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开明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论断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內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际行动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途径与保障。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十八大报告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上看,在中国这样—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这一任务,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艰辛探索了八十多年,取得了—些反帝反封建的成就,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在借鉴世界各国革命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经验,总结中国近现代史革命和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才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中,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与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在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继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巳经确立的基础上起步的,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并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贯之接力探索中发展起来的,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理想和夙愿。
从现实上看,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明显提高,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基础上,对十年来的实践历程和重大成就进行了总结。用“三个台阶”和“两个时期”作了充分阐述。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报告强调,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从未来上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我国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并不是抽象空洞的言论,而是在旗帜指导下具体扎实的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概念,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三者紧密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三者既有独特视角、独特内涵、独特功能、独特载体、独特形态上的区分,又是—个內在的统一体。
道路是从实践的视角去考察的,回答的是实现路径,即走什么路的问题。道路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毛泽东早就说过:“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1“]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2]。可见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作用是特别重要的,“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关乎人民命运”。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概括比之十七大的概括又前进了—步,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删除了—句话:“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由于十八大在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內涵时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专项,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把制度也放在实现途径中去说。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上的—个重大新亮点。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巳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包括社会建设在內的“四位一体”,扩充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态环境关注的回应。表明我们将在实现当代人的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三是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类解放和人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和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等现实要求。四是增加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的看来十八大的概括更加科学全面,包括了领导核心、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等内容。其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认识的不断拓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目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理论体系是从理论的视角去考察的,回答的是以什么理论作行动指南的问题。理论带有根本性,实践路径和制度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最终都要靠理论来解决。理论的成熟是党成熟的根本标志,其地位和作用更加不可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开创和奠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三者相承的“脉”,是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相同的理论渊源;都以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相同的理论主题;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相同的理论品格;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相同的理论基点;都以以人为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化国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相同的理论目标。三者与时俱进的“进”,是指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重解决改革开放不同发展阶段上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三者都作出了阶段性的独特贡献。将其归结起来就是三者都体现了继往与开来的结合、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可从纵向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去界定,还可以从横向的理论内容构成去界定。从横向的理论内容构成看,理论界多数同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二是主题:可以表述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核心:以人为本;四是基本内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五个方面,即时代问题、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和宗教问题、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外交与国际战略、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制度是从—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程序或行动准则角度去考察的,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制度的设计、安排与运行,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地位和作用正如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所指出的,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3]。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业,还是实践和理论体系都要固化下来,都要成为制度才好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两次历史进程。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较多的是学习苏联,如纯粹公有制、单一的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在政治制度方面更多的是自己的独创,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自觉地对过去的制度进行自我改革、自我完善,作调整和转型。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的—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它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五个有利于”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又曾遭受了“左”的冲击,出现过曲折,故而在具有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同时,又不是尽善善美、成熟成型,还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已进入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尤其要突出地把制度建设摆在首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尽管视角、内涵、功能、载体、形态各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之所以能够统一,根本原因在于三者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广大人民群众实践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三者的认识基础、动力和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丰富发展的途径。除此之外,还由于三者有着多个方面的共同性。
从本质的属性看,三者相同。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理论基础;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特征,制订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为实现这些纲领而服务;都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
从探索的立足点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看,三者相同。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出发,釆取适合自身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探索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及其探索和回答的问题看,三者相同。它们都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难地但又成功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结果,都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马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孕育出从实践到理论的伟大创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贯穿着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荣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传统与文化传统之中,使得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具有无比深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基因。
从取得辉煌成就看,三者相同。都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指导力量。30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用铁一般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完全正确的。这三者也和我们历来强调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紧密相联。
懂得了前面两个基本观点,还只是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內涵及其关系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并未论述到认识的目的。我们认识上述观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行动,自觉地创造未来。这就还要懂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自信是自尊、自立、自强之本。人无自信,则无以自进;国无自信,则无以自强。—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应有的自信,必将失去斗志,松松垮垮,怨天尤人,无所作为;只有树立强大的自信,才能振作精神,奋发图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自信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不少新情况新变化,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但人民群众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许多新要求,保障人们更加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的制度还有待完善。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保障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创造活力普遍增强,但各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叠加,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交织,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大。世界多极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务艰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新要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迫切需要我们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未来发展给出更加明确更加清晰更加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引。
党的十八大顺应实践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鲜明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既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党内外、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用新的理论认识和丰富内涵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我们牢牢把握,自觉贯彻。其中最为紧要的是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牢把握了“八项基本要求”、“三个总”就把握住了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架,就能够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不为任何风险所阻,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自信的根本体现是与时俱进、奋发有为,自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力量,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十八大通篇贯穿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的精神。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这种精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3、139 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