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却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等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又很难招到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两种现象的同时存在成为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现象[1]。
我国的传统精专业、严课堂的教学模式,唯师唯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考试制度,唯分论的优劣评价标准,极大地损害了个人自我学习、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所以积极地参与教改、探求多渠道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由于高校教材的选用要经过专业教师的充分阅读和严谨筛选,所以教材的内容代表了阶段性专业知识的发展水平和通用技术水平。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书本知识不能及时的更新换代也就造成了部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实验项目、实验类型比较单一。并且对学习同一专业课的所有的实验者一刀切,致使学生一部分提高性的、创新性的思维得不到足够的激发、碰撞、求证和验证。
在高校教师工作当中,科研作为强校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教师工作的另一大重任。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可以帮助教师分担部分基础性的工作,从而分担部分工作量,让教师有条件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在项目的精深开发和进一步的求索、验证等方面,有助于教师的科研深化和科研发展。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意考察和选拔对本学科知识有着浓厚兴趣和强烈研究欲望且基础知识学习扎实的学生,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穿插一部分当前学术界正在研究的学科内容、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内容之外,又拓展了其学科的专业知识面和认知范畴,为将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积累一定的内能储备。
高校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就要在不断学习接受国内外一些先进知识经验、在获得学科前沿知识内容和认知方法的同时,积极参与前沿学术研究和学科知识创新活动,使自己首先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过程中富有实践精神、批判精神、探索创新精神的先导[2]、具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和高素质的创新才能。从而也为多申请科研立项、创新性的科研立项打下基础。
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是当今高校办学的整体发展思路。在这一形势下,教学和科学研究就成了当今高校教师的两大工作重任,高校教师通过教改将这两大重任完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生提升个人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腾出时间探讨和学习研究专业知识→争取好的立项→改善科研环境和争取好的科研条件→更好地进行研究→多出好的科研成果、培养好的科研人才。高校教师要积极地参与科研工作,积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经验,为申请好的科研立项提供有力的支撑材料,多申请好的科研立项,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做到切实可行。
吸收部分优秀的本科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渠道和基础条件,学生有了一个可以交流和学习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搭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为其今后继续深造和从事科研之路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对整个国家人才体系的精尖培养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教师的科研项目大都处在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和学科知识创新活动等领域,较综合性、验证性等试验项目综合性和前瞻性更强,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培养,使其科研素养、科研思维及科研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更具先进性,这也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应用开发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科研积极性,为其今后走上科研之路启蒙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在与项目组成员的交流和团结协作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处事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使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较好的熏陶和培养,大大缩短了传统模式下研究生才能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成长历程。
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的过程中,在教师的耳濡目染和以身示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科研方法和科研思路以及学科的前沿知识,也为将来就业和踏上工作岗位且在研发岗位上独当一面、大显身手奠定重要的专业基础。
教师科研项目多处于学科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便于了解学科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和科技发展趋势,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科领域内的创新能力和远见卓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张惠珍,刘颖.高等教育创造型人才培养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8,(12):153-154.
[2]张田林.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先导作用[J].化工高等教育,2004,(4):58-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