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意义非常深远。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如何弘扬主旋律,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当前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使正确、积极、健康的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这些都是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前,高校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和干部的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认同理解、接受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理想与信念问题,解决目标和方向的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解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三观”问题。正确认识社会思潮中的主流和杂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1]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利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交流与对抗的现实,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弘扬主旋律,占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大力营造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经验式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抵制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腐化与侵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教育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他们辨别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的能力,使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一度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陷于困顿和茫然之中。人们面对混乱无序的市场竞争,希冀新时期共同价值和信念的重塑。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分工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成员逐步形成了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代价和风险意识。与传统社会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相比,市场社会中个人从传统共同体中解放出来,个人的价值获得了认可,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认可,对个人“追名逐利”愿望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然而,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人们的自律意识不强,部分人在从事经济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严重危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于是市场经济必然引发人们对法律的关注,人们的法制观念也在逐步增强。法制的健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而法制观念在人们价值观念中的确立和提升则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加强国家意识教育、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新课题
1.必须教育大学生认清形势,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制。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2]因而,高校党建工作者要开阔思路,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世情教育、国情教育相结合,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以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为背景,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提升大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
2.在多元文化的未来世界里,一个没有文化核心,或只用政治信条或狭隘的意识形态来界定的社会,只能陷入“文化孤立”之中,丧失在当今文化转型中的自主能力,甚至失去民族文化的生存权和对话的话语权。因而,当代大学生急切地需要寻找到自己的民族之根和认证自身的文化身份,实现民族文化认同。[3]高校可以通过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事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赞同,可以通过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等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可以通过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增强民族文化、民俗民风、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加强网上舆论导向,使学生在寓情于理、寓教于乐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
3.公民道德是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加强礼仪模拟训练和礼仪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文化修养,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社会参与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道德自律意识,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同时,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更需要开阔思路,为培养具有竞争意识、法制观念、宽容意识、人际平等意识及交际能力的“世界公民”而努力。
二、创新宣传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所需的有关机制
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要以教育和疏导为主、预防和批评为辅,除了不断填充新的思想内容,从思想理论、道德情感、意志品质上不断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之外,还应建立健全各种配套机制。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剖析、比较、鉴别和预测,对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状况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多方论证,寻求答案,提出解决办法。一方面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深刻揭示社会思潮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传播的社会政治基础,从而将当前的思想动态与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注意发现不同思潮的共性和分歧,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做好引导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建立对社会问题和思想观点开展疏通、引导和网络审查机制,以解决人们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思想认识分歧问题。在传媒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快捷化的网络信息平台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垄断,使得人们充当着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和传播者等多重身份。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政治主张、道德信仰、价值观念和处世准则等的矛盾和冲突随时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与受众的兴趣、利益需要以及信息接收习惯相契合;必须广泛利用各种传播渠道,特别要积极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对不同类型的受众展开有针对性的传播;必须提升传播主体的综合素养,从而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4]对于网络上带有明显政治烙印的社会思潮,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对于思想认识问题,要采取宣传教育和帮助疏通的办法加以正确引导,对错误的思想观点给以客观的剖析、揭露和批评。在疏通引导的过程中,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同时,切实加强对思想舆论阵地的管理,加强对涉及社会公众人物、未成年人及国家安全等内容的网络信息审查工作,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加强管理中促进繁荣。
(三)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充分发挥先进个人、集体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突显,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彰显出来的昂扬奋进、顾全大局、勇攀高峰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以及在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优秀集体等无不体现了精神的力量、榜样的力量。
三、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
宣传教育是解决价值观念冲突的重要途径。无论家庭、学校、社会都要积极地投身到价值观教育中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高扬科学、健康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价值观念冲突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举步维艰。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的蔑视,对个体价值观的极力推崇。道德的失范、信仰的危机、价值的失衡使人们陷入浮躁、多疑甚至悲观失落当中。越是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该转变观念,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主导价值观的说理上,而不应该只放在形式的宣传上。
一方面,基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价值取向比较实际、情感生活比较丰富、社会交往比较宽泛等特点,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采取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要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比如学校经常组织一些学术论坛、讲演比赛、座谈会,给学生以施展才华、表现特长的机会。同时建立校园网,建构德育专栏,及时表扬校园文明事迹,增设BBS,定期对学生意见做出总结、整理,集中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给与必要的解决。学校要适当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同时,结合现时代大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逐步增大的情况,学校各院系要开办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学教育课程,教会学生及时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总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使党的思想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联贯性和实效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构成一个双向互动的交流和沟通链条,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正如初始链条,它的运行方向、输送内容、活跃程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介直接传递给大学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向上不确定、工作上不积极、态度上不端正,立场上不坚定,必然导致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有名无实,失去说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当然,作为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学生群体,他们并不是被动接受所有的传输信息。他们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并且结合社会现实、自身的理解程度以及通过对领导和教师的举止言行的实际表现等多种因素对所接到的信息做出反应。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表现息息相关。因而,在开展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校党政团班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思政队伍的积极性,使他们职责分工更加协调、指导思想趋于一致、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是教师,处处是课堂,事事是教材,时时都育人”的教育氛围。
【1】许鹏奎,孙萍,孙娜,王亚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71-74.
【2】周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2004,(2):285.
【3】赵婕.大学生国学修养状况的调查 [J].当代青年研究,2011,(1):30-34.
【4】王靖华.真理.如何离大众更近些——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的调查思考[N].光明日报,2011-0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