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会
(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作为美国文坛一位十分独特的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Le Guin)以其质朴而鲜活的文风加之对后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受到多方面的高度评价。同时,她也是一位道的追随者,道家思想构成了其思想意识中重要的一维。她历经四十年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英语,并加以细致的点评,使西方读者可以一览中华道家经典的风貌。在此书的序言中,她说:“在所以伟大的宗教经典中,《道德经》 是最可爱、有趣、敏锐、宽容、令人无懈可击的荒谬和无穷尽的耳目一新。在所有深泉中,它拥有最醇美的水。对我而言,它也是最深邃的那眼泉水。”“我希望读者读我的译本时不是为了寻找深奥的秘密,而是为了倾听一个与灵魂交流的声音。”[1](PX)可以说,道家思想对她的影响几乎在其所有的小说中都有意无意的得以体现,形成了其作品深厚的哲学底蕴。
作为“海茵”奇幻系列中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倾诉》讲述了星际组织“埃库盟”观察员萨蒂被派往一个由笃信唯物主义政府掌权的阿卡星。这是一个否认过去的民族。阿卡星人基本抹去了自己的历史,专制政府禁绝了一切旧有的风俗和信仰。萨蒂获得官方的许可,去乡村地带找寻那些在城市里早已遗失的旧时文化。在探询被禁历史的遗迹中,她渐渐开始明白阿卡星人独特的宗教——诉真道。作品虽描述了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异星世界,实际上阿卡星人和地球人没有什么分别,貌似白人和印度人的混血,观察员萨蒂在他们中间从外貌上几无差别。因此这颗星球上的社会正是向我们展示了地球人所面临的悲哀。而萨蒂对“诉真道”的探索和阐释正是勒·奎恩对道家哲学思想的沉思与再现。道家思想使它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的窠臼而具有了人类学与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作为观察员,萨蒂在阿卡星的使命是避免主观的意见和看法,牢牢坚守证据与观察,倾听和记录下她所被告知的一切。在对被政府强行取缔的“诉真道”的研究和探索中,她逐渐了解和把握了这一信仰的内核。从作品的描述中,读者可以领悟出勒·奎恩笔下的“诉真道”是一个折射出道家哲学的完整体系。
首先是对阿卡星人的信仰体系的性质界定。萨蒂最初认为这一信仰就是一种宗教。不久,她就感到这一定义并非十全十美。她发现信仰“诉真道”的阿卡星人只会祝愿,会心存盼头,而不会做出祈祷。他们不会乞求神祗赐予好运或消灭他们的敌人,不会乞求云朵密布、天降甘霖,五谷丰登;他们认为祷告没有用,也不会献祭。因为他们全都生活在活生生的世界里,他们知道精神上的向往和神圣的滋味,但他们不知道有什么比世界更为圣洁的东西,也不会寻求比自然更为强大的力量。[2](P117-9)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诉真道”没有对神灵或上帝的敬畏、信服或崇拜,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如果说有,也只是对自然极大的兴趣和尊崇。这与一般的宗教神学显然有别,却与道家思想的自然观有共同之处。道家思想的基本主张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一个主宰万物的神灵,而是将“道”——一个完全自然性的存在,置于天、地、神之上。同时,道家也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人只是万象中的一体,是有限的,不应视为万物的主宰,更不应视为宇宙万象秩序的赋给者。相反,道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要重视物我无碍、自由兴发的原真状态,首先要了悟到人在万物运作中原有的位置,人既然只是万千存在物之一,我们便没有理由给人以特权去类分、分解天机。现象、万物并不依赖“我”而存在,它们各自有其内在生成衍化的律动来确认它们独具的存在和美。[3](P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该崇尚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随着萨蒂研究的不断深入,“诉真道”作为一个庞杂的浑然一体的系统渐渐浮出水面。这一体系有许许多多的分支,包括符号隐喻、通感、理论、宇宙观、柔性体操、物理学、玄学、冶金学、药学、生理学、心理学、炼金术、化学、书法艺术、占卜学、草药学、传说、寓言、诗歌、历史和故事等等。[2](P88)随后,作者借萨蒂之口提出疑问:系统中所有的分支都像是“林木”无尽的枝叶,那么所有的一切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在这些各不相同的分支之间到底存不存在某种关系?[2](P105)显然,勒·奎恩旨在将“诉真道”描述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无处不在,囊括万物,既探索宇宙变化生生不息的奥秘又涉及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数千年以来,它决定了阿卡星上绝大多数居民思考与生活的方式。小说对“诉真道”的这一界定再现了勒·奎恩对道家思想的一个整体认识。老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老子从形而上学的道论出发,将本体论与社会论、人生论相结合,借自然以明人事、发天道以建人文,用道德本体论原理引申、推演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关于社会、政治、人生等的思想学说,建构起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开创了博大精深的道家学派。
再者,《树阴书》(The Arbor)是作为诉真道核心体系的最圣洁的书籍。此书简明扼要,对存于变、形状与混沌进行了复杂的哲学推论,还对造物和被造物作了神秘的冥想。书中美妙、难懂、玄妙的诗歌,反映出二源归一、花分两枝的道理。成书后那么多世纪以来的批注与旁注使得整书环环相扣、错综复杂、极富启迪意义。[2](P99)很明显,勒·奎恩意在将《树阴书》与《道德经》相类比。老子在《道德经》中详细阐述了道家思想,确立了道家学说。《道德经》基于对自然天地和万物变化情状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兴衰存亡、人的祸福成败等问题的深沉思考,总结出一套关乎宇宙、自然、社会、政治、军事、人生等方方面面的理论和学问。《道德经》一经问世,便注家蜂起,不绝如缕。[4](P142)
小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世界的本原。在“诉真道”的信仰体系中,核心法则为:二源归一,花分两枝。关于万物的起源,阿卡星人遵从的正是道家的自然天道观的思想。万物并非上帝所造,而是“由一生万象、生生不息、万象复为一”。[2](P114)小说中,勒·奎恩使用了分叉树的意象来表现《树阴书》里的一句名句:“二源归一并非二,一花两枝也非一”[2](P183)在繁衍师(fertiliser)的药铺里,萨蒂读到了象形文字:“乌云渐渐淡出天穹之时,双分叉的闪电树由地上长成。”[2](P55)繁衍师为萨蒂解读了这一意象。“树的树干,”他指着图案中的元素(在建筑中,这就代表了双色门)说,“树枝与树叶、树冠。”树干代表了躯体。“躯体是世界的躯体,世界的躯体就是我的躯体。所以,如此一来,由一生二。”他的手指指向树干分叉的地方。“两枝上分别生出三条树枝,又重新聚合,变作五条树枝。”他的手移向五叶草形状的树叶。“这五条树枝孕育出无尽,树叶与花朵枯亡,复又重生,重生后又枯亡。造化、生命、星辰皆从此理,这在可倾诉之列。然而我们见不到根,我们对此无可诉说。”[2](P86)萨蒂得知了种种从二源的互生互息衍生出三叉枝,汇聚成林木(包括四大作用和五大元素),直至宇宙论、医学和道德体系不断提及的知识——由之发展出建筑学,支撑起语言结构,特别是表意文字形式……[2](P101)这显然与道家思想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出一辙。
在道家的宇宙发生论和本体论中,天下万物有它的起始,“道”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者,万物之奥。”[5](P194)道藏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至,无所不包。道是无形无名,不明不暗,混然一气之物,是天地之母,无边无际。无极大道孕育了元气,元气生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合成中和之气,阴阳和三气生成万物。老子正是以创生宇宙万物的基本动力之“道”的学说为中心,展开了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道被设想为高悬于万物之上的开端,又被描述为在万物之后支撑着万物的逻辑基础和本质。以此,老子打破了有神论的思想,把上帝给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性思维,是大道运行的宇宙观和理性法则。老子对构成人类处境的宇宙本质发生了一种深刻的理性认识,而与这种认识随之俱来的是对人类自身的根本处境、人与宇宙的关系、人类生存意义等基本问题的新的理解和阐释,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内涵之深完全是前所未有的,甚至也是后来罕见的。[6](P19)《倾诉》中没有直接用“道”一词来描述世界的本原,而用了另外一个词“根”。根据小说的叙述,根这意象在阿卡星人的宗教中拥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被认为代表了身体,或者大山,甚至整个宇宙,含义非常丰富。
小说中,萨蒂发现“二源归一,花分两枝”的思想表现在阿卡星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阿卡星球旧有的语言里有一种罕见的单复数人称代词,用来指称一对夫妇。梅茨是一对夫妇,双双百年偕老,假如一个人先亡,另一个人绝不再婚。他们铭记并保留彼此的姓名。繁衍师的老婆昂·索特宇已经过世了十五年,可繁衍师依旧名叫索特宇·昂。他们二源归一,花分两枝。而更为明显的表述在下面:“阿卡星人会指出,善或恶,是一个统一体,永远不是势不两立的对方。”[2](P94)“后退即前进,失败即成功。”[2](P152)
这些描写包含着道家思想中著名的辩证法体系。《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5](P126)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凶吉、难易、贱贵、贫富都是对立而互相转化的。第三十六章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5](P110)这种事物两面性和矛盾的转化正是道家哲学的辩证思想。大道的运行规律就是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盛极则必衰,这是自然微妙的玄机。“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第三十九章)则说明事物对立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万物都有对立和统一的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平衡统一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反之就会造成恶果。老子用极其简短的语言阐述他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思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而有形,而有形的万物则来源于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无极大道孕育了元气,元气生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合成中和之气,阴阳和三气生成万物。天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相冲而达到和谐状态。
“诉真道”以道家阴阳相生的概念为核心,迥异与西方基督教的善恶二元对立。“二源归一,花分两枝”正是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翻版。“诉真道”关注万物的共同性、联系性,把对立的双方看成和谐的整体,相互共生。传统西方社会的黑暗与光明、理智与情感、灵魂与肉体、主体与客体等二元对立的结构被勒奎恩有力地解构了。勒·奎恩对道教和谐统一的世界观的迷恋使她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解构了人类文明中的二元对立关系,试图以此为人类建构道教哲学所崇尚的和谐、理想的家园。
在对“诉真道”的核心法则把握之后,萨蒂开始研究这一体系的处世智慧、修己之方。她无法放弃这一信念:肯定有某种指向性的动机,某种内核的关注,就像树的树干。是否就是道德?就是生活的正当举止?因为自身在地球上单一主义的阴蔽下长大,萨蒂并没有天真地相信在宗教和道德之间存在着任何必要的关系,即使存在着这种关系,她也不会相信是种友善的关系。[2](P103)但是阿卡星球典型的道德蕴含在她所听到的“诉真道”的语言和故事中。这种道德注重实效和预防,主要提倡尊重自我的肉体,尊重他人的肉体,并禁止剥削和暴力。[2](P104)可以看出,“诉真道”这一信仰体系“道”“德” 并重,注重个人养身养性、回归自然真朴的人性,达到精神与肉体的理想境界。
在这一部分,勒·奎恩显然涉及到了道家思想中“道论”与“德论”。老子在论及“道”与“德”的关系时,存在一个“道先德后,道主德从”的逻辑结构关系。“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第五十一章)“道论”可以说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但是,由于老子道论及其整个学说的真正动机和目的并不在于对宇宙自然的本体玄思或科学探求,而是为了应和社会人生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构成了老子思想的真正重心和终极关怀。“道论”不过是建构这些关于社会、政治和人生学说的“研究纲领”和“逻辑框架”。[6](P57)在老子看来,所谓的“德” 主要指德性,即“道”的本性以及这种本性的显现和外化。“上德无为而无不为”(第五十一章),人的最高德行,并不表现为过多的人为努力和刻意求成,而是使人的言行能够顺应自然、寻道而行,使人性能够返璞归真。
在小说中,勒·奎恩虽然没有具体地论述她对于“道德”的理解,但她提到“诉真道”的信奉者追求一颗理性而有序的心灵[2](P122),还描写了他们如何将客观性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道”转化为比较主观的心灵的境界。比如阿卡星人进行健身活动时喜欢静坐冥想:端坐在坐垫上,双腿交叉,双手端放在膝头,调息。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理想的健康身体和长久寿命,而是为了达到即刻的满足和健身的愉悦;冥想的目标在于即刻和短暂的超越自我,而不是为了最终升入天堂。萨蒂从他们那里学到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对应物。阿卡星人的锻炼好比太极和瑜伽,关注与肉体和心灵,是一生的训练,能让人变得睿智,或者精神恍惚,或者孔武有力,或者反应敏捷,一切有赖于运动形式和锻炼着的需求。人们似乎是为了体验基本的空灵感、和谐平衡而追求恍惚的状态,而不是为了悟道或明事理。[2](P117)这是一种异于感官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体悟,是让自己返回到人生存在于世界的原初的处身境地,去体验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物我兼忘、生死一如、无古今、无分别的境域。在这个境域中,人的心灵清明通透、虚无至静,万物也从形名声色的领域中摆脱出来,返回到物之本然的状态,人才能够以空敞的心灵融进生生不息的宇宙万化之中。这正是道家所说的心驰神游、物我两忘、心物一体的境域。
可见,勒·奎恩所描述的“诉真道”更多地注重个人道德的提升和修养及蓄养生命的方法,追求心灵的完满和自由。道家也主张减损向外的追求,重视以恬静涵养内在的智慧。老子指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在笔者看来,阿卡星人这种境界的追求与庄子哲学中理想人生的追求也是一致的。庄子指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作为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巨擘,庄子哲学更注重个体人生,追求一种主体精神上的感受,是人在去常知、忘情欲、内心虚静凝敛明觉的状态下的一种逍遥自得,是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后的忘我境界。
从整部作品来看,《倾诉》旨在批判一个处于迅猛发展工业技术模式的社会。阿卡星人犯下了其他每个迅速发展其技术规模的种族都曾犯下的错误。但道家哲学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想理念与人文精神在作品中处处流露,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崇尚自由人生为特点的人生道德观和修养理论、朴素的社会学理论、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等等思想都在“诉真道”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具体地体现和阐释。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承认:道家哲学那些深刻智慧在关于人与自然、人的异化、价值相对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问题和见解,最早敏锐地发现了人类文明存在方式中潜伏着的某些巨大的、根本性的缺陷。正如普里戈金所写道的:“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的时代都有新启蒙主义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7](P247)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虽然勒·奎恩对道家思想的理解还有一些浅显和片面,但以道家哲学为基点,勒·奎恩在其作品中跳脱了西方主义,为奇幻文学开启更广阔的视野。在笔者看来,勒·奎恩旨在用她的作品论证:在后现代的西方世界这一广阔的人类生活及精神文化背景中,习惯西方文化思维的我们,应当更自觉地运用道家哲学理性分析精神和现代批判意识去审视和检验,才能为深入地理解今天这个时代、解决种种现时代的课题寻到一些可资借鉴的心灵启悟。
[1]Le Guin,Ursula Lao Tze Tao Te Ching—A Book about the Way and the Power of the Way[M].Boston:Shambhala Publications,Inc,1998.
[2]厄休拉·勒·奎恩.姚仁杰译.倾诉 [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世东,陈应发.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李湘雅.解读《道德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比利时]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