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志伟 李 静 陈明芳
在信息社会,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甚至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网民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事件,从民意调查到网络反腐,网上舆论形成的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不容小觑。通过网络传达意见、反映问题、表达情绪的方式,网上的意见汇集会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政府部门和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如今的互联网已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形式,其基本定义要素离不开对舆情概念的分析。网络舆情就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网络舆情需具备六大要素,包括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从形态来看网络舆情还包括视听舆情和文字舆情。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微博、聚合新闻(RSS)等。
通常,网络上要形成一种舆论,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而网络舆情则不同,是网络上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始的、初级的表露,可以认为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可以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是有机会向舆论转化的,如果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失效,就有可能转化为恶性舆论。
网络视听舆情是通过网络视听节目而反映出来的舆情信息和动态,与网络文字舆情、图片舆情相辅相成,在意图表达力、受众引导力和传播效应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网上视听舆情的特点。
1、突发性
如今,网络的普及和网上言论公开的便利性,加上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突发舆情因素有增无减,造成“突发事件”频频高发。在网络环境中,“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网民报道和传播,会迅速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而且还可能逐渐形成舆情主流,直接影响事件发展和演变,会对相关部门的回应和事件处置形成压力。一段视频节目也能和文字、图片一样,出现之后往往能够在网上迅速吸引趋同性、争议性、甚至是情绪化的多方意见,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甚至爆发网络矛盾冲突。视频节目相比于文字或图片信息,更具直观性,在视觉上更易造成冲击,短时间内形成网上舆论强大的推动作用。
2、难辨性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指的是道听途说不可信,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大多数人比较相信,眼睛能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因此会认为在网上看到的视频节目能真实反映事情真相的可能性更大。这也正是视频节目有时会比文字或图片信息更易引起舆论趋势的重要原因。但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视频节目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作者的制作水平、节目长短的限制、节目录制环境的限制、传播平台的条件限制等,会造成节目不能够完全、完整或者真实地反映整个事件的过程、前因后果等,浏览者容易被“道听途说”,做出以点概面的错误结论。
网上舆情信息,无论是文字、图片,或者是视频节目,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影响面大。众多事实证明,信息来源的无限性,处于一个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有待改善的网络环境中,一旦出现煽动性或者负面信息,网络舆情将会以极快的速度做出反应,甚至放大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控制难度较大,影响社会稳定。尤其是网上的青少年群体,开放、包容的网络,真假难辨的各类信息,极易造成该群体性的盲从和冲动性行为。当出现节目作者或传播者刻意误导的因素时,更易造成在网上失控的局面。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无论是在法律制度、工作机制,还是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技术平台搭建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效。
软件舆情监测系统(以下简称舆情系统)是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智能汇聚分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统计分析,实现各单位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要,最终形成分析报告,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一般采取的工作模式,是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与软件应用定性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工作需要由舆情分析师团队人工完成;定量分析与统计工作则需要电脑软件系统的辅助,以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国内有不少技术较成熟和先进的舆情监测与分析软件系统,还有不少机构与专业舆情机构合作,开发除了舆情监测系统平台,能够及时对本单位、本领域或本行业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
目前的舆情系统一般是针对文字舆情而设计的,一般具有搜索引擎、热点信息、不良信息(或称关键词)、突发事件、趋势分析、舆情预警模型等功能。以主流搜索技术原理为例,舆情系统通过采集互联网上的有用信息,如热点信息,对此设置量化指标,像回帖、点击率,或类似的相关转载,比如说一条信息在其他网站上也出现,但不一定完全一样,是一种相关性,均可当作量化的指标,以此作为热点新闻评判的标准。关键词排行榜、词频或篇频,代表了网民的关注度情况,通过搜索不良信息的关键字样本,然后进行分类训练而得出一些定义数。突发事件,如恐怖事件,通过样本采集汇聚而得出对不确定事件的分析信息。趋势分析,主要是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时间段内关注的变化情况,包括演变的情况。预警模型,则是把以上参数当成预警参数,再进行量化,通过一定的加权建立一个模型。
1、搜索的全面性
人工监测:输入关键字如“北京地铁” 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全面性和精确性较差,会出现信息遗漏,错过重大舆情;容易搜索到垃圾信息耗费大量人力(如搜索关键字“地铁”会出现大量地铁房产中介广告信息);百度等搜索引擎是广域搜索,搜索到论坛、微博、小型敏感网站数量相当有限。
软件监测:搜索平台通过采集服务器,有针对性地对基础库中网络舆论高发阵地,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全面、高效、准确地发现舆情信息。如下图选取一款网上常见的舆情监测软件为例,能对用户关注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第一时间抓取舆情数据,在系统页面上实时推送预警。
2、自动化程度更高
人工监测:互联网海量信息,有上千万个网站,限于人员数量,每个人每天按8小时不停搜索工作,大概能简单监控跟踪约10个网站,如果搜索监控需要24小时不间断,则需要加倍投入员工人力。
软件监测:智能系统能自动搜集互联网信息、洞悉最新的舆论导向、找出讨论敏感主题的人群并跟踪、发掘信息的传播趋势等,从而形成一整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监测系统。如下图所示为对温州动车事件网民观点进行软件统计:
3、危机处理更具时效性
人工监测:通过浏览网站网贴,依靠手动统计数据,凭个人经验进行评价发出预警。在多个重大舆情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无法实时动态掌握舆情信息的传播范围及风险走势,不利于后续的危机公关。如下图所示为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软件监测:有一套完备的后台预警评估体系,对于重大敏感信息,会自动预警,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信息。系统能够对特定发生的舆情事件进行全天候跟踪,实时对多个事件的传播趋势和风险进行评估,并针对事件进行溯源分析、虚拟人物分析、网民观点分析,并能够自动生成事件分析报表。
由于网络视听舆情具有突发性和难辨性的特点,分析和探索视听舆情尤为重要。舆情系统中经过采集、分析后的文字信息也同样可以为网络视听舆情的监测工作服务。我们可以采用一般搜索的原理,通过舆情系统设定重点互联网网站对监测对象,通过事先设定的关键字全面搜索这些网站发布的视听节目。通过人物、事件或时间点等关键词进行跟踪,通过视听节目的点击量和相关性分析判断视听节目的关注程度,选取关注度较高者进行人工研判,确定视听节目后再通过软件对网民观点进行汇总和分析,绘制事件媒体关注趋势图,自动生成事件分析报表与报告。基于此,即可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趋势有个大体的了解和分析。此外,对多个事件同时进行跟踪分析,重复的劳动让软件去完成,提高工作效率,人工要做的只需对热点事件进行研判即可。通过软件从海量视听舆情信息中挑选出重要视听舆情进行分析研判,为大势所趋,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应用和推广。
有分析认为,现在最流行的微博只有140字,只能展示结论,不适合充分展示论证过程和论据。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容易让网民易怒、易轻信、易被挑衅。而网上的视听舆情因能提供相对丰富、详实的内容,满足网民更直观的信息需求,因此,对整个网络舆情发展影响甚大。积极向上、体现正能量的视频节目能对网络舆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若是舆情方向把握不好,有可能会恶化网络关系。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实施有效舆情监测将有助于相关部门做出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