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雁
(曲阜师范大学 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盖加斯(Gecas,1981)指出社会化在社会学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强调个体适应于遵守社会的要求;二是强调个体发展成一个自信与不同的人。[1]其研究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包括社会价值规范的学习、社会角色技能的掌握和社会道德生活的适应。由于成人在生活中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所以我国成人教育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联系的重要性,使之成为成人教育社会学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成人教育学界对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相关问题较为关注,针对成人教育社会学的专项研究也逐步展开。随着对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问题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研究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早在1989年,高志敏就发表了《论成人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论文,介绍了成人社会化的概念以及相关内容,开启了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的新起点。1998年郝爱华等人的《论自学考试与人的社会化》把自学考试与成人的社会化联系起来,论述了自学考试与成人社会化的一致性、自学考试相对于社会化的特殊性以及自学考试与社会化的相互作用。[2]2001年何爱霞发表了《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探析》和《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两篇论文,把社会化从原有的宏观方向推进到更加深入的层面,使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关系逐步细化。而方方的《个人社会化与终身教育体系》从“个人社会化”的角度,将成人教育延伸到终身教育体系中,探讨成人社会化与终身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内部联系。[3]2003年邹香娥、姜德照的《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社会化的新走向》与2009年汤海明的《‘城市新市民’社区成人教育势在必行——基于继续社会化的社会学视角》将成人教育的研究对象限定在社区和高校,从综合的成人开始分化为不同地域或者机构的成人来进行研究。2004年高志敏的《论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兼析教育社会化与成人教育》详尽地阐述了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成人的继续社会化等各种基本理论,同时从影响继续社会化的因素中进一步分析了成人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关系,丰富了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体系。2005-2012年,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方面的论文开始逐渐增多,笔者从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17篇。它们的研究重点除了沿袭成人社会化的内涵,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关系,成人教育促进成人社会化的功能,影响成人社会化的因素等一些热点问题以外,还增加了成人教育促进农民工再社会化的新方向。如于金翠发表了《刍议成人教育促进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之功能》(2007)及《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探析》(2008),这些都进一步拓宽了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研究空间。
目前我国尚未有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方面的专门著作,其内容散见于高志敏编著的《当代世界教育科学发展与成人教育》(1997年)、《成人教育社会学》(2006年)和何爱霞所著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2007年)中的相关章节。高志敏在其著作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成人教育,不仅介绍了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概念,而且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成人与涵盖动态变化过程的社会化结合起来,凸显成人继续社会化的重要性,最后形成了成人学习者与社会、成人教育者与社会两个研究专题。何爱霞著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将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分为四个方面来阐述:厘清了社会化与教育的关系;整体概述了成人社会化的定义;论述了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关系;探讨了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
研究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首先要把握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基本关系,有许多研究者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详实的论述。理解成人社会化所定义的范围,厘清其内涵与外延对研究整个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充分掌握成人社会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深刻揭示出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关系。高志敏指出社会角色的变化是个体成年时代发展的核心,通常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须在成人原有的初级社会化水平基础上来继续发展社会性,传授、充实和提高成人新的知识范围、技能水平和行为规范,在不断适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社会认知方式,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延伸和发展。[4]何爱霞指出成人社会化又称成人继续社会化,它是成人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将一定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内化,以适应其职业、地位、角色等变化的过程。[5]总之,成人教育是为了使成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实行的教育。从上面广义的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概念可以看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成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成人教育的过程,它们都囊括了成人再社会化过程中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获得的所有活动。[6]同时它们将会受到学校、家庭、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而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前者兼具有组织、有目的与无组织、无目的两种可能,后者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影响,正因为后者组织性、目的性明确才更好地促进成人社会化。高志敏认为,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成人个体不能仅仅依靠参与现实生活的自然状态来进行继续社会化过程,只有将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化过程转变为有组织、有系统的成人教育活动来开展,才有可能科学、有效地控制继续社会化的质量与水平,使成人社会化能适应并跟上当今时代前进的步伐。[7]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之间不仅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相互促进发展。
成人教育的再社会化功能是指成人教育能够促进成人的再社会化。哈维格斯指出,个体逐步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扮演诸如劳动者、配偶、父母、子女、朋友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具有各自特殊的社会关系,而其所规定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通常被社会环境所限制。成人需要通过再社会化来达到复杂社会关系中所规定的期望与规范。因此,研究者开始关注成人教育的再社会化功能。由于成人教育研究的主体是相当广泛的,它可以包含一切种类内容的教育活动,帮助成人个体掌握各种角色技术,进而履行不同社会角色规范。[8]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成为成人社会化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成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成人不断地学习或掌握一系列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如职业道德价值、生活价值、法律价值等,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无论如何发展,其固有的理想模式和理想要求总会与特定的阶段相适应。当成人对社会职业的要求与现实的社会需求不一致时,成人教育的再社会化功能就显现出来,即把成人自身的理想追求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统一起来,最终促使成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利益最大化。
成人的再社会化是区别于童年期与青少年期的社会化,在经过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社会化后基本上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下,不同职业、年龄的成人需要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这时就出现了成人的再社会化。[9]于金翠将再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研究视角放在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了解他们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再社会化就成为研究过程中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她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是一个以劳动力为主要资源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劳动阶层,在城市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进程及其成效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她从进城就业农民工社会职业的社会化、社会规范的社会化以及社会角色的社会化方面进行阐释,得出如下结论:成人教育可以激发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的积极主动性,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10]李培志论述了弱势群体的再社会化问题,这里的弱势群体涵盖了下岗职工、农民工及老年人群体,通过成人教育使他们有再次学习的机会。由于弱势群体的个人经历不同导致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不相一致,而成人教育可以通过对成人的再社会化,促使其人生追求与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11]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的再社会化问题成为当今终身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作为再社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成人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角色不断丧失,家庭生命周期进入空巢期等问题,他们需要通过老年教育实现再社会化。在老年人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老年教育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其一,帮助老年人重新找到在社会中的位置;其二,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其三,顺利实现角色转变。[12]
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施加的影响,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者对施教者反向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的知识,也称为“文化反养”,即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社会化。在当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迫使许多传统的经验因陈旧而失去了传承价值。同时,由于年长者在接受新兴事物与创新精神方面不如年轻一代,以致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逐渐丧失了以往的权威优势,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开始向年长者提供新的知识与生活方式,在新时代的发展空间中为年长者引路。[13]反向社会化的重要性在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中逐步彰显,成人的反向社会化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成人教育载体对成人进行实施,在横向上形成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教育系统。刁桂梅在《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创新》一文中论述了反向社会化的社会意义、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成人教育在观念、教学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14]谷文华从经济学博弈论出发论述了成人教育在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之间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从长远来看,成人教育要有健康良性的发展,就必须置身于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二者力量动态均衡的环境中。[15]
由于成人的特殊性,成人教学方法区别于儿童教学方法,其作为成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分为很多种,如讲授法、实验法、自我导向教学等,在成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也逐步被研究者关注。高志敏把成人分为社会化的客体、社会化的主体和社会化的施动者三种类型。由于成人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作为成人社会化必要手段的成人教育,其教学方法必然沿着成人社会化中三种不同的角色展开,对此提出了三种教学模式:以获得规范为导向的传授型教学,以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帮助型教学,以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为导向的介入型教学。正是成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主体、客体、施动者三种不同方面导致成人在社会机制运行中的动机不同,以至于成人教学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群来进行。[16]将传统式的讲授法与现代的自我导向教学法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成人社会化发展的成人教学方法。
成人教育组织形式分为很多种,有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虽然成人教育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但它们都对成人社会化有着促进作用。郝爱华指出社会化面对任何个体而言,都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化来完成对社会生活的调试。自学考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功能,是成人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优先途径之一,在成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17]她从自学考试与成人社会化的根本一致性和特殊性分析了自学考试与社会化的关系,说明自学考试比其他社会化形式更具有实用性。同时,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组织形式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其一,成人社会化为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准备了基础;其二,不同的成人教育组织形式丰富了社会化的体系,优化了社会化的组合,对成人社会化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总之,函授和远程教育等成人教育组织形式的本质目标与成人社会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二者协调发展。
成人教育作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和社会的子系统,其发展不仅要坚持教育理论,同时也会受来自社会外部的影响与制约,反之也对外部社会的发展有所影响;成人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又兼具自身的本质与特性,而社会化的对象是有主观能动意识的成人,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是一个既丰富又开放的过程。如前所述,近年来,我国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在宏观领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存在研究的盲区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18]关于成人角色获得、角色认同、角色转换及冲突理论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对于微观领域的研究,如成人教育与课程社会化、成人教育与教学方法社会化以及成人教育与教学目标社会化等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成人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和成人学员的社会化分析所涉及的成果还相对较少。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大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会衍生出成人教育与成人婚姻社会化、成人教育与成人职业社会化、成人教育与成人道德社会化、成人教育与成人法律社会化等新的研究主题。这需要成人教育学界的研究者不断扩展关注的焦点,发现新的发展机遇和生长空间。
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问题是一个主要的趋势,何爱霞的论文《一位女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社会化历程——基于生活历史法的研究》采用了生活史的方法,探讨和分析了一位女性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与家庭环境、受教育背景、社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19]但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论文较少。正是由于深入访谈、调查研究、实地观察等基本研究方法使用不多,导致不少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研究成果与现实脱节。在未来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领域应注重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做支撑。宏观地讲,量的研究注重统计,能够在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中更好的提供数据支持,而质的研究注重描述,对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同样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如何把量的实证性与质的理论性整合在一起也是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课题。[20]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叙事研究、实地研究、生活史研究等方法来丰富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社会学向纵深迈进。
社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伴随着社会的变化会衍生出不同的社会问题,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性增加,社会移民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国家关注农民工城市适应能力,提出新型城镇化,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此背景下的再社会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另外,教师道德素质下降,以及报道中关于教师负面新闻的增多导致教师道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成人教育教师的社会化问题可以从道德社会化的角度来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这对当前教师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与指导意义。由于成人与社会化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研究也会呈现出这种强烈的时代性和热点性。
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本身就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相互融合衍生出来的新兴研究课题,成人教育以社会上的主体人群成人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社会广泛性,而社会学是一门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切入点的学科,成人教育与社会学的结合迸发出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的研究中,跨学科的互补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重点。通过借鉴生态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运用研究方法,拓展思维方式,逐步形成以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研究为主线,多学科交叉介入的研究模式。通过各个学科优劣势的互补与融合,增加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跨学科研究范式,提升其理论价值,拓宽研究主题。
[1][美]T.胡 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4.
[2]郝爱华,周光勇,杨 燕.论自学考试与人的社会化[J].中国成人教育,1998(2):7-8.
[3]方 方.个人社会化与终身教育体系[J].成人教育,2001(7):16-18.
[4]高志敏.当代世界教育科学发展与成人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73.
[5]何爱霞.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73.
[6]何爱霞.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01(4):8-10.
[7][8]高志敏.论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兼析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7):71-79.
[9]高志敏.论成人继续社会化与成人教育[J].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89:7-11.
[10]于金翠.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探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36-39.
[11]李培志.试论弱势群体的继续社会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51-53.
[12]付晓萍.老年教育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功能分析——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个案[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24-27.
[13]何爱霞.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1(5):9-10.
[14]刁桂梅.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创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5(5):26-28.
[15]谷文华.成人教育过程中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博弈浅析[J].成人教育,2009(2):24-26.
[16]高志敏.论成人社会化与成人教学法[J].上海教育(成人教育版),1990(2):8-10.
[17]郝爱华,周光勇,杨 燕.论自学考试与人的社会化[J].中国成人教育,1998(2):7-8
[18][20]何爱霞.2000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的社会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7(11):125-129.
[19]何爱霞.一位女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社会化历程——基于生活历史法的研究[J].教育学报,2012(12):1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