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妙,韦 合
(河池学院 外语系,广西 宜州 546300)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中十分耀眼的明星,红学的研究更是各式各样,考证、探索、破译、解梦等各种方法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红楼梦》更是一种美学的享受,在《红楼梦》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朱栏白石、鲜花异草。
对于中国的这部文学巨著,英美各国是如何翻译的呢?他们是如何传达《红楼梦》中各种思想,展现各种人物的呢?这里就牵扯到人们的审美差异性。
审美是一种精神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人类具有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演变。比如,原始人用鲜艳的颜料来涂抹脸部、身体等作为对美的追求,而现代人却不再使用如此古老的方法,而是使用唇彩、眼影、染发剂等等。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因为生活环境、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各种不同会造成审美的差异性。这就使得《红楼梦》在英译审美中存在着缺失、再现、补偿等问题。
在国外,《红楼梦》的翻译比较完整且影响较大的著作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和闵福德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里的翻译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英国人,因此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来。
下面本文从《红楼梦》英译审美中人物外貌的角度入手,对《红楼梦》英译审美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因此社会环境、文化思想、政治思想等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理解。在英译作品中,其作品的理解、审美意识都直接关系到其翻译的再现与缺失。
《红楼梦》中英译人物外貌的移植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在东西审美中一些事物的含义是“相反”的。比如“粉而含春”(《红楼梦》第二回中出现)。在杨的翻译中用“springtime”表示春,用“powdered”表示粉。霍则翻译为“the ever-smiling summer face”。
从杨和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杨的翻译更加符合中国文学作品的内涵,这里粉而含春是用来形容凤姐的娇媚容颜的。这种形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比如粉雕玉琢、粉嘟嘟、杏脸桃腮、杨柳细腰等等。
在英译审美中杨对粉的翻译是:powdered,对春使用的是:springtime,这些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思潮。
在英译审美中霍对于该词的翻译就与中国的审美大相径庭,在这里他把含春翻译成为:summer face,其中ever-smiling为补充翻译。粉字则没有翻译出来。之所以产生这种审美的差异性是因为,在英国夏天是十分舒适的季节,不同于中国夏天的酷热难耐,而是气候宜人。霍把含春,翻译成为“含夏”,是十分符合英国人的审美情结的。因此,在审美意识和审美重构的作用下,霍对《红楼梦》进行了翻译上的重新组合,产生了结构形式上的变异。
这种现象是十分常见的,比如《红楼梦》四十六回写到“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
杨的翻译为:(She had)...glossy,black hair and a finely arched nose…
霍译∶raven-black hair,...the slightly aquiline nose…
杨的翻译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霍的翻译则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在西方词汇中并不存在蜂腰、柳腰、虎腰等这类词语,因此不能够理解中国审美中的这种文化特色。在这里中国人也很难理解(raven-black)“乌鸦与头发”联系在一起的美感,但是西方人却可以领略一二。这种重组词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西方阅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审美意象。
文学中人物形象存在鲜明性和模糊性的统一。翻译文化作品尤其是对人物外貌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模糊性的体验,作为翻译者要从各种感性的具体角度出发去实现审美的模糊性分析。尤其是翻译作品本身就是对两种语言、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需要译者能够用自己的文化素养、语言的了解对很多文化、艺术作品中触及灵魂的东西通过一种“再解释”的过程来进行模糊的表达。这种模糊化的翻译是文化作品在英译时必不可缺的一种形式。同时,译者在对文学作品的这种模糊性的“揣摩”也体现了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艺术趣味、政治思想等等。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本文化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倾斜和差异,因为在这种差异性下,模糊性被广泛应用。
《红楼梦》第一回中曾经写道:虽然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方腮。
杨对这一句的翻译中运用了比较符合中国人心里的“firm lips”“ rounded cheeks”等词汇。霍在翻译中则写道:he had a fine,manly physique and handsome,well-proportioned features.
这段对贾雨村外貌的描述,是指的贾雨村虽然贫穷,但是却长得仪表堂堂、风流潇洒、气度非凡。在这里剑眉星眼、直鼻方腮、腰圆背宽都是形容一个男儿器宇不凡的审美意象。杨的翻译基本上遵循了这种中国文学的含义,从字面上进行了源语境的审美挖掘。但是,这种翻译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很难理解,如果直接翻译出来的话,西方读者就更不知道写的所以然了。读者不仅仅不能够体会到贾雨村的风流倜傥,甚至可能看上去莫名其妙。
在霍的翻译中就使用了广泛化的处理,在这里各种星、剑、方、直等的形容词和细节描写都被模糊化了,而只表述了贾雨是一个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帅小伙。
语言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起到沟通的作用,人类语言的发展是受到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不断赋予其含义的。因此,语言是各民族代代相传之后,古人、今人各种文化、思想、经济、政治等等组成的一种“合金”。在语言中存在着各民族的审美心理,因此不同的民族之间同样的文字会有着不同的心理作用。曾经有学者指出:人在接触他国文化之时,同样难以摆脱自身文化、知识、审美、经历等的认知。人往往会形成自己的文化桎梏,以自身熟悉的规律去理解和欣赏他国文化。比如在英文中说“cat”是一种邪恶的生物,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猫更是一种温柔的代表。在比如龙是中国的一种象征,中国人会自豪地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龙却是邪恶的怪兽。由此可见,在审美、思维的差异下,如果对文学作品进行直译,那么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进而扭曲认知对象。
《红楼梦》第68回,尤氏与凤姐的初见中,为凸显尤氏眼中凤姐的俊美姿态,写到 “俏丽若二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这句话是一个十分工整的对仗句,杨作为中国人在翻译中就秉承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译文中写到凤姐的美貌如同春天的桃花一样娇俏(she was pretty as peach-blossom in spring,simple),像秋天里的菊花一样素洁(austere as chrysanthemums in autumn.),这样的翻译十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的。
在霍的翻译中运用了“peach-tree”这个词汇,这本身就十分有点理解不妥,桃花在中国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美貌,比如面若桃花。但是却没有人用桃树来形容一个人美丽。后半句和前半句整体翻译出来的含义就变成了“即便是穿上简单素雅的秋装,也依旧像春天的桃树般娇俏”。这种反应没想到产生了词义的误读。理解上的差异性,造成了文化内涵的失真。
在翻译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原著与译文之间的准确度、正确性等因素,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和谐的关系体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定的调节,把握一定的分寸,随时随地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既需要按照中文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翻译,同时要注意不同国界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是原文与译文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更加和谐的艺术效果。
在译文中每个词汇、句子,都需要在全局观的角度下,进行译文的把握,进而让读者能够在阅读全文时能够了解整体的巧妙修辞和译者对原著的这种分寸、尺度的把握。要很好的把握这种全局观,就需要译者尽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中的各种含义,在原文与译文的沟通中以一种大体符合的稳定的状态去写到各个部分。
在《红楼梦》中这种案例是十分多的,比如《红楼梦》第30回为了描述宝玉见到龄官时,写到:“这女孩子眉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杨的翻译为:With her finely arched eyebrows and limpid eyes…she bore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Dai-yu.
霍的翻译为:…she had much of Dai-yu's ethereal grace in her looks∶the same delicate face and frail,slender body;the same…even the same little frown…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霍的译文中充满了增译。在宝玉的眼中龄官的外貌是像极了林黛玉的。但是,西方人并不理解“黛玉之态”、“黛玉之美”等。因此在霍的翻译中就大量使用了增译的方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里面的含义。比如“the same frail,slender body”对应“面薄腰纤”; “eyes like autumn's limpid pools”对应“眼颦秋水”。 “the same little frown”则的应前文“眉蹙春山”的补充。
对于黛玉之态的翻译在文中更是多次具有呼应。比如ethereal grace in her looks对应“袅袅婷婷”等。当然,在这里很多的增译就是为了表达各种原文中所含有,译文中所缺乏的。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增译,译者需要不辞劳苦地去排列各种审美意象,要估计到原文,又要注意增译前后的补译是否能够与原文保持一致。
杨的翻译平铺直叙,大多数的词条也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与原文的一致,因此读者很容易体会到原文的美感。霍的翻译更加活泼,用了很多的翻译方法比如增译、意译、重组等等,尽可能弥补译文与原文的差距,达到精神与原作的融合。
文学作品的英译是一个原创作者与翻译者不断进行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心理、思想、精神、审美等等。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离不开审美活动的,审美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完善程度。随着人们对审美意识的不断关注,今后在英译文化的传播和输出中必然更加完善。杨译本和霍译本 《红楼梦》英译审美中人物外貌词汇的重组、模糊化翻译、差异的误读、增译等说明审美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审美涉及到各种层面,因此在翻译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去分析和研究审美意识。
[1]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2]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白盾悟.红论稿—白盾论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