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探析

2013-08-15 03:50周菲菲
学理论·中 2013年6期
关键词:杜威社会转型教育思想

周菲菲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新的移民潮。杜威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教育也不可避免,杜威正是对转型时期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实用主义哲学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G5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33-02

一、社会转型

(一)工业化

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工业的发展远不及欧洲各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是工业大国,1895年美国制造业产值为18亿美元,1899年为的130亿美元。到1912年时制造业产值已相当于1900年产值的205%。1900年时,美国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超过英国(占20%)、德国(占17%)、法国(占7%),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工业化进程在这一时期已经完成。美国工业化完成,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工厂需要大量懂得技术的人才,而当时的工人大多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工人失业情况严重,这加剧了社会矛盾。

(二)新移民潮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不断发展,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移民潮,这一时期的移民来源较前期出现了变化,80年代以前,美国移民大多数来自德国、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欧,他们被称为“老移民”。而80年代后,移民大多来自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俄国,他们被称为“新移民”。

新移民具有新特点:来自欧洲的落后国家;移民是为生活所迫;受教育程度远不如“老移民”;大多来自非英语国家,文盲率较高,大多是摆脱农奴身份的一代或二代农民[1]154-155。

(三)城市化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移民潮同时发生的。工业化和移民潮使得美国城市快速发展,居住在城市或城镇的人口在1860年约占美国人口的1/4,1890年约为1/3,到1910年差不多有一半美国人居住在城市或城镇[3]13-14。这时美国的城乡人口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人口逐渐占据有优势。马萨诸塞州的城市人口占该州总人口92%以上,而纽约的城市人口占该州总人口78.8%[4]371。在数量方面,8000人以上人口的城市,1860年只有141个,1880年达到286个,1990年达到574个;从规模上看,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860-1880年间只有纽约一个,1990年时增加到了3个,人口在50万~100万的中等城市,1860年有84个,1900年达到402个[5]373。

由于这一时期大量移民的涌入城市,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移民的涌入使得住房问题日益严重,当时城市的公共设施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新增加的人口,“城市贫民区的贫穷、肮脏、疾病和绝望是客观存在的、令人十分沮丧的事实。19世纪90年代,在那些城市里,新一代美国人感受到了工业文明的灾祸。他们一窝蜂地涌进纽约、芝加哥、费城、底特律等城市,寻找工作、财富和刺激,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但找到的常常只是在廉租公寓中忍受难熬的苦难。他们希望破灭,美梦迅速变成了噩梦。”[6]64

二、社会变化带来的教育问题

(一)总体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也必然受到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教育在这一时期越来越重要。但是,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大多数上学的儿童并不能顺利完成学业。1870年这种情况到开始有所转变,美国接受公共教育的人数开始大幅度增长,19世纪70年代,约有680万,而1900年有1550万。公共教育的费用也在大幅增长,1870年为6300万美元,1902年为23 400万美元。文盲率也随之降低,1870年为20%,1900年为10.7%[6]64。从这些变化看,美国教育发展迅速,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在社会转型的情况下,人们易于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不加任何思考地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改变,不去顾及最后的结果;另一种是固守传统,抵制一切改变。美国当时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陷于旧有的教育传统泥潭中而不能自拔。”[7]

在世纪之交,美国教育受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形式主义盛行,而当时学校生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变化。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学院数量极少,只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几所私立学院,这些学院都是照搬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办学宗旨,教授神学、古典语文以及其他古典学科。哈佛大学办学宗旨是“为社会造就合适的人力,主要造就教会人士”,哥伦比亚大学则说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和指导青年理解耶稣基督,热爱和服从上帝”[8]60。

(二)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潮带来的教育问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美国的传统教育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工业化、城市化、新的移民潮及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给美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步转变,这就要求工人掌握新技术但当时美国的职业教育无法适应这一需求,亟待改善。当时大量妇女开始参加工作,因此传统的家庭教育由学校教育代替,学生的在校时间也逐渐增长。而学生在校时间增长,也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即学生逐渐疏远社会,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社会中得要应用。因此在这种现实状况下,美国的教育亟须变革,需要使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教育要怎样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是当时美国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当然教育家更是对此十分关注。在工业化的同时,新的移民来到美国,他们与以前的移民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没受过教育,因而只能从事低级的工作,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这一处境,希望他们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学校怎样为移民提供教育,是这一时期美国教育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同时,学校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需求。而且那一时期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方面不能令人满意,经常受到批评。并且,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民主的观念也有变化,他们要求相互尊重和机会平等。而该观念在教育上则是表现在教师尊重学生。

在社会剧变的时期,教育必须要考虑到社会的变化,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教育方法和课程正在发生的变化如同工商业方式的变化一样,乃是社会情况改变的产物,是适应在形成中的新的社会的需要的一种努力。”[9]28

三、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社会转型的回应

杜威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他通过对当时社会和传统教育的研究,他认为当时的学校“是一个惹人厌倦的地方”,“学校使他们感到厌烦”[10]7-9。可以看出杜威对当时的传统教育非常不满。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就是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一)教育即生活

美国当时有大量的青少年学生辍学,他们没有技能,被迫从事最简单的劳动,而他们辍学原因是他们无法从学校中学到任何对从事工作有用的内容,课程的设置严重与社会生活脱节。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但是学校却同社会生活的日常情况和动机如此隔离,如此孤立起来,以至于儿童被送去受训练的地方正是世界上最难得到经验的场所,而经验正是一切有价值的训练的源泉”[9]33-34。

杜威针对当时教育与社会生活想脱离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主张学校生活要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二)教育即生长

当时美国教育无视儿童的天性,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消极地对待儿童,因而学生的真正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儿童的小小的记忆力和知识领域被全人类的长期的多少世纪的历史压得窒息了”[9]116。因而学校只是把人类积累的知识强加给儿童,但是儿童却无法把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

针对当时的这种情况,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指出教育应是一个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过程。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又一著名理论。当时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育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儿童参与教育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经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交互作用原则,即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该原则赋予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种因素以同样的权利,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要顾及儿童兴趣,并且要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它着重控制经验的外部客观条件,而在于对也能决定会有什么样的经验的内在因素太少注意。这就从一个方面违背了交互作用的原则。”[11]45

四、结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样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呼吁变革,教育自然也无法例外,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对美国当时社会转型的一个回应。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对美国影响巨大,对美国以后的教育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影响巨大。杜威不愧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John A.Garraty.The American Nation Since 1865:A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M].New York:Hraper and Row,1966.

[2]沙伊贝,瓦特·福克纳.近百年美国经济史[M].彭建松,熊必俊,周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册)[M].刘绪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菲特·里斯.美国经济史[M].司徒淳,方秉铸,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5]黄安年.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学校的变革[M].单中惠.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7]朱丽莉.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9]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杜威.杜威传[M].单中惠,编,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11]杜威.经验与教育[M].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50.

猜你喜欢
杜威社会转型教育思想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让我们摇起橹来
《双城记》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小猫杜威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