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背景下滇南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

2013-08-15 00:43马泽波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滇南哈尼族语言文字

马泽波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云南蒙自 661100)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和传承的精神支柱,反映着使用该民族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滇南哈尼族聚居区,主要位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中部的玉溪市,是云南省南部重要门户,人口约为163万,其中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哈尼族人口占本地人口的20%左右。保护、创造、发展和传播哈尼族语言文字是滇南哈尼族体现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之举。但是,哈尼族在传承与传播独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时,主要依靠“摩批①”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保留,这种“口传心记”的传统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造成民族文化精髓的流失和变异,显然对本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族外通婚等因素,使年青一代的哈尼族学习和使用本族语言文字的范围愈加狭窄,母语缺失情况亟待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来临和媒介环境的改变,网络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日渐凸显,滇南哈尼族文化的传播必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网络媒体的出现,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平台,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信息社会里,借助网络平台,能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 滇南哈尼族语言文字使用面临的困境

哈尼族语言文字作为滇南哈尼族传播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然而,随着滇南哈尼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哈尼族文化受到不同文化形态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也面临诸多困境。

语言使用环境受到威胁。滇南哈尼族大多居住于边疆地区,各种基础设施不足或欠缺,直接影响了哈尼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渴望走出大山脱离贫困的哈尼族群众在融入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不得不接受外界环境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变化。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哈尼族学会了汉语并以此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本族语言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对象面前才会使用,并且由于长期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哈尼族之间的对话往往掺杂部分汉语词汇。可见,离开了语言的使用环境,不仅弱化了本族语言的传承功能,而且其生存与发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消亡的危机。

文字普及推广进程缓慢。1957年,国家为哈尼族创制了哈尼族文字,经过五十多年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哈尼族地区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哈尼族学者和一大批文学作品,哈尼族文字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大多数哈尼族而言,能说者多,识文者少的现象较为突出,文字普及率较低。卢志春[1]在其《哈尼族语言文字调查研究》中叙述到,在滇南绿春县玛玉村调查的103名哈尼族中,100%的哈尼族会讲哈尼语,有11人知道有哈尼文,有4人认识少些哈尼文,而有83人会读会写汉字,占调查人数的80%以上。由此管窥,哈尼族对本族文字的使用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哈尼族文字的普及推广工作。例如,在当地有影响的媒体包括通过电台、电视广播哈尼语,在报刊和网站上设立哈尼文版;加大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培养力度;支持哈尼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等[2]。

语言文字的传承渠道少。哈尼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随着“摩批”的衰老和消失日益显露传承危机。一是语言环境的变化和“口传心记”的传统传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发展难度,限制了哈尼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二是面对社会的开放和信息的频繁交流,汉语汉字在哈尼族地区逐渐普及,年青一代的哈尼族对传统的哈尼“哈巴②”“乐作舞③”等民族特色浓郁的文艺形式鲜有兴趣,传统文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严重影响了哈尼族语言文字的内部发展;三是哈尼族地区由于文化发展滞后,很多哈尼人认为学习汉语汉字才是先进文化的象征,导致哈尼族内部缺乏本族语言文字的传承自觉,人为地封堵了学习哈尼族语言文字的渠道。

二 网络传播在哈尼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

民族文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不断消融于现代强势文化之中,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在信息社会显得更加迫切。网络传媒的高度发达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滇南哈尼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契机,网络传播对滇南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传播的广泛性打破了哈尼族语言文字传承的自我封闭,促进了哈尼族文化与各种文化的交流。长期以来,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滇南哈尼族只有在群居的生活状态下用口头方式对本族文化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难以突破地域界限,与外部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滇南哈尼族开始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外部传播,但传播对象仍以本民族地区的受众为主,传播范围小。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和地域概念,扩大了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范围,促进了滇南哈尼族文化与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例如,2009年“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通过网络传播,扩大了对外宣传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红河州还据此开发出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吸引文化消费,一定程度度上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改变了滇南哈尼族语言文字传受双方不平等的状态,激发了哈尼族群众自觉学习哈尼族语言文字的热情。在哈尼族语言文字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表达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吸引处于失语状态的哈尼族学习本族语言文字的兴趣。官方媒介进行的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受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传者和受者在传播中的不平等造成传播效果不佳。网络媒体的出现,既加快了网络传播速度,也扩大了传播的规模,其优良的交互性能大大优化了传播的效果。地处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红河、金平四县通过提炼哈尼族传统民族文化,打造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对促进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一些民间网络传播力量的兴起,激发了本民族自觉学习哈尼族语言文字的热情。元阳梯田网、元阳社区、哈尼太龙网、哈尼阿卡文化网、百度哈尼族吧等网络平台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网络传播的非线性传播特性为滇南哈尼族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平台和快捷的学习方式。网页中的超文本链接功能改变了传统媒介的线性传播模式,利用网页对哈尼族语言文字进行保存,是实现哈尼族语言文字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哈尼族语言文字的全新平台和快捷方式。通过建立哈尼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将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有机组合起来,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对哈尼族文化进行多维展示,在网络上实现图文并茂、音像合一的传播效果。例如在百度哈尼族吧中,有网友将自己制作的体现哈尼族特色的视频上传到空间,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这种通过网络传播民族文化的形式能够迅速吸引远近游客,也得益于网络传播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与展示。

尽管网络传播的巨大优势和作用将有利于滇南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但由于主导者对网络传播的重视不够,民族自我传播意识薄弱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哈尼族语言文字等大批传统民族文化后继乏人,对外传播和交流的渠道不畅,将制约哈尼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因此,滇南哈尼族将面临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需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相应的平台来守护文化发展的民族性。

三 构建哈尼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发展的网络传播平台

(一)成立机构,构建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平台

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提高哈尼族语言文字对传承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提供哈尼族学习本族语言文字的场所,负责对哈尼族干部群众开展语言文字的培训工作;二是要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倾斜,更新哈尼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支持和重视双语教育,为哈尼族群众创造良好的民族语言学习环境。

(二)建立数据库,构建哈尼族语言文字的资源平台

一是建立哈尼族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加快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哈尼“哈巴”、民族歌舞、宗教仪式、婚丧嫁娶等民族风俗风情,通过录音、录像和计算机软件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哈尼族语言文字分门别类地进行收集、整理、记录和保存,形成丰富的视听资源数据库。二是开发哈尼族语言文字学习软件,将哈尼族常用词汇及日常对话制作成语音数据,配以哈尼文字电子书,以网站为载体为哈尼族群众提供下载学习。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视频网络平台,如土豆网、优酷网、百度视频等专门网站,整合哈尼族民歌文化和语言文化资源,在民族内部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群体中传播。

(三)建立网站,构建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传播平台

目前,滇南哈尼族地区还没有哈尼文版的政府网站,哈尼族语言文字信息资源匮乏制约了哈尼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为了缓解这个瓶颈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调整政策,鼓励民族机构或科研部门在当地政府网站建立哈尼文版新闻或民族文化页面,让大量充满民族特色的民族信息资源得以进入互联网,扩大哈尼族文化网络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其次,建立“哈尼族语言文字学习网”等专业网站,向广大哈尼族群众提供在线学习哈尼族语言文字的网络平台,并结合民族特色制作精美的学习课件以供下载,使哈尼族群众在共享哈尼族语音数据库的同时,不断了解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再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造性地开发哈尼族文化资源,创新民族形象的文化表述和视觉传达,突破语言传播局限,畅通哈尼族文化向全球传播的途径。

(四)支持和鼓励民间网络传播参与,凝聚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力量

靠口传心记或仪式传承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力量的作用下,迅速为外界接受和了解,其中民间网络传播的参与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4]。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腾讯QQ、MSN,网络社区、百度贴吧、个人网站、个人博客成为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民间网络传播人士在宣传本地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介绍本族的传统习惯和民俗民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学习母语的热情与期望,这为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传播凝聚了力量,增强了他们对保护和发展本族语言文字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网络传播的参与,把民间网络传播看作官方网络传播的有益补充,重视网络媒体应用人才的培养,帮助他们改善设备条件,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多渠道开展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总之,网络传播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多样化的保护和传播途径,哈尼族语言文字作为哈尼族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保护和发展好哈尼族语言文字,对激活哈尼族自身文化力量,推动哈尼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摩批:意为“智慧超群的长者”,是哈尼族的宗教祭司,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

②哈巴:是哈尼族群众在节日、婚丧或祭祀等场合中,由中老年人演唱的传统叙事长歌.一人主唱,众人帮腔的演唱形式在反复吟唱中,形成变化发展的多段体,演唱速度自由,情绪庄重低沉、如泣如诉。

③乐作舞:意为“大家一起跳舞”,发端于红河州红河县,是哈尼族群众根据晒荞子而编跳的踩荞舞.乐作舞不限人数,但必须以偶数男女搭配围成圆圈一起来跳,以此形式预祝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1]卢志春.哈尼族语言文字状况调查研究—以红河州绿春县玛玉村哈尼族为例[EB/OL].哈尼太龙网:http://hanitalan.yxnu.net/hnyj/hnmm_hnyj_070.htm,2008.2.

[2]哥布,李元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报告[EB/OL].http://www.blog.ccoo.cn/nbk1/lshow.asp?id=209564&uid=44249.

[3]陈梅花,梅琼林.网络传播对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9):57.

[4]庄晓东,尹忠槐.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网络传播研究[J].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166-167.

猜你喜欢
滇南哈尼族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A New Species of Trimeresurus Lacépède,1804 (Squamata:Viperid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Vietnam,Thailand and Myanmar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滇南彝族传统禁忌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