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 “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思考

2013-08-15 00:46梁康建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三下乡共青团成果

梁康建

(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一、高校共青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简况

“三下乡” 社会实践是指“科技、卫生、文化”服务农村,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实行实践式教学、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主动创造,奋发进取,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具有重要意义。[1]大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至今已逾16年,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重视。高校共青团作为 “三下乡”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肩负着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许多高校共青团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该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在指导开展 “三下乡”工作时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需要。

二、高校共青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突出问题分析

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发展,已形成包括项目策划、培训辅导、过程管理、成果分享、评价奖励等一系列成熟措施在内的机制,为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提升认识、增长才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但是无可避免也存在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一)部分组织策划者素质不高

一方面,部分高校团干部对 “三下乡”实践活动认识不够,工作缺乏自信心,不能树立榜样,发挥不了团学干部带头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虽然许多团员骨干有较高的积极性和较好的工作态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突破原有的学生干部思维、形式内容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一味模仿,创新意识不高,并缺乏灵活性、主动性;此外,部分团干部没有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存在一定的浮躁情绪。以上这些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都阻碍了 “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

(二)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虽然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在实践目的、宗旨、工作思路、方式、内容、运作等方面已相对明确,管理也日趋完善,但考评机制上仍然存在考评方法单一,缺乏激励性与公正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目前,很多高校对“三下乡”活动的考评重定性评价,轻过程考评;重成绩总结,轻纠错考评;重少数人的评优,轻对多数参与者的考评;重实践成果展示,轻经验的巩固和积累[2]。

(三)“三下乡”活动成果如何转化不受重视

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在实践地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所形成的调研成果不重视。每年“三下乡”结束后,学校会安排学生干部把调研作品收集起来,再进行评优。尽管把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作品推送出来,也仅仅是通过表彰大会颁发证书,最终调研成果便仅成为一个备案,其经济价值、社会效用得不到深入的挖掘,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不大。即使有大学生将调研成果送至当地高校、政府或研究机构,也极少能引起相应的重视,导致社会上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

(四)基地不稳定,未能形成规模化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社会实践深入开展并能取得实效的最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的社会实践基地被开发,然而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却很少[3],很多时候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对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固定化,所以每年实践活动开展前期,大多数高校都需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实践基地,特别是大学生要四处奔波,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此外,原有的实践基地也因没有得到持续的利用,而导致“三下乡”实践效果不佳,影响力不够。

(五)活动内容和形式欠缺针对性

近年来,“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一些不足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结合程度不够,活动缺乏科技性、创新性和趣味性。尽管每年团中央都会根据社会时事热点作为主题内容来开展下乡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每年的实践的形式仍较单一,活动开展形式基本相同,参与者难免产生厌倦情绪。有些活动过于注重表面现象,强调轰动效应,从而造成下乡实践的效果不理想。此外,目前 “三下乡”社会实践内容仍以义务支教、文艺演出、走访调研为主,实践内容和专业对接不紧密,如内容结合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等专业的社会实践很少,或多或少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实际效用,也使得社会实践很难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相对有益的借鉴。

三、对高校共青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几点创新思考

高校共青团必须高度重视 “三下乡”社会实践,拓宽思路,发挥团建的教育功能,实现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全方位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三下乡”活动的新思路,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全新局面。

(一)完善团组织队伍建设,以团建推动实践

一是加大团组织建设力度。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团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相统一,拓广学习的覆盖面。团员干部要深入农村基层并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提高自身的协调配合能力,实现团组织内部协作体系的构建;二是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改进高校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制度,如将 “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创先争优、弘扬五四精神等活动相结合,发挥团建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模范带头、思想引领作用,促进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管理机制

通过从管理、人员、制度等方面入手,在机制上创新,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新途径,确保“三下乡”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真正把根留在基层。

1.基地化建设。“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按照 “合作共建,双向收益,互惠互利”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客观需要出发,因地制宜,资源互补,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学院、甚至每个专业都有较为固定的实践基地。本着 “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长效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实践平台。

2.完善导师制。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都是由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由于受专业的限制,他们在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兴农、法律服务等工作的时候会显得格外吃力[4]。因此,要不断完善“三下乡”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并引导更多工作责任感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对他们的专业进行对口分配,以发挥他们的理论及专业优势。此外,还可以聘请当地的干部和有较高威望的群众担任“三下乡”的校外指导员共同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在活动前选题、活动中实施、活动后提炼等方面给予实践团队全方位指导的作用,确保各团队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3.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学生的安全重于泰山,“三下乡”活动参与学生人数众多,开展时间主要集中在暑期,而暑期天气炎热,且多逢雷雨天气,学生易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在开展下乡活动时,共青团组织除了要在活动开始前强调安全相关注意事项外,还应该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为参加下乡实践的每一学生购买人身保险,尽最大的努力规避风险,解决学生安全保障问题,让师生无后顾之忧,确保 “三下乡” 活动顺利进行。

(三)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

三下乡”社会实践要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三下乡”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开展务实利民的实践活动,比如:农学专业学生侧重农产品经济建设、农业化肥利用;政法专业学生可向农民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医学专业学生可以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医疗保健,开展卫生保健咨询和医疗卫生知识宣传等活动。[4]

2.项目化运作。通过立项使多方面资源得以最优化的配置,将科研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以项目为依托,根据立项水平确立不同的资助标准、淘汰机制和奖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和高校各院系的积极性。此外,在 “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的确定中,还应注重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真正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3.整合资源,多方合作。高校共青团要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联系,采取跨行业、跨高校、跨专业相互合作的形式,如同时开展科技兴农、医疗保健、环境优化、法律援助等活动。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进行强强联合,则可以实现理工农医文商法艺术院校的优化组合,更加有效全面地为当地服务。这种联合组队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优势互补,节约了实践成本,提升了实践效果,扩大了影响力。

(四)注重实践成果运用

“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后,要及时组织本院学生、实践团队、班团支部进行总结和交流社会实践经历,展示个人风采,共享实践成果,推选三下乡先进集体及个人。通过表彰先进集体及个人,将典范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式上可以有编发简报、交流论坛、征文比赛、成果汇报,表彰大会等,激发更多的学生投身到这项活动中来。同时,创造多条渠道促进调研成果转化,配合学校挖掘有潜力的项目并提供进一步支持,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示范价值、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高水平学生实践成果,并选取有针对性的调研成果直接报给有关部门,供相关部门参与决策,或向有关权威刊物推荐成熟调研成果等,让有价值的实践成果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五)以微博为新途径,增强宣传教育功能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团组织要科学看待互联网对青年思想带来的影响,努力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新领域,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高校共青团要创新网络新载体,充分发挥微博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宣传教育功能。微博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新的网络应用形式,具有操简单便捷,影响面广的优势。通过把有关“三下乡”活动体裁的纪录片、新闻报道、通讯文章、调研作品、宣传图片等发表在微博或热门网站上,提高学生的浏览兴趣,形成良性共鸣,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促进新时代素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5]高校共青团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三下乡”社会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传播、扎根、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使之成为社会大众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标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去体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实干精神,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奉献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应不断为“三下乡”社会实践赋予新的内涵,并密切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以及内在的创造力和吸引力,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1]廖莹莹.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在 “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引入服务学习模式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3):126-127.

[2]沈长霞.大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J].2012,(6):150-152.

[3]胡小进.大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6):255-256.

[4]王锐琴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再思考 [J].中国产业,2011,(2):65-66.

[5]袁 敬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J].沧桑,2011,(1):35-36.

猜你喜欢
三下乡共青团成果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