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鸿育(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文明礼仪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家王广亚博士对两者有经典论述“ 不赞成繁文缛礼,但强调礼貌待人,因为礼貌是现代文明人类的基本素质。讲礼貌,对个人,有助于进德修业,融洽人际关系;对社会,化戾气为祥和,有助于安定幸福。缩小来看,家和万事兴;扩大来讲,世和人太平”。所以加强文明礼仪的教育,对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有哲学、伦理、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其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左传》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在汉代,董仲舒崇尚儒家,也宣扬“莫重于义”的道德至上论。冯友兰先生讲“人作为人还不行,要能够成为人,那才是真正的人。”就是说你作为人还能够成为人的那个东西,你必须要保存着那些德行。如果你丧失这种德行,那么你就不是人。这里的德行就指的是“礼仪”。
法国的孟德斯说过“礼貌使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德国的歌德则说“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而英国的托·卡莱尔说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全越保险”和美国的兰道夫说的“有礼貌不一定显得有智慧,无礼貌却常常显得很愚蠢”更为直白地道出了对文明礼仪的看法。
中国古人用“国之四维”,比喻民族、国家的四根道德支柱。这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自古以来就倡导“礼治”,将“礼、仪、谦、耻”作为立国之本。教育家王广亚博士明确把“礼让”写入升达精神之中,同时把“风度仪态”作为特色教育之一,还提出“礼貌,不仅是个人气质的尺度,社会文明的指标,也是社会和谐的标志。”要求师生注重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做到人人学礼仪、懂礼仪、崇礼仪、用礼仪、传礼仪。
文明礼仪是古今中外共同推崇的优良传统,由礼仪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像给老幼病残让座,像帮助盲人过马路,再如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真诚的“谢谢”等等,这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小事,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约翰洛克说过“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故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之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尊敬他人,是文明礼貌的基础和标志,是人际交往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礼仪的核心。所谓尊重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与情感、劳动和价值、爱好与习惯,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人交往。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尽管民族、地区、文化程度、信仰、能力大小各不相同,但没有贵贱之分,在人格上是一律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面对90后的大学生,皆为独生子女,在多层保护伞下滋润而生,个性明显、自我意识强、新鲜事物接受多模仿快。这些本是他们的优势,可也带来不少负面东西,使他们变得傲慢、目空一切、排斥外界,对他们进行尊重他人的教育很有必要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之间只有社会分工和职责范围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的尊严,都应得到同等的对待,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相互尊重、不亢不卑。同学间交往的目的主要在于共同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这就规定了彼此应在人格上平等和学习上互助,并且主动了解、关心同学。
守时,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观念,更能体现出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守时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是自己的一片信誉,是一种于细节处相见的美德。其实,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就是不懂得尊重自己。所以古人也才会有“一诺千金”的说法,鲁迅先生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更呼唤着人们的时间意识。
诚信指一个人诚实、不相欺、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主要的有仁、礼、和、义、信。其中“信”,就是诚实、信用,认为朋友之间应当遵守信用。在人际交往中,与守信用的人交往有一种安全感,与言而无信的人交往内心充满焦虑和怀疑。对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守信用给你的形象增光添彩。
互惠原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倾向,多关心、帮助对方,并保持对方的得大于失,从而维持和发展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创办人感悟快乐与一般人不同,认为“助人为快乐之本”、认为“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经你帮助过的人,度过了难关,紧锁的眉头展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心中快乐,你会感到更快乐。”
运用礼仪,与做其他事情一样,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应当牢记过犹不及。所谓适度,就是要求在运用礼仪时,既要掌握普遍规律,又要针对具体情况,认真得体,掌握分寸,不能做得过了头,也不能做得不到位。
宽容原则表现在对交往同学的理解、关怀和喜爱上。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发生矛盾,有的是因为认识水平不同,有的因性格脾气不同,也有的是因为习惯爱好不好等等,相互之间会造成一定的误会。双方如果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就可以避免很多冲突。
自律,就是要克己、慎重。就是要在运用礼仪时,积极主动、自觉自愿、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而不允许妄自菲薄、自轻自贱也不能人前人后不一样、生人熟人面前不相同。
主动对人友好,显得热情好客,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 同学交往过程中,理应积极主动。
与人交往还要注意有所回避,懂得恰当地回避是你善解人意地表现,也是一种交往必须遵守的礼节。
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创办人说过,教育的责任,就在于转变学生的气质,这要靠教育的综合作用来体现,因为教育不是靠一天两天的说教,而在长期潜移默化之中慢慢使学生转化的。所以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也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慢慢地培养,使之最终养成一种习惯,到那个时候,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就变得简单而和谐。
[1]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遂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苏洁梅,阮立平.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南宁: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02).
[3]程鲜彩.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郑州:郑州大学学报,2001.
[4]常淑敏.浅析师范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J].济南: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5]刘建华.论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及其道德调节[D].长沙:中南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