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莉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交通运营与服务系,广西桂林541006)
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个颇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容闳推崇曾国藩为历史上著名人物及清代第一流人物,郭斌龢称赞曾国藩是传统教育制度下,表现最佳的全能读书人。在他所流传的著作中,曾国藩家书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观点。他在人格修养上律己甚严,对子弟教育不遗余力,在读书方面更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余英时就曾赞叹曾国藩在读书治学的深远影响:从清末明初他的《家书》、《家训》流行甚广,他的读书观因此影响了好几代的年轻读书者。[1]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其中对诸弟和儿子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对于现代教育也极富参考价值,极具启发性。
曾国藩相当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自律甚严,对于子弟要求也甚严格。他认为个人品德涵养是做人最重要的目的,读书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与建立良好品德。
在家书中,他提及“敬、恕”是做人根本之道。尤其“敬”最为重要,他强调敬是立德的基础,凡事若都能以恭敬、谨慎、严谨、认真的态度来面对,那么不论任何事都可以有所成就。在家书中,他提及“有恒”是事业成功之本。做事要持之以恒,力求有始有终,切勿半途而废而前功尽弃。因此培养有恒的美德,不仅可以使自己养成做事贯彻始终,不轻易放弃的态度,也是成就学业、事业的基础。
在家书中,他认为自我反省,是个人品德修养重要的部分。通过反躬自省的过程,可以检视自身的错误与不足,进而帮助自我改进与调整,促使自我进步。当遇到挫折与逆境时,他强调要学习以平静不怨尤的态度来面对,才不会陷入负面的情绪中。面对挫折时,以较淡然、宽大的心胸来取代怨尤,不仅是自我的修养,更能培养面对挫折时的容忍力。对待名利,他认为不要看得太重,即使身处高位,拥有美名,心中仍应谦逊面对,与其汲汲营营于名利,不如淡然处之。
在日常生活上,他最重视勤俭。提出治家八字诀、三不信等家族生活的原则,除了让家人有遵循的依据外,更具有传承给后代的重要意义。
对待父母,他认为孝顺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他除了在写给诸弟及儿子的书信中向父母请安或报告近况。此外,他还经常对他们提及孝道的重要,甚至告诫诸弟读书最重要的目的即在于行孝道。
在兄弟中,曾国藩最年长,在所有家书中,对诸弟教导的内容占了大多数。诸弟年纪渐大,他传授他们治家、教导子弟的方法,希望兄弟能努力维护良好家风。他尤其注重兄弟间的友爱,兄弟间也能互相规劝,毫无芥蒂,就是希望兄弟之间能和睦相处,使家庭和谐作为后辈的榜样。
此外,他希望朋友间能相互切磋学习,相辅相成,所以强调选择朋友的重要。交朋友时要选择益友,勿结交损友,因此选择朋友须格外谨慎。
综观古今圣贤仁人,都是具有良好的品德,可见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现代教育过于偏重知识教育,对于美德教育不如以往重视。新闻中不时出现家庭伦理悲剧,或是因交友不慎发生的悲剧。不过近来社会已经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开始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个人良好的品德,进而将这样的风气延续到后代子孙,不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有极大的益处,值得重视与发扬。
身教的重要,在许多教育理论中都有所阐述。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将自己的经验与子弟分享,并叮嘱他们要身体力行,这都是身教的原则。
中西方教育学者对于身教都相当重视。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认为:学习来自观察与模仿,是一种只从别人的学习经验即学到新经验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2]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是学习最根本的方法,尤其是身为家长、师长,所有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内容,所以在孩子面前一言一行都必须十分注意,否则一不小心就成为小孩的最坏示范,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身为教育工作者更要有以身作则,要有教育国家未来主人翁的责任感,言行举止要严格自律。
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与方法,读书除了应试的目的外,更要有经世致用的理想,有了目标后,运用适当的方法,抱持正确的态度,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为学态度上,曾国藩十分注重专一与有恒,他认为这是身为读书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态度。专一可以从立定志向做起,当心中有了一定的方向,便一心一意朝目标前进。反之,若三心二意无所专宗或见异思迁无所定向,终将只是劳神费时,无法有太大成效。此外,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切忌半途而废或是断断续续,因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在为学方法上,则要求读书要有计划,并切实执行,还要兼重看、读、写、作四种基本方法。他还归纳出“速、熟、恒、思”四大要点,即看新书时要求快;温习旧书则要求精熟;习字则要有恒;作文则要多思考。此外,对于不同领域的内容,要运用不同方法研读,更要选择重要作品,多做笔记,都是既实用又兼具不错效果的读书方法。
读书最基本的要件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懂得运用适当的方法,这样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曾国藩本人在为学上成就不凡,他在家书中提出的这些真知灼见,对于现今读书人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或许因为时代的演变,读书环境及所学内容都不尽相同,但为学态度或方法是不会因时代转变而丧失其实用性,因此有志为学者不妨参考它。
个别差异存在于每位学习对象中,曾国藩在家书中对于不同对象的指导,便是根据其差异给予适合的教导,符合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现代教育也是这样,针对不同学习对象,不同的学习状况与表现,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当前教育在因材施教方面已有相当成效,如对于资质较佳德学生有素质教育,对于学习状况较跟不上的学生提供课后辅导,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然而,现代强调的是多元智慧,并非只有传统的知识教育才是主流,艺术、人文等方面的教育也颇受重视。对于在其他方面有特殊表现或天赋优异者,应提供给他们更完整的教育资源与环境,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实践,值得我们省思。
博雅教育的理念类似今日所说的素质教育,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阅读多方面的知识,增广见闻。曾国藩在家书中教导子弟的内容未局限于传统知识,而是包含了许多方面。除了知识教育外,他对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也相当重视。
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增加知识,也不是为了培养只会读书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出具有健全身心与具备丰富知识的个人。在教育上不妨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陶冶身心又能增广见闻,这是现代教育应加强的部分。
“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全人教育的目的即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而非只会读书的机器。[3]曾国藩家书中的教育就具有这样的教育观,他不只教导子弟读书为学的知识,对于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忽略。
全人教育既然以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为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就必须包含一个人所应该学习的所有知识,而不是仅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唯有提供多元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出全人教育所欲培养的完整个人。因此,在教育上应提供完整的教育内容,兼顾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能够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源与健全的教育环境,才能达到使学习者充分发展潜能,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曾国藩在家书中所呈现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不仅蕴含了先人的智慧,更包含了他人生体验的心得。他在德行修养上继承了优良的传统;在为学上成就不凡,为子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他更担负了维系家风的重责大任,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并教导子弟正确的态度与方法。他教育的原则符合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并具备了现代全人教育的思想,蕴含博雅教育的观念,兼顾个人内在与外在的教育目的。这些主张对于现代教育都深具启发性与实用性的价值,可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父母及为学者的借鉴。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80.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3.
[3]彭香萍,莫怏.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J].求索,2006,(12)
[4]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集(全四册)[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5]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中)、(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