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彦红,黄邵娟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人称指示语是体现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其他相关角色的语言符号。它是在人际语义的语法化层面上表现出表达的规约性,是一种既定程式,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特征[1],受多种因素制约,呈现出灵活性、不稳定性和偏离常规的非规约性。发话人借助于这种稳定性与灵活性、规约性与非规约性并存的矛盾特征,不断构建、协商与受话人之间的身份关系,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那么,交际双方如何借助人称指示语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其人际功能?在特定语境中,这种使用对身份构建会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框架,旨在分析话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如何通过人称指示语的非规约使用,实现双方的身份构建并体现人称指示语的交际意义。
交际中必然存在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的再现,以及与身份匹配的语言形式,反过来,语言选择能体现身份地位等各种非语言因素[2]。会话过程中,会话人是如何通过语言选择实现身份构建,不同的身份要求对语言选择选择又会产生何种影响?国外学者对此研究颇丰,针对会话中的身份构建,Pavlenko等[3]着重分析了不同语境(多语)中身份的构建、调整问题,De Fina[4]等及Deborah[5]分别论述了日常会话、家庭会话中如何呈现与构建个人身份,Richards& Keith[6]则探讨了机构会话中职业身份的构建问题。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会话或语篇中身份构建也进行了实质性分析。莫莉莉[7]对话语语境中语言方式选择与身份构建关系进行了探究;李成团[8]发现发话人在间接陈述和直接冲突中,受礼貌原则和权势原则驱使,通过变换指示语来定位自我和对方,构建会话双方身份;袁周敏[9]指出称呼语的选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赵永青等[10]分析了演讲中参赛选手对评价资源的选择如何促成他们在比赛中的作为竞技者和劝说者的二重身份构建。
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触及身份构建的语言形式与策略,但对于会话人如何根据语境,选择指示语协商、构建身份的探讨仍有待深入。袁周敏[11]指出,自称语的选用是说话人顺应性选择的结果,是为凸显某一特定身份进行语用身份构建的语用行为。语言顺应论揭示了各个层次语言发生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探讨任何语用现象的理论框架[12]。交际语境中,会话者凸显某一特定身份是因交际需要顺应性选择的结果,而人称指示语的选用则是实现语用身份构建的语用策略。本文的研究正是以语言顺应论为基础,对特定语境中人称指示语非规约使用进行分析,重在揭示交际双方是如何顺应语言和语境,动态构建自我和他人身份,从而实现彼此双方身份再现。
Verschueren[13]从语言功能纵观的角度提出了语言顺应论,是对语言现象在其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社会、文化等要素的纵观。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某种意识程度上受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所驱动,在语言结构每一个可能的层面上连续不断的进行强制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强制性的,包含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选择总会引起或伴随其他待选项目。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协商性。变异性作为一种语言特征,限定了选择的可能范围;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者按照形式——功能间的固定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逼近交际需要到达的满意位点。
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语用策略。会话中,交际双方通过选择人称指示,构建彼此特定身份,凸显其特征,取得交际效果。
Pavlenko[3]等认为:身份是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给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提供的社会的、话语的和叙事方面的选项,个体和群体诉诸于它,以自我命名、自我定性,并以此争取社会空间和社会特权。Brewer &Gardner[14]认为有必要区分三种层次的身份表征:个体表征,人际表征和群体表征。个体表征指的是个体层面具有区分功能的独特的自我身份概念; 人际表征则是关系自我,代表着与其他显著社会成员的交往和角色关系而形成的自我概念; 群体表征则源自显著社会群体的自我概念。Norton[15]指出,身份是指一个人如何理解他与世界的关系、那种关系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建构的、以及这个人是如何理解未来所具有的各种可能性。由此可见,身份不仅是现存的,而且还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话语在身份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构成知识、社会关系和社会主体特征的确立[16]。
由此可见,身份具有动态性和多重性特征,身份的构建可以通过交际中的话语来实现。身份构建的过程就是话语交际者选择表达人际意义的话语资源,实现人际意义,取得人际目的的过程。
会话中,发话人如何选择不同的话语(人称指示语)来构建、彰显特定身份,取得会话效果?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协商性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提供了表达空间,而身份的多重性、动态性特征则为其变换奠定了情境基础。人称指示语一般包括第一人称(指发话人),第二人称(指听话人)和第三人称(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或物)。但在实际交际中,作为交际主体的发话人和听话人会根据交际需要突破特定的数和人称的限制,出现人称指示语的非规约性用法。下文将结合真实语料,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会话者如何顺应性选择和变换人称指示语,突破和构建身份,达到交际目的。
1)Let’s (me) give you a hand!
2)……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我)将参照现有的主要语用理论,评价它们满足全释条件的方方面面及其存在的问题……(陈新仁2001)
3)你们(你)这样乱搞可不行!
4) 你(你们)大国敢不仁,我(我们)小国就敢不义。
5)咱(咱们)晚上去沃尔玛呗?
上述1)~5)例,利用英汉语中人称的单复数形式实现人称指示语的变异选择。语言的变异性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提供了语言前提,而身份的多元性和建构性特征为其选择奠定了客观基础。我们将根据适时语境对各例进行分析,揭示说话者如何、为何变化人称指示,实现交际身份建构。
1)~3)借用一、二人称复数形式指代单个的发(受)话者,即在体现中将单个的发(受)话者编码为复数形式。在1)这种随便的口语体中,发话人选择复指us而非单指me来定位提供帮助的自己,避免了同时使用you与me,造成对立,同时构建了受话人身份,即发话人和受话人是一体的,缩进了双方的心理距离;2)出现在正式语体的论文中,发话人用“我们”自称,将自己与文章读者置于同一立场,构建双方的平等身份,表达了谦虚亲密之意,使受话人(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观点;3)是发话人对单个受话人某种不恰当行为的一种不满或训斥,发话人选用复指“你们”而非单指“你”,将听话者身份定位在“乱搞那一类人”这个群体之中,为受话人构建了新的群体身份,避免与受话人的直接冲突,使指称和批评间接、委婉化,更易于听话人接受。这种将单个发(受)话者编码为复数形式的用法顺应了交际者的心理需求和交际需要,是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共同结果,使交际效果更加明显。
4)~5)借用单数形式指代指代多个受话人或发话人,即在体现过程中将多个发(受)话者编码为单数形式。4)常见于口号和标语,发话人选择单指来替代复指,突出了你(大国)、我(小国)之间的身份对立,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听众号召力更强;5)见于日常口语体,选用 “咱”而非咱们来称呼交际双方,构建了双方亲密无间、一体化的身份特征。这种单指借代复指的用法使得句式简洁,韵律感足,同时拉近了心理距离,增强了说服力,是顺应语音结构、交际语境以及交际心理顺应的结果。
6)咱(你)妈啥时候到?
7)(课堂上)老师:我们(你们)班期末考试共有22人优秀,占27%。
8)(针对个别贪玩的学生)老师:要记住,我们(你)是学生,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9)丈夫对妻子:看看你(我们/咱们)儿子干的好事!
10)----In what way is he peculiar?
----I don’t know----it is not easy to describe----nothing striking but you (I) feel it when he speaks to you (me).(Jane Eyre: Chapter 11)
6)~8)中,受话人借用第一人称指称来指称受话人,即在体现过程中将第二人称编码为第一人称。6)中,发话人询问的是受话人母亲,却选用第一人称咱,建构了与受话人平等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利于交际的有效进行。7)~8)中,发话人选择我(们)来指称受话者,突破了原有的教师身份,构建了与受话人之间的身份平等,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受话人觉得发话人(老师)与自己同为一个整体,更有利于人际互动。由此可见,受话人采用第一人称指称受话人,通过构建双方的平等亲密身份,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需要和情境需求,达到交际的目的。
9)~10)中,受话人借用第二人称指称第一人称,即在体现过程中将第一人称编码为第二人称。9)中,儿子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丈夫却用不包含自己的你来指称他们双方共同的儿子,意在突显妻子的母亲身份,模糊自己的父亲身份,拉开与受话人(妻子)与参与者(儿子)的心理及社交距离,让受话人觉得儿子的不当行为自己确实难逃其责。10)中,简•爱初到桑菲尔德府,费尔法克斯太太向其描述主人罗切斯特的性格,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却选用第二人称来指称自己,意在从受话人的角度,传达主人这种难以琢磨的性格对谁都一样。若采用第一人称指称,就使得这种陈述主观化特征明显,同时也拉大了与受话人的距离,弱化了交际效果。
10)(Secretary to another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boss)We (He) are in a bad mood today.
11) (针对某一经常旷课学生)李老师:李老师(我)的课真的那么糟糕么?你怎么总是逃他(我)的课?
12)Roger Chillingworth: Would you, therefore,that your physician (I) heal the bodily evil? How may this be, unless you first lay open to him(me) the wound or trouble in your soul? (The Scarlet Letter: The Leech and His Patient)
13)I heard him in a blubbering tone commence the tale of how “that nasty Jane Eyre” (I) had flown at him like a mad cat.(Jane Eyre: Chapter 4)
10)~13)中,发话人用第一人称来指称与话语间接参与者,用第三人称(人称代词或指称名词)来指称自己,即在体现过程中将第三人称编码为第一人称,将第一人称编码为第三人称。10)中,秘书跟受话人提及老板(第三者)的情况,选择了包含自己在内的we,拉近了自己与权势一端(老板)的身份距离,顺应了第三者(老板)的面子需求,减轻对其负面面子的冲击。11)中,发话人在交际语境中选择了职业身份名词“李老师”和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称自己,是其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结果,是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双重顺应。这里的第三人称自称是发话人借以客观化的手段来描述,使受话人达到对自己状态或者情感的认同。12)中,奇林沃思选择“医生”来取代“我”,显然是为了突出职业身份,淡化个人的角色,以引诱牧师坦言其灵魂的邪恶,达到折磨牧师的语用目的。13)中,简•爱借助表兄约翰的称呼自己的名词that nasty Jane Eyre来指称自己,用客观化的方式将当时情形直接呈现给受话人(读者),以期获得受话人的情感趋同,亦是语言结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
14)甲:后来顺溜把敌人拖住了吗?
乙:你(他)一个人枪法再准,本事再大,能托得住人家一个团吗?(《我的兄弟叫顺溜》)
15)Yes, Mrs.Reed, to you (her) I owe some fearful pangs of mental suffering.But I thought I forgive you(her),for you(she) know not what you(she) did: while rending my heartstrings, you(she) thought you(she) were only uprooting my bad propensities.(Jane Eyre: Chapter 3)
16) “Now for the hitch in Jane’s(your)character”, he said at last, speaking more calmly than from his look I had expected him speak, “the reel of silk has run smoothly enough so far”.(Jane Eyre: Chapter 27)
17)有的人(你)就是不讲信用,说好的事情又反悔。
18)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你们)可给我涨过工资?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茶馆》)
14)~15)中,发话人用第二人称指称指示交际间接参与者,将第三人称编码为第二人称。14)中,乙用“你”来指称谈论对象顺溜,将受话人与谈论对象置于同一个身份层级,以便受话人站在谈论对象的角度上去思考,缩进了二者的心理距离,使发话人观点更易为受话人认可;15)是主人翁简•爱的一段心理独白,她用二称you来指称其舅母里德夫人,突破里德夫人的权势身份,将里德夫人放在与“我”平等对立的一边,是以对话的形式将发话人的看法直观呈现给受话人(读者),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16)~18)中,发话人用第三人称指称受话人,即将第二人称编码为第三人称。如16),罗切斯特用姓名指称替代your,似乎将Jane与受话人区分开,拉开二者的空间距离,构建了受话人的两重身份(听话人和Jane),维护了受话人的面子,顺应了受话人的情感需求;17)中“有的人”指代“你”,由于说话人碍于面子,不好直说,靠这种方式委婉地提醒、告诫对方;18)选自《茶馆》记账先生李三和掌柜媳妇王淑芬的对话,李三在抱怨掌柜没有给自己涨工资,可是又顾及到尊卑,不想和掌柜有直接冲突,就使用“他们”一词,主观上将受话人与谈论对象搁置在不同的身份层面,增加受话人与谈论对象的空间距离。“他们”一词的使用,巧妙地回避了李三和茶馆掌柜媳妇的正面交锋,是顺应社交世界和语境的共同结果。
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以顺应论为语用理据,并以充分体现了语言选择的顺应性特征。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提供了表达前提,言语交际者个体角色的多重性及同一角色称呼的多样性使称呼语具备灵活变通的可能性。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第一、二人称内部单复数的借代所指及第一、二、三人称的交叉互指等方面探讨了发话者如何并为何不断变换指示语进行语用身份构建, 并从微观上传递了其情景性身份特征,指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和使用是会话者有意识进行动态顺应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结果。当然,上述对人称指示的探究只是在特定语境下做出的分类。语言使用受到语境的制约,对人称指示的非规约使用传达的弦外之音,应结合具体语境做出具体分析,以便更好了解语言的顺应性、动态性选择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称指示语的选用对建构不同身份产生的影响。
[1]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1994,(3):28-34.
[2]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331-337.
[3]Pavlenko,Aneta & Blackledge,Adrian.Negotiation of Identities in Multilingual Contexts[M].Multilingual Matters,2004:19.
[4]De Fina,A.D.Schiffrin & M.Bamberg.Discourse and Identity [M].Cambridge: CUP, 2006.
[5]Deborah,Tannen,Shari Kendall & Synthia Gorden.Family Talk:Discourse and Identity in Four American Famil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6]Richards,K.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M].Palgrave:Macmillan,2006.
[7]莫莉莉.话语中的角色转变与身份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79-82.
[8]李成团.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外语教学,2010,(5):15-19.
[9]袁周敏.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3-267.
[10]赵永青,陈婧,黄滔,秦丽莉.基于评价系统的EFL演讲者话语身份构建研究[J].外语教学,2012,(2):22-26.
[11]袁周敏.自称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作为语用行为的顺应[J].外语教学,2012,(5):32-35.
[12]陈新仁.试论语用解释的全释条件.现代外语,2001,(4):378-389.
[1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99:55-56.
[14]Brewer MB,Gardner W.Who Is This “We”? Level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elf Represent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1):83-93.
[15]Norton B.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Gender,Ethnicity and Educational Change[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Longman,2000:5.
[1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