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汉教部,新疆 和田 848000)
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里,高校作为学者的社团,知识社会的思想库,科技创新的辐射源,承载着生产知识、发展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对于增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文化建设又直接影响着高校软实力的强弱,这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强盛。
一所健康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学,必须具有两方面的实力:一方面是硬实力。即宏观资源实力,如建校历史、占地面积、图书总量、学术资源、师资力量等表现为有关物质形态构成因素的整体,是能够量化和物化的,是显性的,比较容易评估;另一方面是软实力。即高校文化,是指一所高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品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殊的高校文化,是办学精神、治学理念、传统特色、规章制度、校风学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软实力属于隐性,不太容易评估,是有别于量的单纯扩张的内涵式发展,与硬实力相比具有更持久的竞争力,是当代高校发展的内在基础。高校软实力的强弱,显性上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及经营管理,隐性上影响着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认可,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强盛。高校要做大,做强,做长远,必须两手都要硬。
古今中外,凡是有悠久历史的高校,都有传承积淀着属于自己的“高校文化”,清华有清华的,北大有北大的,哈佛尔有哈佛尔的,剑桥有剑桥的,各个高校的高校文化美妙而富有文采、朴实又独具深意,有的体现了办学者对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要求和期许;有的旨在完善求学者的人格,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挖掘出了作为一个栋梁之才所应该具备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有的厚重而极具文化底蕴,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同时也赋予了高校独特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都在培育着自己的文化——校训、画册、标语、口号、条例、规章、制度层出不穷,有的过于宏观空洞,有的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书面文化”,有的只是教条的仪式化。这样的“校园文化”经常是指向准确,但落无实处,不能真正入心入脑,更没有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行动中,这些都是重“文”轻“化”的做法,是对高校文化的严重误读。高校文化里的“文”其实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化”之前必须有“文”,人们也常常把自己对事、对物形成的认识“固”化,变为政策、法令、条例、规章、制度、方针、路线乃至宪法。这就是我们语义学所理解的“文”。但是光有“文”却没有“化”就等于弱化、甚至没有了高校的文化。高校文化要“化”,必须靠“潜移默化”,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化”,是让高校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全体师生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共同的心理默契”,如此这般,我们才能说,这个高校“有文化”了。
古今中外高校文化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历,变革积累,逐渐积淀而成的生存、发展、壮大的“道”和文化内聚力。目前,国内有些高校目光短浅,想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一味的求大求全,盲目扩招,对名校的理念、课程、经验等进行复制或者移植,这种做法会严重损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上去了,但质量严重下滑,专业程度不高,接受的教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盲目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自信的减退,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社会对知识、对公平的信念,损害社会健康发展的根基,甚至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短视速成,也不能简单的进行复制移植,我们应该直面学校的特点,从地域的文化底蕴,学校历史轨迹中,探寻其成长历程,寻找学校文化的发展传承,挖掘本校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通过长期的碰撞、磨合、积淀,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高校文化。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需要几代教育者把握其精髓,自觉不自觉地缔造,而且代代相传,去伪存真,相沿成习。所以说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平心静气儿,需要长期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规律,才能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要立足追求高远目标、传承先进文化、反映群体意识、更新法治理念,要把握与时俱进的原则,文化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一定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注地域文化特色,吸纳当地文化的精髓,将尚德、敬孝、感恩、忠义的文化成分融入校园文化,丰富和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夯实校园文化底蕴,形成具有鲜明地缘特点的校园文化。注意承接乡土“地气”,尊重城乡良善风俗,善于“乡下锣鼓乡下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合理运用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变生硬的说教为温情的礼俗,春风化雨润无声,使教育接近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形成植根于当地,又引领时代的高校文化。
学校的文化氛围,大到学校的整体环境、教学大楼的设计、校园的规划布局,小到班级文化,细到一面墙、一个长廊、一个角的设计都应尽力解读体现出所弘扬和倡导的文化。高校文化是内涵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的,因此对课程构建、学校管理、名言警句、教师言谈以及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也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从而全方位利用好学校文化途径,彰显文化内容、文化力量,让人时时处处都受到熏陶,都能细细感悟。让环境变得有意蕴,每一个有形的环境物质都有教育理念和学校精神的支撑,变得富有生命意韵。高校文化氛围除有形的物质环境外,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创设的文化氛围。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大学特有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组织参与社团以及举办的报刊、讲座、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高校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高校的各个院系及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高校更富有生机和活力。高校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常新的,要能够保持其精髓、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共鸣,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置身于浓厚的环境文化氛围,高校文化更应该重视其精神文化建设。即高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文化建设的活力在于呈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是体现在学校所有成员的言行中和行动模式上。学校文化应该深深印在每个成员的心中,体现在学校的每个成员对每一个行动的自觉意识和独特的认识中,并外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言行中,因此注意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要求,每一项制度都进行认真的的落实考查,从而感受体现学校文化视野中的行动质量,真正领悟文化内涵。
真正的高校文化,应该是大家的心理默契和共同愿景,这些东西应该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硬性“规定”的。合力冲抵,渐成气候,然后是新人进来,受其影响,为其同化,久而久之,整个高校在价值观上具又了相似的倾向--这便是真正的高校文化。高校文化中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无论什么样的外来文化,最终都可能被高校文化所融合。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制度化的过程就是规范和塑造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而是在学校师生员工中培植学校价值观、思维方式的过程。因此,要想赋予制度以灵魂,就必须着力于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在制定制度时要切合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制度制定出来以后,要认真落实,做到掷地有声,以制度规范行为。高校要尤其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在校园中即使是一个突发事件,学生也应该知道怎么应对和处理,这要基于平时大学生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操守的训练和培养,真正做到知荣,知耻、扬荣、抑耻,才能符合高校文化的本质要求,真正做到内修于心,外塑于型。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