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
摘 要:司北曲“入派三声”是因北方口语本无入声,若遇到在南曲唱作入声的字,在北曲中则皆有一定的派入(平、上、去三声),且派入固定,不会随意更改,但在实际演唱中并非一定不能唱作出口即断。而南曲“入代三声”,则比北曲的“入派”要灵活得多。入声字,既可以作“入声字”唱,又可以带作平、上、去三声,至于具体带入哪一声,则无定数,全视谱面而定,根据上下字的行腔,谱以平声字腔格则唱作平声字,谱以上声字腔格则唱作上声字,谱以去声字腔格则唱作去声字,全凭谱曲者依曲之腔调而定。
关键词:入声;字调;腔格
一、有关南曲入声腔格的综述
南曲演唱有入声。学术界存在一种说法,认为“南曲入声字,都用平声腔。阴入用阴平腔,阳入用阳平腔”;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南曲虽然有入声,但入声字的特点是“短促急收止”,所以,“念”可以分出入声,而唱则无。因为歌唱需要使乐音延长,才能传达给观众,入声发音后即断止,不能成腔,因而演唱时不用入声。所以对于南曲中的入声字处理法,是阴入声用阴平声腔,阳入声用阳平声腔。然而阴平腔格、阳平腔格的行腔规律这个前提,尚存在一定争议,更何况,实际上南曲在演唱时是可以有入声的,或者说,是可以体现入声字“短促急收止”的特点,那就是运用断腔。明代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之“四声批窾”条云:“则凡遇入声字面,毋长吟,毋连腔,出口即须唱短。至紧板之曲,更如丢腔之一吐便放,略无丝毫粘带,则婉肖入声字眼,而愈显过度颠落之妙;不然,入声唱长,则似平矣。抑或唱高,则似去;唱低,则似上矣。是惟平出可以不犯去上,短出可以不犯平声,乃绝好唱诀也。”①不但说明入声之唱法与平、上、去三声之唱法区分的必要性,且强调入声唱“短”、“一吐便放”之紧要。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之“断腔”条云:“断腔 南曲之唱,以连为主。北曲之唱,以断为主,不特句断字断,即一字之中,亦有断腔,且一腔之中,又有几断者。惟能断,则神情方显,此北曲第一吃紧之处也。而其法则非一端,有另起之断,有连上之断,有一轻一重之断,有一收一放之断,有一阴一阳之断,有一口气而忽然一断,有一连几断,又断而换声吐字,又断而寂然顿住。以上诸法,南曲亦间有之,然不若北曲之多。”②详细说明了南曲、北曲之“断腔”特点。
其实,在昆曲唱念中入声是区别南北曲的主要标志之一,北曲无入声字,倘若遇到入声字,皆派入平、上、去三声。唯南曲在念白、唱词中皆有入声,且用其“断腔”口法,更显南曲之婉协动听。照大多工尺谱面来看,入声唱作断腔的情况甚多,亦有个别未标注断腔之口法。然未标注者,不代表实际演唱中不会唱作断腔。大多熟谙度曲之人,若遇入声字自会唱作“断腔”,偶有个别未唱作的,可能是纯粹按照谱面行腔,亦或师承习惯使然,也未可知也。
二、在南曲中,入声字唱作断腔有以下几种③:
(一)单音腔格:即一个入声字的腔格只配一个工尺,一般来说时值较短。这是最能体现
入声字出口即断,短促而收的特点。阴入声字的单音腔格主要在“上”、“六”、“五”等几个
工尺上,如《琵琶记·扫松》【步步娇】“中的“只”字,配腔为“┕六”;也有少部分音高较
低,如《琵琶记·盘夫》【江头金桂】(第二支)中的“不”字,配腔为“┕合”。阳入声字的单音腔格则主要在“合”、“四”、“上”等几个工尺上,如《琵琶记·赏荷》【烧夜香】中的“日”字,配腔为“┕四”。有少部分音较高,如《南西厢记·佳期》【临镜序】中的“月”字,配腔为“┕六”。
(二)多音腔格:即一个入声字的腔格配有多个工尺,因其字位使它所占时值较长,第一
个工尺仍唱成“断腔”,再接后面的工尺。
1.首音唱作断腔,第二音为上行一音,这种情况较为普遍。阳入声字多以“合”、“四”为首音,阴入声字的首音则大多比阳入声高一音,也有少部分以“合”、“四”作为首音。
如《南西厢记·佳期》【临镜序】中的“竹”(阴入声)字,配腔为“┕尺工”。《双珠记·卖子》【月云高】中的“日”(阳入声)字,配腔为“┕四上”。
2.首音出后,向上级进一音或两音,再滑落一音或两音,尾音(最后一个工尺)同首音音高相同,形成“↗↘”的行腔趋势,同阴平声字多音腔格的行腔相同,阴入声字大多配三个工尺,阳入声字大多配五个工尺,因阳入声一般低于阴入声,出口音须用两个工尺表示由“低”向上级进。如《西园记·讹惊》【香柳娘】中的“曲”(阴入声)字,配腔为“┕上尺上”;《荆钗记·男祭》【江儿水】中的“没”(阳入声)字,配腔为“┕上尺工尺上”。
3.首音出口唱作断腔后,向上级进一音或两音,再接下行腔格,通常尾音比首音低,偶或出现尾音高于首音的情况。阴入声字如:《荆钗记·男祭》【步步娇】中的“不”字,配腔为“┕上尺上四”。阳入声字如:《拜月亭·走雨》【破阵子】中的“日”字,配腔为“┕上尺上四合”。
三、南曲中亦存在无断腔的形式(按工尺谱面及实际演唱中均存在),有的配以一个工尺,有的则配有多个工尺,下面先讨论只配有一个工尺的情况。
(一)单音腔格
在没有唱作断腔的情况下,阴入声字的单音腔格主要在“上”、“尺”、“六”等几个工尺上,有的甚至音高达到“仩”,如《牡丹亭·谒遇》【驻云飞】中的“的”字,配腔为“六”。也有少部分的配腔较低,如《西游记·黑风山》【锁南枝】中的“一”字,腔格为“合”。阳入声字的单音腔格则主要在“合”、“四”、“上”、“工”等几个工尺上,如《红梨记·亭会》【供养海棠】中的“月”字,配腔为“工”。在没有唱作断腔的情况下,就单音腔格来说,阴入声字的配腔基本上是高于阳入声字的。
(二)多音腔格
没有唱作断腔的形式,阴入声一般出口音高于阳入声,多为“工”、“六”。如《南西
厢记·佳期》【节节高】中的“碧”字,配腔为“五仩”。阳入声则多为“上”、“四”,其后的行腔,一般与唱作断腔的繁腔情况相同。如《占花魁·受吐》【步步娇】中的“入”字,配腔为“四上”。偶或有异,如《占花魁·受吐》【沉醉东风】中的“节”字,配腔为“工六尺上四”,就照谱面来看,则似去声字配腔。
四、两个或多个入声字相连的情况
(一)同声相连
1.谱以单音腔格时,大多前后两音音高相同,且皆唱作断腔。阴入+阴入:如《琵琶记·赏荷》【懒画眉】中“只觉”两字,配腔分别为“┕工”、“┕工”。阴入+阴入+阴入:如《拜月亭·踏伞》【扑灯蛾】(第二支)中“急急急”三字,配腔分别为“尺”、“┕尺”、“┕尺”。阳入+阳入:如《雷峰塔·赠符》【红绣鞋】中“药物”两字,配腔分别为“┕上”、“┕上”。
2.谱以多音腔格时,大多是前一字为单音腔格并唱作断腔,后一字配多音腔格,唱不唱作断腔皆可。阴入+阴入:如《红梨记·亭会》【沉醉海棠】中“不觉”两字,配腔分别为“┕上”、“┕上尺上四”。阳入+阳入:如《琵琶记·盘夫》【红衲袄】中“白玉”两字,配腔分别为“┕四”、“┕四尺上四”。
(二)异声相连
1.谱以单音腔格时,无论两字相连或三字相连,皆唱作断腔,且阴入声字的腔格高于阳入声字。阳入+阴入:如《长生殿·看袜》【吴小四】中“拾得”两字,配腔分别为“┕四”、“┕上”。阴入+阳入+阴入:如《红梨记·亭会》【桂枝香】中“只落得”三字,配腔分别为“┕六”、“┕工”、“┕六”。阴入+阳入+阳入:如《望湖亭·照镜》【太师引】(第二支)中“不若裂”三字,配腔分别为“┕上”、“┕四”、“┕四”。阴入+阴入+阳入:如《雷峰塔·佛圆》【马鞍儿】中“一觉白”三个字腔格分别为“┕工”、“┕工”、“┕尺”。偶或有阴入声、阳入声音高相同的情况,如《荆钗记·拾鞋》【香柳娘】中“落得”两字腔格分别为“┕四”、“┕四”。
2.配多音腔格时,大多亦是阳入声字出音低于阴入声字,一般前一入声字唱作断腔,后一入声字是否唱作断腔则可以灵活处理。阳入+阴入:如《琵琶记·扫松》【风入松】中“六七”两字,配腔分别为“┕上尺工”、“尺上四”。阴入+阳入:如《牡丹亭·拾画》【颜子乐】中“刻画”两字,配腔分别为“┕六五六”、“工六”。阳入+阴入+阴入:如《连环记·小宴》【滴溜子】(第二支)中“立不接”三字,配腔分别为“┕四”、“上”、“┕上尺上”。
综上所述,南曲中仍保留了入声字的断腔口法,北曲中的入声字则被派入其他三声。如今,只有闽、浙等少部分地区仍保留入声字,其他地方的入声字早已消失或弱化了。作为昆曲演唱特色之一的入声字,我们应该保留它,并且细加揣摩其唱法,从而体会昆曲入声字行腔之韵美。
参考文献:
[1][清]徐大椿.乐府传声[M],收于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第二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8.
[2][清]允禄等编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M],收于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J].台北:学生书局,1987.
注释:
① [明]沈宠绥著,《度曲须知》,收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00页
② [清]徐大椿著,《乐府传声》,收于《历代曲话汇编》第二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8年,第77页
③笔者注:为更好地表现昆曲腔格,本文采用的是传统的记谱方法即工尺谱。在传统的蓑衣谱里断腔通常在某一工尺(一般为某唱字腔格的首个工尺)左下方用“┕”符号表示。本文写在第一个工尺的左手边,以表示第一个工尺唱成出口即断的“断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