外进口,相应的直接消耗系数分解为国内消耗系数矩阵Ad和进口中间产品的消耗系数矩阵 Am,其中 Ad=(I-M)A,Am=MA,M是所有中间产品中进口部分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对角线矩阵。M中元素mij=Xim|(Xi+Xim-Zi)(i=1,2,……,n),当i≠j时mij=0,。其中,Xim,Xi和Zi分别代表i部门的进口、总产出和出口。总进口产品Xm可分解为进口产品用于国内最终消费部分Ym和用于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部分AmX。
由于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国内生产且国外消费的产品(出口产品)的隐含排放量;二是从国外进口且作为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隐含排放量;三是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且用于国内最终消费的产品的隐含排放量。相应的计算公式分别为:α=EdZ;β=EmZ;φ=EmY-EmZ+EdYm,其中,代表部门的每单位最终需求所引起的国内隐含碳排放量,代表在各部门中每单位最终产品所需要的进口中间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据此,文章得到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为,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为,而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差就是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净差,如果该净差大于零,说明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大于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即意味着对外贸易存在生态环境逆差,相反,说明对外贸易存在生态环境顺差。
1.投入产出数据。为了对1996-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进行测算,本文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了《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200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表中共有17个行业部门)。其中,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用于计算1996-1998年的隐含碳,2000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用于计算1999-2001年的隐含碳,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用于计算2002-2003年的隐含碳,2005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用于计算2004-2006年的隐含碳,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用于计算2007-2009年的隐含碳。
2.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数据。因为没有公布的碳排放数据,所以需通过计算所得,本文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公布的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和每年17个行业的总产值以及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来计算各行业部门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各行业部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最终计算历年各行业部门的碳排放值。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1997-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3.其他数据。本文所需的各行业部门年产值数据和各行业部门进出口数据均来源于1997-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表1 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1.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整体分析。
从表2中可以得知,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1996年的4.61亿t增长到2009年的16.72亿t,增长了3.63倍,年均增幅9.64%。其中1996-2008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大幅上升,而2009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1996-2008年间,我国出口贸易额高速增长,从1996年的1510.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4306.9亿美元,年均增速20.61%,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出口贸易额相对2008年下降。即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引起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其次,还可能由于2008年后我国的出口产品生产技术改进,产品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使得2009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有所下降。
表2 1996-2009年出口贸易的隐含碳
此外,从表2中还可以得知,1996-2008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在上升,从1996年的14.58%上升到2008年的26.90%,而2009年出口贸易隐含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为24.47%。从表中也可以看出,2006年后我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国内需求引起的,而是贸易伙伴国消费需求引起的。
2.进口贸易隐含碳的整体分析。
从表2中可以得知,我国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1996年的4.28亿t增长到2009年的12.73亿t,增长了2.97倍,年均增幅8.10%。其中1998年相对1997年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有小幅下降,这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进口下降所致。而因为1999-2008年间,我国进口贸易额高速增长,从1999年的165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1325.67亿美元,年均增速21.19%,致使1999-2008年间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大幅上升。同样主要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进口相对2008年下降致使2009年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又有所下降,可见进口贸易额的变化引起了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
经过计算发现,1996-2009年间,我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主要集中在4个行业部门,分别依次为机械产品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这4个行业部门出口的隐含碳占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75%左右。2009年4个行业部门的出口隐含碳占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比重分别为 36.44%、17.22%、11.31%和7.78%。再者,为了更好地对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进行部门分析,文章利用行业隐含碳排放量净差与行业贸易顺差额的比值作为基准,将17个行业部门划分为4类,第一类是产出相对高,碳排放量低的行业,包括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第二类是产出相对高,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包括采矿业,食品制品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服务业;第三类是产出相对高,碳排放量很高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四类是产出相对很低,碳排放量很高的行业,包括化学工业。从上述划分可知,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来自于第二类行业,这说明我国出口的产品多是来自高耗能和高排放类的行业,进口的产品多是来自低耗能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
从表2中可以得知,1996-2009年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均大于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即我国对外贸易是生态环境逆差。具体而言,1996-1998年,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逆差是增加的,而1999-2001年,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逆差是减少的,2002年相对2001年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逆差有所增加,此后2003-2008年,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逆差增加较快,2008年达4.52亿t,2009年下降为3.99亿t。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趋势,也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变化趋势是如此,即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逆差和对外贸易顺差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逆差,说明对外贸易让我国承担了许多国家的碳排放,加大了我国能源环境的压力,不利于我国节能减排。这就要求我国要转变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改变现行对外贸易结构,实现传统贸易向绿色贸易转型。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法,基于1996-2009年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商品分类数据,考虑到进口中间产品的影响,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进行测算,同时对中国进口贸易的隐含碳进行测算,并进行对外贸易的生态环境分析,发现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均大幅增长,我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主要集中在机械产品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部门,出口的产品多是来自高耗能和高排放类的行业,进口的产品多是来自低耗能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均大于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我国对外贸易是生态环境逆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实现传统贸易向绿色贸易转型。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优化出口贸易产业和行业结构。主要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出口,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的贸易结构,可考虑减少机械产品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等行业的出口或是改善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维持出口增长的同时又能减少碳排放;二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加工贸易中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还是很少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可考虑采取措施保持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到低碳生产,同时推进这些产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形成品牌,完成加工贸易升级,减少贸易碳排放,还要鼓励加工贸易形式多样化和进口相对高能耗的中间产品来减少出口贸易的碳排放;三是建立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对于污染产业的转移不能再接受。我国对外贸易中有将近一半是外资企业的贸易,很多外资企业将高污染产品生产转移到我国,使得我国的碳排放快速增加,必须建立完善行业准入制度,限制污染产业的转移;四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进口“两高一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生产,促进节能减排,如制定差别进口关税税率政策、差别进口信贷政策等;五是鼓励研发和引进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支撑,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绿色贸易转型,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减免税费、信贷优惠、开展国际合作等措施鼓低碳技术研发和引进。
[1]Ahmad N,Wyckoff A W.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EB/OL].OECD Publications,http://www.oecd.org/sti/working-papers,2003.
[2]Schaeffer R,De A l S A.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ports and exports [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1996,37(628).
[3]Mukhopadhyay,K.,D.Chakraborty.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rade in india[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5,19(2).
[4]Shui B,Harriss R C.The Rrole of CO2Embodiment in US to China Trade[J].Energy Policy,2006,(34).
[5]Peters GP.,Hertwich E.GCO2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policy[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42(6).
[6]Youli,Hewitt.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J].Energy Policy,2008,36(6).
[7]Kurt Kratena,Ina Meyer.CO2Emissions Embodied in Austrian International Trade[J].FIW Research Reports,2009,(10).
[8]齐哗,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9]宁学敏.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
[10]陈红敏.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能变化的影响因素[J].财贸研究,2009,(3).
[11]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12]赵玉焕,刘月.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
[13]许冬兰.生态环境逆差与绿色贸易转型:基于隐含碳与隐含能估算[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