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麒
翻开新近出版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散文卷)》,你会惊叹地处“蛮荒”的黑龙江竟然有如此众多的散文家和优秀的作品。其实,主编崔修建也是知名的散文作家,曾用笔名阿健,在数百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四百余万字,并已有十余部散文集问世。然而在自己主编的这部散文选集中,他却没有选入一篇本人的作品,这一分谦虚虽然是争名逐利、虚伪浮华的文坛所急需、少见的高风亮节,但作者有意无意的低调处事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让他的散文引发感悟无数却始终乏人述评。只是研究界的忽视无法掩盖阿健散文的鲜明特性,他为之奋笔的青春美文,实际上也早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文学现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从荒芜中复活的过程其实也是逐步商业化的过程,我们不妨收起对消费社会的偏执歧见和文化精英式的反感,耐心地去考量一下消费社会下产生的新文学形式,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满身铜臭,因为当文学成为某种可供消费的商品,它对应的并不仅仅是赤裸裸的金钱或资本,更多的是社会的需求,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消费时代的文学作品究竟该以何种姿态立足于文学传统之中。于是,近年来我们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种“轻松说历史”的作品,那是将沉重历史传奇化、轻松化的新历史观在暗暗起作用;《鬼吹灯》、《盗墓笔记》、《茅山后裔》等玄幻小说从网络成功登陆书籍市场,这是新时代神鬼猎奇与民间文化的结合产物。青春美文本质上也是这样一种流行文体,它通过《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大众杂志、报刊和系列文集的形式出现,与文化市场直接接轨,受众面大,主要以满足青少年的日常阅读需求为主。要明白青春美文流行文坛的原因,就一定要先明确青春美文的出现究竟满足了文化市场的何种需求,我们不妨以青春美文领军人物之一阿健(崔修建)的创作实践为例,透析这类创作能够取得市场认可的原因。
道德与情感的边缘化自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就被认为是社会变革中不可避免的牺牲,然而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始终没有被完全抛弃,那些能够引导人们感受和珍藏美好情感的文学作品依然流行,尽管各种零度写作、去道德化书写纷纷出现,读者们依然会被文学作品中的真挚爱情和无私亲情所感动。如果一定要把这种情感渴望看作是一种消费需求,那么青春美文就是用一种近乎于情感快餐的形式满足了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情感消费需求。
说起情感,没有哪种比爱情更具卖点了,一部带有“小清新”气质的爱情电影《失恋33天》票房恐怕不会比好莱坞的奇观电影差多少,爱情在文化消费中几乎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投资不够用爱情补,剧情不齐用爱情填,于是爱情也被商业化,成了小资的生活必需品和引领众多新兴产业链的奢侈品,各种畸形的爱情也就层出不穷了。在这一场场令人眼花缭乱的爱恨交错中,人们渐渐把爱情变成一种“矫情”,刚刚搞懂了“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的思想境界,又遭遇了“自行车上笑,宝马车里哭”的两难选择,与其说现代人的爱情复杂了不如说现代人已经忘了如何恋爱。在实实在在的爱情难以寻觅的大环境里,阿健笔下纯真、阳光的爱情就成为他最有力的武器,也传达出其本人健康自然的爱情观。如其代表作品《与爱同行》中,描述了一对贫贱夫妻虽然在大城市中流离无依,但仍然坚守爱情,把一个珍贵的鸡蛋反复推让,互帮互助、历尽艰辛终于获得一席之地。并道出“只要与爱同行,就一定能涉过风霜雪雨,就一定会看到绚丽的彩虹……”①这样的爱情或许并不能让现代青年人感同身受,但却是对传统纯净爱情的一种呼唤,在没有金钱渗入、没有房产作保的前提下仍然坚固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阿健最善于把握的就是青年人内心深处那种刚刚萌动、纯洁如雪的少年情愫,《向来缘浅,奈何情深》②捕捉到了战乱时代少年人依然旺盛的青春费洛蒙,描写丝丝入扣,让青年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独具匠心地用一个小小误会让青涩的初恋成为一生的遗憾,同时引导读者认识到初恋的失意和缺憾并不会阻止美好人生的继续,且在若干年后或许将是一段凄美的浪漫回忆。阿健的笔不仅能为纯美的爱上色,也能勾画现今时代那些颇有问题的畸形爱恋。如《爱似烟花》描写的是师生恋,《爱情清单》是离婚桥段,《一晌贪欢一生痛》是婚外情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些并不健康但确实存在的爱情模式,阿健是宽容的,但又是保持原则的,爱的真是作者和读者宽容的前提,爱的善则是关乎幸福与命运的原则问题,爱的美才是爱情理想的存在状态,就像其名篇《把你放在心上》中表达爱意的那个大大的“您”字一样,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一个正确的人放在自己正确的心上,才是完美的爱情。③
另一种不可忽略的情感就是亲情之爱,阿健乐于展现母爱的温暖与父爱的沉静,《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相的往事》④让我们见证了母爱的深刻与无私。《一封特别的家书》⑤把一位父亲的沉稳和细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让难以名状的父爱变得有形有质,可亲可感。这类作品不仅有助于让关系越发紧张的家长和孩子缓和矛盾、重拾亲情,也给成年读者一个铭记亲恩、报答父母的善意提醒,其中又不乏对年少时快乐与艰辛的回忆,对家乡亲朋的殷殷切念,是治疗现代人情感顽疾的良药。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师生情的把握尤其精到,他笔下老师既有慈母之爱又具严父之格,可能是因为作者本身就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人生角色转变,所以对于师生之间既有父子般慈孝、又如朋友般相知的关系把握得当,同时又能对那种掺了水、变了味儿的师生间不正常情感在给以宽容的基础上进行批判。
阿健创造的一系列文本都将真善美的情感作为最突出的表现内容,质朴、真实的情感不仅可以作为青少年健康心理养成的教材,更是帮助都市人群在甚嚣尘上的消费社会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重寻方向的心灵鸡汤。
知识分子如何写作、为谁写作的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代士大夫倡导的文以载道,到“五四”浪潮中的“人的文学”,知识分子的写作一直担负着一种复杂而沉重的使命,无论是固守风雅还是力促启蒙,都无法全面地描述知识分子的尴尬状态,1942年以后,文学的大众化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被布置下来,知识分子的写作更是在不间断政治摇摆中找不到适合的姿态,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解放开创了当代文学的新时代,但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知识分子写作的立场与姿态问题。单从散文创作的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小女人散文、大文化散文、新散文、新媒体散文、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等各种散文几乎成了所有报刊和出版社的“宠儿”,专栏、丛书层出不穷。进入新世纪以来,散文创作有滑坡的趋势,但依然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可检视这些散文创作中的佼佼者,渊博如文化散文,悲悯如底层写作,都似乎在立场上有意偏袒某个群体,不同文化立场的生成甚至是对立,总是给人一种天然的非客观体验:或片面追求“大”叙事、“大”抒情,追求一蹴而就;或热衷描绘鸡零狗碎的生活琐屑,故作底层姿态;或一味拥抱故纸堆里的古人旧事,沉溺于历史假设,这一切都让散文没能担负起寻找知识分子合理姿态的任务,当然,这个问题绝不是靠某种文体的改变或某些创作就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心灵与处境,没人能给出完美的解答,离文学距离最近的知识分子们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积累和自我否定中寻找最终的答案。
青春美文就是曲折追寻的路上为数不多的清新景致,虽然还有诸多问题困扰着青春美文的进一步发展,但仅在写作姿态和立场这一问题上,青春美文是成绩斐然的,它不片面追求历史政治的宏大叙事或是底层生存的触目惊心,而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美文的形式做一些知识分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无疑是一种可贵的另辟蹊径。阿健的青春美文创作就是一个生动的好例子。
阿健的创作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情动人、感动人心,另一种则是以理服人、启悟智慧。在一切皆可贩卖的商业时代,用真感情慰藉人心收取报酬就已经是职业道德的完美体现了,更为难得的,是阿健在哲理类的创作中那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和客观公平的立场,他不会牵强附会地把某种玄奥的哲理强塞给读者,也不会语气强硬地用一个过来人的口吻教训你如何处理情感、工作、家庭,更不会在关乎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别有用心地输送不健康的导向。他的方式很简单,用一个你熟悉或者陌生的小故事让读者自己生发想象和思考,最终得出一个属于读者自己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感受不到作者究竟援引了多少史料,做了多少统计,读了多少哲学,但总能在文章结束时感受到文中字句在生活中的点滴投射。或许有人会批评这样的文章一点都不知识分子、一点都不深奥、一点都不渊博、一点思想和深度都没有,这种批评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要忘了,读者们使用怎样不屑的动作把那些深奥、渊博、有思想、有深度的知识分子散文抛弃在书店的角落里,把学识写给缺乏学识的人看就成为了可笑的炫耀,把思想就写成“思想”还埋怨读者看不懂的人远不如个务实的故事匠,换句话说,知识分子本就不该把自己的身段考虑得过于重要。或许还有人会批评,阿健这种写作的模式,简直是就中学生在写应试作文。是的,阿健的哲理散文如果用作改变一个充满理想却处处碰壁的成年人的世界观,效果可能远不如那些高深莫测、穷究天人的“黑格尔们”,然而生活究竟又需要多少所谓的哲学呢?阿健的哲理散文,几乎每一篇都能成为高考作文的满分习作,青少年才是社会的未来,如果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写出这样“简单”的文章,我们又何须担心“未来”,是要亿万劳苦焦虑的人们听着几个哲学家的争吵还是每个人都单纯而快乐、拥有一点小智慧地活着,哪幅未来的图景才是真正美好的,确定而显然。然而阿健和他所代表的青春美文所能提供的哲理真的就那么简单吗,我们不妨一探。他在《人生是一盘棋》中说:“人生,其实就是一盘不能重新开始的棋局,眼前的每一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后面的进程,甚至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如棋的哲理,简约易懂,细细品嚼,人生确如棋局,与命运对弈看似平淡实则凶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例子比比皆是,认真做好每一件身边小事就是在营构一场人生胜局。又如《绊倒你的也许正是金块》中通过一个受伤致残的淘金者在沮丧之中开始种植庄稼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庄园主的励志故事,讲出了一个浅显却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生活中的某些挫折,正是暗示“此路不通”,需要果断地改弦更张,引导读者在遭受挫折时能暂缓抑郁、抱怨而转向思考,吸取经验教训,完成人生的华丽转弯。再如《藏在掌心的秘密》讲述了一个关于指纹的故事,最终却道出了关乎命运的哲理:“所谓的命运,只是人们操纵人生的态度和方式所得到的必然结果。”执著的信念和艰苦的努力才是人生成败的关键。这些道理不仅是青年人需要的人生智慧,即便是对饱经世事的成年人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添一份闲暇中的静思。
总而言之,阿健的青春美文创作致力于引导读者思考当下,放眼未来,把握能够把握的幸福,同时又坚持美好的理想,为心中所守勇敢前行。正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形成各种各样青春期烦恼症,甚至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阿健不仅用他的青春美文启迪了青年人的心灵智慧,更能在读者遭遇重要抉择时给以可能的正面能量。如此传递智慧的方式,诚然不能与那些关注生命本质、影响一代人的拳头作品比肩,但却也如涓涓细流滋润着青年读者本应芳草鲜美的心田,身为文学博士的阿健,没有将自身的学术身份显摆在作品里装“大”,而是放下身段,平易近人地用生活中的“小”智慧触动人心,不能不说是知识分子散文写作的一种新鲜尝试。
不论散文承载着怎样的文学功能和社会责任,或是抒发何种情感、讲述何种道理,语言都是散文的灵魂。对于散文的语言究竟是该朴实无华还是辞藻绚烂历来就颇具争议,美文是散文的一种,但散文却不应该仅仅是美文,怎样认识这对矛盾是美文继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青春美文便生存在这争议的夹缝之中。
青春美文是美文的一种,其首要的特点就是“美”,然而很多散文作家片面地将“美”理解为语词的精工繁复,动辄就是一串串“欧式”长句,叫人摸不着头脑,要么就是将词语胡乱堆叠,什么“谁途径了谁的盛放”,什么“谁寂寞了时间”,什么“静默,喜欢”之类更是看得人一头雾水,语义暧昧,难解其意,再就是想当然地附上几首“小众”化的古诗词,便觉得意境顿生,其实是前言不搭后语,毁了自己的文章更糟蹋了古人之作。青春美文是面对青年读者的通俗性文体,过于强烈的语言阻拒性和不加克制的诗性表达不只会影响理解,更有可能让青少年读者养成无意识的“散文”习惯,把漫无目的的语言游戏错认为是先进的文学实验,倾向“文胜于质”的下乘创作状态。其实,“美”固然重要,但却只是“文”的手段和特点,优秀的散文必须言之有物,思路清晰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公认的现代散文名篇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贾平凹《丑石》等虽然在语言风格、篇章结构、状物写景上各具风姿,但本质上都是有一条情、理主线贯穿而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只有做到两全其美才能成就一篇真正的美文,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更是写作的高超境界。
阿健是一位善于调和作品中思想性因素与艺术性因素的散文作家,他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始终是其散文作品中的核心内容,而诸种写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更是配合得当,形成了朴实隽永的务实文风,其青春美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阿健用朴实无华的生活化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通俗易读,接受幅度较宽。他少用长句,多用生活中常见的语汇,将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毫无做作之感,主动配合一般读者的语言习惯,从根本上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灵距离。遣词造句精确生动,时而又能有惊人之笔,给读者恍然而悟的惊喜。他的语言虽然质朴平实,但却具有一种天然的动势,自然流畅,娓娓道来,给读者以良好的阅读感受。如《学会用幸福造句》中作者围绕“幸福”展开故事,模仿幼儿园小朋友的语气用幸福造句,可谓惟妙惟肖,意趣顿生。其次,阿健惯于运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作品中既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流传于世的历史掌故,更有作者根据需要虚构的励志故事,更为难能的是,作者将这些元素相互融合,使平常故事能有动人之处,奇人异事又能真实可信,在他笔下,影响世界的大人物和家长里短的老百姓都有各自的喜悦与烦恼、坚定与彷徨,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罪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短短篇幅中往往就能勾画出立体复杂的形象,这也得益于真实材料和艺术想象的结合。最后,阿健对于散文中的人物对话把握十分恰切,常能有妙语连珠的效果,文中人物的语言秉承了他一贯质朴隽永的文风,各种人物间的对话又各有不同,朋友间的率性豪言,亲人间的体贴挂怀,恋人间的蜜语温存各有特点,父亲之语简明扼要而饱含慈爱,老师之语语重心长而暗含珠玑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人物对话的多层级立体运用让阿健的青春美文不做作、不虚伪,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在感。如《擦拭爱情》中那段恋人重逢时的对话,虽然都是平常口语,但却又隐含情意,耐人玩味,几句话就把情侣间的甜蜜情境再现出来。
阿健的青春美文作为快节奏的通俗文学已经足够优秀,可这并不代表他的青春美文没有缺陷。第一,出版商业化导致青春美文有过分快餐化的问题,阿健在这一点上虽然在努力寻求新的道路,但依然无法免俗,其作品在“短、平、快”的同时偶尔略显单薄,有某些论断难经细细推敲。第二,阿健是一位极其勤奋的散文作家,但其作品的经典还应该更多,当然这与出版商的催稿和繁重的科研、生活压力不无关系。第三,在思想倾向上,阿健力求规避政治话语,把希望寄托于人类的道德与善良,把人生成功的途径归结为际遇和努力,忽略了社会历史对个体的重要影响,某些作品有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最后,从最初的《虚掩着的门》等代表性作品出现至今,阿健的青春美文创作有了不少变化和进步,业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抒情系统,引题部分往往简短,但却能用寥寥数笔划定全篇的抒情场域,主体部分一般以讲述为主,作者总能找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大多有个峰回路转的结局,篇末点题则是通过前文讲述,将读者引向思考,将情、理线索展示给读者。这种抒情系统的运用让阿健的青春美文主题鲜明,自成体系,适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特点,又便于模仿练习,成为青少年习作的范例。然而这套抒情体系在客观上也可能束缚作者的创新思维,成功的经验或许会让寻求突破变得更加困难,也使一些作品略有同质化的嫌疑。当然,青春美文是发展中的文体,阿健也是一位始终奋力前行在路上的青春美文作家,抛开已经获得的荣誉,也无需畏惧前路的崎岖,他已经用坚持和天赋将自己的文学使命推向新的高峰了。
①④⑤崔修建《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3》,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第230页,第166页。
②此文被数家报刊转载,此处援引《意林》,2011年第一期,第34页。
③详见崔修建《把你放在心上》,《左手智慧,右手爱》,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