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2013-08-19 03:11李宜霖
企业导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李宜霖

【摘 要】西方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陷入了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困境。本文认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困境主要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存在冲突,因而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张,并对本土化思路进行了说明和论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中西方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需要引入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改进我国社会工作,以缓解社会矛盾。但是,西方现代社会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传入我国后,其理念和工作方法与本土的传统文化产了明显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如何使根植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中国化,与中国文化进行融合,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

(一)我国本土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

我国社会工作架构由政府和民间两套救助体系组成。政府救助体系主要由各级劳动、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政府福利机构组成,民间政府救助体系主要由民营的家政公司、婚姻介绍所、就业培训中心等社会救助机构组成,还包括亲朋和邻里互救。在政府救助体系中,政府既是社会教助的投资者和领导者,又是社会救助的执行者机构,其运行是以政策和法规为原则,运作机制僵化,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而在民间救助体系中,由于以盈利性为原则,容易偏离社会救助的初衷;而邻里互助主要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资源贫乏,救助面积小,在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作用甚微。

(二)西方社会工作模式在我国的困境

西方文化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前者强调理性、个性和自由;后者崇尚信仰、平等和博爱。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西方社会以个体为基础,“家文化”缺失。与这种文化相匹配,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中经常采用的个案工作法,以“案主自决”为原则。因为,西方社会工作者不需要与案主建立除专业关系以外的其他私人关系。但是,“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再由家文化衍生为孝文化,个体的需求一般是由家族来提供。人们对陌生人难以产生真正的信任,社会工作者只能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才能开展工作。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人们在交往中最信任自己的亲人,然后依次是朋友、熟人。由此推及社会工作,案主在求助社会工作者的时候,也是由内及外的,即先求助自己人,然后才是陌生人。而照搬过来的西方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者变成了局外人或者陌生人,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存在明显的冲突。这一建立在“家文化”基础上的信任格序,对于社会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思路

既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冲突,而且文化是难以改变的,这就要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即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化原意是指:外来的事物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和适应的过程。社会工作虽然具有普适价值,但各国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各异,要使社会工作在中国扎根,除了得到中国文化的认可,还必须与社会制度结合。

(一)正确发挥政府在社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刚刚赴起步,且发展缓慢,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促使其快速发展。为此,工会、妇联、青年团等准政府机构与社会工作职能密切相关的部分,需要向社会工作改变,以发挥示范作用,成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领路人。与此同时,政府民政部门下属的非盈利性社会福利院、福利工厂、福利基金会等予以民营化,与政府脱钩,进行市场化运营,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规范民间社会服务机构

我国社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靠个人投资,以市场为导向,运作机制灵活,向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求助服务。但是,这些完全市场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受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将服务对象定位于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好的案主,其结果是那些急需救助却又丧失了经济支付能力的弱势群体反而得不到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工作的宗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民间服务机构端正服务方向,使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免费的救助服务。

(三)建立分工配合的社会救助体系

在我国以家庭为核心的文化环境下,极具中国特色的亲朋、邻里互助体系,由于其反应敏捷、有求必应,因而是社会工作的必要补充。政府要善加引导,注入新的价值观念,促使其规范化和常态化。例如,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有能力者利用闲暇时间向邻里提供义务劳动,作为回报,一旦其遇到困难时,则可以从邻里接受无偿的援助。

(四)寻求西方与本土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契合点

不论是产生于东方文化,还是扎根于西方文化,东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存在普世的价值观念,它是被所有文化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因此,消化吸收西方职业化社会工作理念的过程中,必须寻求二者的契合点,为西方社会救助工作理论和实务在我国的存在寻求合法性依据。

(五)创新工作方法

信任是社会工作的基础,即案主只接受值得信任者的服务。这就要求向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注入中国文化元素。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将自己扮演为案主的家庭成员或者新朋好友,并且将所要提供的救助视为家庭问题,以此消除受助者的戒心。只要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的“求助关系”模式由熟人推广于陌生人。

参 考 文 献

[1]龚倩.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9)

[2]潘绥铭,侯荣庭,高培英.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讨[J].中州学刊.2012(1)

[3]徐兴文.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综述[J].企业导报.2010

(10):235

[4]倪勇.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向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由禁忌语探索中西文化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