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卓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杭州 310028)
2003年,在新浪网与国内数十家媒体共同推出的大型调查“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中,雷锋以23138票排名第八;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201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周年,全国上下已然掀起学习雷锋的新高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榜样以自己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行为的普遍性使他人和社会产生共鸣。榜样教育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榜样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对榜样和模范产生认同,并利用这种认同进行行为模仿和精神内化,从而改造受教育者外在行为的一种教育,是德育工作重要手段。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发表《永远的雷锋永远的雷锋精神》的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弘扬雷锋精神,应当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视角、确立新的思路,不断挖掘雷锋及其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人格是人的特质和属性,是人的社会规定性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倾向性特征。蔡元培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一文中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1]371国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四个支柱之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且认为,教育还“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2]75尽管相隔大半个世纪,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人格培养在德育及其榜样教育的核心地位。榜样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在科技日新月异、功利实用观念不断强化的当代生活中,正日益凸现其独特的人性尺度指向和生命标杆指向,其本真、超越、审美等特质,为人性涵育与个体发展确立重要的主体条件和目标价值。
本文尝试挖掘雷锋的人格特质,既肯定雷锋的德性人格特征,又尝试发掘雷锋的审美人格特征,进而得出德育中的榜样教育,需要以人格教育为中心,使同学们切身感受更加真实、更加可亲的榜样,从而彰显德育的价值。
雷锋作为榜样,首先具有德性人格特征。人是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苦苦思索的主题之一。德性作为人性不同于动物性的根本性内容,它一方面为人性所特有,另一方面又贯透、存在于人的一切具体现象性领域,它所标识的就是人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动物,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文明的存在,正如人们在世世代代流传更替中积淀为无意识的那样,德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3]笔者认为,所谓德性人格,是个体在任何情境中都能表现出来的尊严与价值,能自觉地使自身道德素质超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同时又能把自己的德性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表征着特定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道德理想,表明其具有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德性人格是一种理想型人格,内涵有超越性、先进性与利他性的特点,它们展开为多样的、特殊的规定,呈现为彼此互异的各个向度,在现实的形态下,它们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为统一的结构,能使人依靠德性节制自己的欲望,把本能情感自觉地升华为具有社会特性的道德情感。
德性人格的超越性,要求个体不以任何自为的实利目的为前提和动机,体现了人格所向往和追求的完美境界,他们自觉自愿为社会、为他人作出奉献与牺牲。雷锋的超越性就体现在他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愿意“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献出。”[4]328崇高的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有没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将决定着个体能否成为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与社会的人。共产主义是远大的理想,雷锋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般人在同样情况下不愿做或不能持之以恒做的,超越性具有经久不衰的超越一切的时代影响力。
德性人格的先进性,要求个体在素质、能力和行动上起到模范作用,表征先行先导先锋的能力。雷锋的先进性体现在他拥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对祖国、党的深厚感情。在集体和个人关系上,雷锋认为“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4]70国家集体是机器,他个人愿意永远做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时刻都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5]39雷锋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党感情深厚,他写道“亲爱的党,我慈祥的母亲……”[5]27他热爱祖国,“爱护国家的财产……要比爱护自己的生命为重。”[5]30雷锋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在思想和行动上集中体现的模范带头作用,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所崇尚的最根本的社会价值取向。
德性人格的利他性,要求个体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上,为了社会他人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道德原则,与利己性相对。雷锋的利他性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雷锋的一生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把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人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4]53,谱写壮丽而辉煌的人生乐章。个体仅仅为自己活着,这样的人生是渺小的,只有自觉地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国家崛起的历史洪流中去,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雷锋一生的最突出、最动人的主旨,是雷锋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活力的根本原因,是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倡导的价值取向。
雷锋身上被群众所认可的崇高思想、可贵品格和人格魅力,正是其德性人格特性的体现。通过其德性人格感召力,能够启迪道德智慧,净化道德良心,激励社会形成新风尚。
雷锋充分地展现了德性人格的特征,但如若仅仅只看到他的德性人格,那就失去了真人的喜怒哀乐,失去了生活的原汁原味,使人觉得他是神人圣人,看得到却学不来。美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又是人们的力量来源。因为有了美,世界才有生命的热情和冲动。马克思说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6]58美学家布洛夫也说过:“人直接需要美,因此审美因素渗透到他的整个生活中,人不仅按照物质必然性,而且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7]151无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还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都说明审美在人类生活中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是指向主体自身的一种追求。人格也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雷锋是真实存在的,它内含有审美人格的特征。笔者认为,所谓审美人格,是美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是个体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符合人的感性的积极自由的人格,具备自我唤醒意识和感觉寻求力,能形成是一种独立、整体的现实人格状态,体现着创造性、层次性、大众性等一系列特征,是现实的人的各种优良素质在个人身上的综合体现。审美人格的这些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审美人格的创造性,体现个体在对象身上体现出的创造才能,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变自己、贡献社会、为自己和为人类服务。雷锋精神是形成于50年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具有鲜明时代内涵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创新风尚。雷锋总能创造性地实践着他的想法,例如工地运水泥时,他都准备扫帚和簸箕,出车回来就把留在车厢里的水泥扫起来,倒在事先准备的桶里,不久就积攒了1700多斤水泥;连队每次吃饭,他都会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拾掇起来送到猪食缸里;他还制作了个节约箱,用来装平时捡到的破烂,换来的钱作为连队俱乐部的活动经费。雷锋就是这样,一直追求创造,每天都在创造,为了贡献社会、快乐他人而创造。
审美人格的层次性,体现个体在思想与行动上存在递进关系并含有相关联系。雷锋的层次性体现在他的精神既有伟大先进的一面,又平凡大众的一面,既渗透了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又包括着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是高尚的,但它的实质又体现在普通群众的生活中。雷锋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克己奉公、勤奋努力,工作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发热,竭尽所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
审美人格的大众性,体现个体的动机、思想与行为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与认可。雷锋的大众性体现在雷锋所做的那些好事,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能够力所能及做到的小事。雷锋也是一个普通的大众,他到鞍山工作后总穿着在农场发的带着油泥和补丁的衣服,有些同伴就说他寒酸,在这些人的劝说下雷锋买下了诸如英纳格表之类略带奢侈的东西,后来雷锋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穿戴这些东西是不合适的,就把这些东西包起来放到箱子里,并在日记里写下了“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雷锋以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做好人好事的行为实践,朴素地回答了怎样活着怎样做人的命题。雷锋大众性能够使他在人民大众、社会普通阶层中找到共鸣,雷锋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审美人格与德性人格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审美人格中也包含德性的因素,缺乏德性修养的人是称不上审美人格的。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人格是一种比德性人格更为充实的人格,也是一种更为自由的人格。在审美人格中,除了具有德性的因素以外,其它人格因素也一样受到重视和鼓励。如果说德性人格更多地表现为压抑和约束,而审美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自由和创造。雷锋之所以有巨大的无穷的力量,就在于雷锋和雷锋的事迹是具体生动有层次的,雷锋精神具有较强的美的感染力,他已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鲜明的美的形象。
在中国,榜样教育并不是唯一的德育方法,但对我们来说,榜样教育是德育最惯用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通过树立经典的榜样形象向人们反复灌输特定政治化规范,并通过树立各种榜样并让人学习,造就一个完美的社会。然而,传统德育和榜样教育一个很大弱点就是“重规范、轻人格”,教育多侧重于政治、社会伦理方面的说教,制造出了完美榜样,但忽视对学生基本人格的引导,忽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忽视对人的灵魂与感受的关注,使受教育者感到不真实,不能引发他们的共鸣,起到的德育作用也随之弱化。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加强人格教育,强调层次性的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德育要主动去除不实的部分,将神化的榜样请下神坛。50年来,雷锋在亿万人民群众心中,已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理念,他始终是一个光辉的榜样。榜样必须是最优秀的,较之普通人有着更丰富的德性人格特性,然而德性人格的超越性,如灿烂的星辰,高高在上,需仰视才见,但灿烂的同时也夺目,因其太亮而灼伤了人的眼,恐不能激起他者的学习欲望。雷锋是人不是神,雷锋身上所体现的审美人格特征,内涵的层次性大众性等特性,把他从僵死的模式和神性中脱离出来而回归人性,释放了内在美,不再使普通人觉得雷锋高不可攀。
学生需要有血有肉的榜样,今天我们德育教育与榜样学习,未必全都要一味追求毫不利己,自我牺牲,只要能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义与利、荣与辱、美与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通过如实形象地介绍他的工作实践和生活细节,有效地引导人民群众进行模仿就足矣。要让人们相信,普通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达到榜样的境界。如此一来,富豪捐助上千万救灾是学习雷锋、农民工搀扶孕妇过马路是学习雷锋、大学生江中舍身救人是学习雷锋、赠人玫瑰是学习雷锋、大学者志愿者是学习雷锋,久而久之,人们通过其内在的价值导向性引导过有审美的生活,并引领着思想道德觉悟程度不同的社会成员接近、达到甚至超越所期望的德性生活,进而推动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更多的雷锋精神将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才能有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才能切实实现。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高兆明.道德探幽[J].伦理学研究.2002,(11).
[4]雷锋.雷锋全集[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3.
[5]总政治部.雷锋日记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阿•布洛夫.美学:问题和争论[M].凌继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