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
我们在导演的要求前后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在自以为灯光设计十分出彩而观众不认可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在表演区和灯光发生严重矛盾的时候怎么办?
我是一个十分尴尬年龄的灯光师。工作干了二十多年,功劳苦劳都有。只是和老前辈比的话一个字:嫩,喜欢出风头,经常违背他们的想法,往往成功了是导演安排的好,失败了是做事不牢。和年轻的比,操作没话说,设计嘛......哼哼!
一场大型的演出以后,几乎要一个星期折磨我。专家怎么说、演职员怎么说、观众怎么说。
对于专家,怕的是否认我的自认为有一定水准的设计,对于演员,怕的是问我上场的时候光那么暗,观众看得见吗?对于观众,三人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和说法。其实,巧舌如簧的说法我会,对专家而言,如果我一直在你的框架里设计的话我一辈子成不了专家,对于演员而言,舞台的整体效果和剧情的需要由不得某个点的特出或者超出舞台效果和剧情,对于观众而言,艺术是艺术家本身的事情,如果平民都读得懂的诗句,作者就不是诗人了,艺术需要前卫。
痛苦就在于回头。一如演奏家听自己的演奏录音,想方设法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演奏家找不出缺憾,那他不会成为演奏家。我的缺憾呢?我是否没有遗憾的作品?
遇到这样一个导演。从开始到最后,都需要很重的色彩。但是这样下去,观众的视觉疲劳谁负责。玩的小江湖:首先按照他说的方案,然后,告诉他张某某、李某某、孙某某说一场戏看下来,眼睛受不了。这也如同演出的扩音从开始到结束都超分贝的开。于是乎导演说那就淡一点吧。其实,有很多灯光设计作品都有这样的毛病,色彩过于重,强烈偏差太大。作为单片的镜像来说,不错。但是作为艺术的连接有很多的不通。一如从灰黑突然转到喜庆的红,后来的灯光强度一定要控制好。我们不能违背视网膜的生理特性和承受能力。比如闪光灯的频射比率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比如雨景不能和生活中的雨一样的密,比如雪景的雪首先要保持所有的雪是白的。我们对灯光的承受能力要超出平常百姓很多很多。
遇到这样一个演员,对身段过于讲究而对光区不讲究,对表演的表情过于夸张而不讲究舞台整体的气氛和表演的融合,对舞台表演的空间和尺度的把握介于影视和戏曲之间,显得不伦不类。戏曲首先是戏,戏在于演,但是没有灯光的表演是徒劳的表演。由此看出,一个好的演员首先是对灯光设计师的尊重,有了尊重就有了交流,有了交流就有了提高,不仅是和灯光的交流,和音乐的交流亦如此。同时有很多同行对于演员的化妆颜色的深浅以及化妆颜色的感光度从不做要求。同理服装的设计是否和舞台灯光相容相通,居然一个号称精品的作品结束之后,灯光设计师和化妆师、服装设计师像三座永不连接的大山。
遇到这样一个观众,说看了我们的《李斯》后,看不懂。我问为什么看不懂。他说剧情看得懂,唱词不怎么懂。我问他看了后悔吗?他连连摇头,不后悔,将来有机会还要看。他走了有突然回头和我说:喂,灯光布景漂亮极了。其实艺术、文化都应该走在百姓的前沿,我们不能否认草根艺术,但是草根艺术可能和越剧《红楼梦》、京剧《狸猫换太子》、川剧《孔乙己》、淮剧《金龙与蜉蝣》等等跨世之作相媲美吗?他们喜欢,他们欣赏,他们对唱词不完全懂,他们乃至于可以唱几句经典的唱段。但是他们无法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和专家可比。同样,我们回到灯光设计上来,对于灯光的语汇他们不一定都能够读懂,但是他们会说漂亮极了!
综上所述,没有戏剧舞台灯光的改革、没有戏剧舞台灯光的前沿前卫,没有戏剧舞台灯光独特个性的追求,就不会有戏剧舞台的明天和未来。戏剧舞台灯光的光与色、戏剧舞台灯光的设计原则、戏剧舞台灯光诗化的探索故事性的连接都值得戏剧舞台灯光设计师穷其所有不断求索不断攀登。
对于演出环境和场景,对于国际领先技术设备的操作,对于雅俗的取向和演员与观众心灵空间的连接,对于涌动的舞台、剧情因为灯光设计效果所带来成败等等,都是摆在当代戏剧舞台灯光设计师面前很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