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菊珍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08)
什么是成功课堂?怎样的课堂教学又算是成功的?很多人认为,成功的课堂就是“满”。“满”真是一个无法描述的字眼。课堂节奏快,教学容量大,教学时间精准,学生全神贯注。每次听到这样的课,我都特别的羡慕,也非常佩服这样的老师。他们的课堂节奏很快,教学“容量”很大。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每一分钟要做什么,每一个环节做什么,都做到了充分、准确的利用。这些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极其精准,这种状态一直到教学内容结束,前后不会相差一分钟。
但反之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看看,他们能否承受如此“满”的课堂,我们是不是给了他们过多的压力呢?我说不出更多的更好的,但我认为课堂有一条是必须的,那就是应该有时间“让同学们想一想”,给他们学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喘息,简单来说就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学习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课堂应该是在能让学生轻松的去思考,严谨的来回答的。
我们的日语学习课堂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时间让学生“想一想”呢?下面是我关于日语教学中课堂“喘息”的几点思考。
外语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始。在平时的日语学习课堂上,读书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的高职日语教育,由于过分强调能力考试的通过率,往往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费在单词以及语法的讲解上,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建立在对一段段拆分开来的语法结构的理解上,往往要把整个句子或者段落结合起来的话就有些困难。而课堂上老师也往往采取灌输的模式上课。语法上花很多时间,到课文中就简单讲解一下。这样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学生们也是只注重语法的学习,看轻阅读的重要性。
可是细想,读都不会读,如何谈得上理解呢?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可得改一改了。无论学生课前有没有预习过,课堂上的读课文,也要放很长的时间,读准、读流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可以让他们练习发音,也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形成主要问题,为精读课文打基础。
并且,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读书研讨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还要求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全方位提高他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
读课文时,读中有所思考,读出情感,读出语感,读出方法,读出语言的积累。因此,给学生充裕的读的时间和想的时间。这是魅力课堂中产生的智慧之举,魅力老师才会更显智慧,课堂才会充满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习惯,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就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没等学生进行充分的考虑最后就自己给出了答案。或者对学生的答问有一些迫不急待。如果,这个学生答对了,我们就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学生答错了,于是马上换人,一路下来,张三、李四、王五只要有人答对,教学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了,真可谓环环相扣,精彩绝伦。
我在思考,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真正参与了吗?他的思考完成了吗?老师或同学的答案他认可吗?他还有没有别的想法吗?这一切都被扼杀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肯定需要不同的时间;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是否注意了这一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呢?当我们将教学继续下来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学生还在刚才的问题中没有摆脱出来,或者还没有沉进去呢?古人说一叶知秋,可是今天我们不能用“一答知众”。
我认为,我们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简单的、不用思考的问题,可以不给学生时间,甚至不用提问,教师自己总结都行。可是真正让学生去思考的东西,需要他们运用思维的时候,我们就应让他们的思考得具体,更全面。也应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其实,充满智慧和生命的课堂不需要花哨,我们要能理解并以同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思索的状态,给他们沉默思索的时间。
学问,学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是非常喜欢鼓励学生大胆地问,勇敢地质疑的。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自主发问时往往浮于表面,如我们的日语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对一些字音、字义的理解,或者是一些重复的问题上提出疑问。发问变得有量而无质。学生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是导致孩子发问没有质量的重要原因。而课堂上,我们老师往往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提问质疑的时间非常的少,学生又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所以造成他们学不会、不会问的现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其实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去训练孩子提问,质疑。教会学生质疑,主要是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教会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种最简单的提问形式。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学生对教材都会有疑问,鼓励学生们划出教材中“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对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词语,说一说自己明白的地方,再谈谈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再联系课文内容读一读,如果还是不明白,听听同学是如何理解掌握的。教会学生关注质疑的点,质疑的点有很多,如标题,内容,重点的词语等。当然,仅仅靠一两堂课的训练就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老师把时间花在平时,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训练。
训练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训练孩子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老师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想一想如何来更好的质疑。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学生借助词语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差别。
在引导学生思考完后,适时的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写写,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并圈圈点点画出来。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理解的过程,同时是检验学生是否一边读一边想的依据。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做好记号,等老师讲课时,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听讲了。对老师没有讲到的,则马上提出来,请教师当堂给予详细地讲解。
同时,应鼓励学生多写写感想文。现在,很多学生听到用日语写文章就觉得害怕。其实,写作就是通过语言表达你自己的思想而已。当学生对一门外语的词汇和语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就可以用它来表达相对复杂的思想。学生往往觉得要自己写文章是遥不可及的。那可以从基础开始,如果写不出长句就写短句,写不出长篇大论就写短文。可以建议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留意常用词和句型的用法。另外,有时间的时候写写日语的日记,也可以帮助提高写作能力。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渗透“写”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讲练结合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这样就能把知识、能力、情感等教育目标通过练习有机地溶合在一起,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不要让预设的教学内容把课堂塞得满满的,如果塞得太满,教师难免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时间,忽视或较少关注学生的表现,使教学变得程序化,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给学生留出些时间,使他们在课堂中得到喘息,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沉着、冷静地思考、倾听,大胆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这火光不需要冲天,但应该是持久的。学生在思索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老师的脚步再慢一些,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再多一些,让这思索的火光能更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