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学芬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网络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带来了挑战,同时网络环境的复杂化、舆论导向的不明确性,等等,也都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只有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的素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坚定舆论导向,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核心信息,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可以通过它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量权威的信息资源,从而使教育者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受到了挑战。在此影响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二者正逐渐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挑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并对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网络的开放性、直接性等特征,使各种信息在网上传播,其中既包括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也包括大量不健康的信息。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渗透其意识形态,宣传其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使判断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深受其影响,从而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如若一味地沉迷于网络,整日浏览不健康网页,深陷于网络游戏,不仅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不利于其智能素质的提高,并严重威胁着其身心健康,容易产生许多身体和心里上障碍或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网络上各种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当前网络文化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西方一些国家企图利用其在网络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图谋不轨,在我国大肆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宣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侵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些无疑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构成挑战。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克服网络所带来的弊端。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采取“两课”“讲座”“谈话”等方法,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随着网络走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人们居于其中的平等地位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从而大大冲击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当前,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益融合在一起,网络也几乎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网络通过多种方式寓学习于娱乐,寓学习于生活,充分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与之相比,明显过于呆板陈旧,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除了教育者以外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网络的广泛性、全球性等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然而,网络信息的庞杂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是许多不法分子趁虚而入,他们在网上大肆散播淫秽、暴力、反动等信息。由于当前我国的网络管理仍不完善,也由于大学生缺乏成熟和理性,这些不健康的信息在网上占有较大“市场”。作为三大网络公害的“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日趋严重,这些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更为复杂,如何净化网络环境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意识形态在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引导人们认同现行的社会制度,进而维护社会和国家稳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贯做法,网络发展更为其提供了方便。当前网络文化中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某些霸权大国更是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极力推崇其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并大肆宣扬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都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如何确立并坚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江泽民同志曾经论述:“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在网络环境下,一方面要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培养良好的政治品德,提高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全面提高思想素质,保持科学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智能素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习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并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教育是指一种具有双向性的活动,师生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双方的素质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所以在强化教育者素质的同时,受教育者的素质也应该加强提高。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创新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另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生比。同时,也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一方面要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增强其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时事政策分析能力,抵御不良思想能力等。最后,也要注意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鼓励其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为应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要根据网络新时代的特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坚持鲜明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维护党的领导的原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理论上,要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受到侵蚀;要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是学生能够自己抵御网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合理用网。在时间上,要引导大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态度运用网络,引导其在正确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积极正确的行为,避免一些由网络带来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现象。
要逐步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枯燥的教育形式,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网上学习与交流。要充分利用网络生动、开放、快捷、便利等特征,主动出击,不断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如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不断发布有效信息;创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特色网站;加强师生网络交流与互动,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学生信箱等。总之,要充分利用好,积极开发网络信息,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
要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入手,既要“依法治网”,又要“以德治网”。一方面,要努力建立和完善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使网络有法可依,并建立合理完善的网络管理组织,不断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坚持“以德服人,以德束人”,积极探索合理的网络伦理道德标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道德,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避免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从而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社会主义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针对某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意识形态等进行渗透的行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对于任何国家而言,成功的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发挥引导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的作用,起到维护社会与国家稳定的功能,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准则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不仅应该在现实的物理空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应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使人们比较、分析和鉴别网络信息,自觉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缩小其影响力,这样才能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打造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1] 周中之,石书臣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3]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
[4]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1).
[5] 朱志刚.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学理论,2010,(4).
[6] 陈德敏.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J] .科技文汇,2007,(4).
[7] 金秀丽.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
[8] 朱建峰.论网络社会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