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8)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其落脚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的措施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提高农民素质,教给农民致富的本领。[1]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本应大有作为,但是面临诸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亟待提高。
农村职业教育的应然状态是农村地区大量不能升入高中、大学的学生,进入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毕业后在农村劳动致富,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新一代“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然而,实然状态却是农村学生不愿意进入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即使从农村职业学校毕业也不愿意回农村发展,即便回到农村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着“招不进、下不去、留不住”的尴尬境地。针对这种现状,农村职业教育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把自身发展放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既要强调为农村、农业发展服务,又要致力于在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发挥积极作用。[2]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明确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提升服务“三农”的办学能力,完善服务“三农”的内容体系,将“学科技、强技能、闯市场、奔小康”的观念落实为具体的行动。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为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只有端正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健康稳步的发展。[3]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突出自身的文化内涵,改变与农村经济社会大变革相脱节的现状,摆脱过分依赖政府与追逐利润的痼疾,把握农村市场需求,着眼内部改革,重点培育和打造新型农民。
1.培养农民的生产技能。农村职业教育要通过简单易行、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类别多样、丰富完备的内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使农民不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获得必要的生产技能和从业资质,推动农民在农村快速致富。“学会当技工、进城路路通”,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进入城市能够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生活,成为新的城市居民。
2.营造农村的文化氛围。农村职业教育不但要注意对农民生产技能的培养,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文化、卫生、环保、公民意识等传授给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致富意识、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农村逐渐实现城镇化。我国的城市化是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是农民的工业化。有研究者预测,到2020年,将有2亿农村人口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城镇新增人口和非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3.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要使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科技兴农是长远之计和有效之举。未来农业生产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二是从纯农业向企业化发展;三是从分散化向一体化发展;四是从机械化向数字化发展;五是从传统式向现代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准确把握这一发展趋势,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服务“三农”不能仅仅成为口号,农村职业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彻底解决教学设备落后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彻底消除普通教育的办学痕迹;强化开放意识,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彻底解决农村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只有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服务“三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态度看似重视,但往往难以落到实处,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普遍认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致使国家许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4]农村职业学校不能消极等待,要主动出击,争取得到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
首先,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法规、政策、资金上对农村职业教育有诸多倾斜,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例如,利用涉农专业全部减免学费的政策,吸引更多生源;根据城市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大力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要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实训基地。
其次,积极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金、技术力量共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行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解决好农民“出口畅”的问题;积极开展与外界的合作,利用外来的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主动和高校合作,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科研水平。
再次,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近年来,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制约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和制度性分割的存在,导致农民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与动力,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水平较低。只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才能真正迎来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春天。通过还农民以普通公民的待遇,废除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用工制度,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勇于体制创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体制创新是关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直接决定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的规模结构、层次类别,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增强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能力。要在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办学方针政策、统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农村职业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学校的内部活力。通过体制创新建立高效的领导体制、工作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计划预测——组织协调——检查监督——评价反馈”的工作体系。
2.推进调查研究,加快“三教”统筹。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各地的“三农”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农村职业学校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本地区“三农”的实际情况,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目标紧密衔接、相互促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农业、科技和教育有机结合,使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普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以形成合力。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农村普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渠道,农村成人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终身学习的必要环节。通过“三教统筹”,既能整合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综合效益,又能推进农村社会各界的全面发展。
3.开放办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基本上是长周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着诸多的招生与就业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虽然具有强烈的通过职业教育获取知识与技术的学习需求,但却希望职业教育的效果能立竿见影,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受全日制教育。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必须创新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并行的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模式,积极有效地为“三农”服务。这种办学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教学专家、实习工场的操作高手和田间地头的技术行家。
遗憾的是,当前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数缺少专业技术知识和行业背景,特别是缺乏农村教育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照搬书本、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养花”。学生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不到实用的知识技能,“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发展后劲。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请的有效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地打造一支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娴熟;不怕脏、不怕累、肯吃苦的专业教师队伍。
目前,农村职业学校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农村的实际,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毕业后“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因此,要根据“三农”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定向性、生产性。
1.针对“三农”实际,调整专业设置。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吻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专业设置如果跟不上这种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难以顺利就业。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招生肯定会困难重重。农村职业学校要围绕农村繁荣需要的文化,农业增效需要的技术和农民发展需要的技能,开设相应的专业、设置相应的课程、聘请或培养相应的师资和建设相应的培训基地。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办出效益、办出优势、办出特色,才能让农民从心里接受农村职业教育。
2.贴近“三农”需求,改革教学内容。一是实时性。农业结构的调整是个动态的过程,农民不可能以一种技能打天下、一种本领用到老,必须常学常新。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的变化,时刻把最有效、最迫切、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农民。二是实用性。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要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将最实用的知识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并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校本课程的研发。要体现“新、活、易”三个特点,强调“实际、实用、实效”三种功能。[5]三是市场化。农村职业教育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都要针对市场需求组织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紧跟农村市场的变化,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贴近农民的生活需求,才能吸引农民参与,使他们愿意留在农村建功立业。四是信息化。由于农村地区范围广、面积大,有的地方交通还不方便,所以农村职业学校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学习软件的开发力度,建立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化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及时有效地为“三农”服务,使农民在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就能学到所需的知识技能,既方便了农民,又节约了教育成本。
3.健全培训形式,加强合作力度。在培训形式上实行“上来”与“下去”相结合,面授与自学相结合,日班与夜班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实行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6]具体而言,农村职业学校要成立社区培训学院,健全培训组织,加强多部门通力合作;建立牢固的培训基地,产学研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坚持市场引导,实行校企联合,满足“三农”培训需求、激发农民的培训兴趣;开展培训改革,使培训门类多样化、培训内容岗位化与模块化、培训考核证书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农村学校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农村学校是农村的最重要的、主要的、有时候甚至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对农村的整个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在服务“三农”上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其改革与发展要基于“三农”、为了“三农”,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李伦娥.农村职教要坚定不移地为“三农”服务[N].中国教育报,2003-04-21(1).
[2]周发明.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9):349-352.
[3]曾书琴,梁 山.“三农”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 思 考 [J].广 东 农 业 科 学,2009(10):255-257.
[4]白文周,田桂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118-119.
[5]张在军.面向三农:农村教改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5(1):95-96.
[6]余国江,汪 浩.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劳动力转移 教 育 研 究 [J].特 区 经 济,2006(1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