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人单位视角谈高职生就业力问题

2013-08-15 00:47薛维忠李晓梅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高职生用人单位素质

薛维忠,李晓梅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从全日制学生数量统计来看,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达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到960万人。随着学生规模的日益壮大,高职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年度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但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用人单位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发愁,另一方面是高职生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发愁。针对高职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大量企业走访调研发现,很多好的就业岗位并不是用人单位条件、要求太高阻碍了高职生,更多的是高职生自身的综合就业力不强影响了用人单位的选择。因此,解决高职生就业难,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其就业力。

一、就业力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获得工作岗位、保持工作岗位、做好工作获得晋升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岗位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生而言,就业力取决于其掌握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及个人属性与工作态度等,具体包括诸如专业知识、专业资格证书、实践动手能力、岗位创新能力等专业素质和技能,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赢得他人信任等人际交往能力,还包括学习能力、工作主动性、责任感、抗挫折与抗压能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等个人属性与工作态度方面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全球化全面发展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职生提出了更高的就业力要求。就业力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但总体上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高职生就业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三年来连续录用高职生的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分析整理出了用人单位眼中的高职生就业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综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具有单一技能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总体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甚至包括人文素质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越高,毕业生就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但目前高职生表现出的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动手能力,但是在问题解决、应变能力等方面还相对不足,人文能力方面表现更差,有部分企业甚至直言高职生在人文知识方面、写作和总结等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甚至不如高中生,这点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缺乏自信心,害怕竞争

由于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形成“唯分数论”,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从中小学开始就存在学习方面的“阴影”,造成高职生对自我缺乏自信。在大学阶段,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自信教育与引导不够,因此不少毕业生缺乏自信,害怕竞争。在企业的具体表现为要么盲目自大,不求甚解;要么懈怠、消极,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创造性、创新能力。这种不良心态与当前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格格不入,极大地削弱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自主学习能力差

用人单位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生在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时无一例外地提供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各门课程的成绩单,还有为数不少的各类资格证书,资格证书的持证率明显高于本科生。但是,在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课程学习和考取证书之外,围绕所学专业自己阅读了哪些相关书籍、关注了哪些专业热点问题时,高职生的表现实在太难令人满意。高职生到企业后,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升级换代等变化,影响晋升和长远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薄弱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高等职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6%,与本科生基本接近。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应该说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育环节中缺乏对实践教育的充分引导,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有企业实践的经历。但是,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的诸如在企业实践中个人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提升,学到了什么,用专业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等等,高职生都回答不上来,似乎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与理论相结合,缺乏目的性、没有思考,自然效果与目标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5.缺乏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高职生在招聘会以及其他求职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显示,高职生中不乏专业知识、技能都较为优秀的,就专业技能来说完全可以胜任某些一线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但是在实习结束后很多未能被用人单位录用。用人单位反馈,多数问题出在与人相处方面:一是缺乏与他人合作意识、大局意识;二是缺乏与人沟通意识和能力,不会通过与人沟通来帮助自己提升,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三是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知识,甚至连最基本的接人待物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

三、提升高职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说法应逐渐向“基层复合型人才”的趋势过渡。因为“技术”与“应用”过于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人性完善的本体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内涵上意味着有可持续性文化素质的积淀,在外延上将分布在技术岗位和管理、服务岗位的高职人才都涵盖在内,能更准确、全面地表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责任。而且近半数的高职生就业不可能完全与专业对口,所以只有“复合型”、“一专多能”,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才会更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的“滞后性”。所以,培养高职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的短板,能极大地提高其就业力。

2.将自信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目前,各类高校都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类课程,但是却忽略了自信教育这个方面。笔者随机对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过调查,当被问到作为一名高职生,家长是否为自己感到骄傲,自己是否为自己感到骄傲时,给出肯定回答的寥寥无几。而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329万人,88.1%的2011届高职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这意味着2011年实现近300万家庭高等教育“零”突破,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为什么从其家长到学生本人都不感到自豪呢?一方面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问题,对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认可有待改变;另一方面是中小学教育过分追逐“精英”,从每年热炒的“高考状元”就可见一斑,对人们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是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自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的引导、塑造典型的力度不够。所以,高校将自信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全过程,对提生高职生的自信,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3.多种形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毕业生不能自主学习,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那么他们将只能“瘸腿”走路。高职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社团等,培养高职生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围绕自己的兴趣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自主探索、学习、交流,一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适应未来企业的需求。

4.坚持带着“问题”进行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但是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离,过分看重实践操作,在理论方面不求甚解,不利于高职生的长远发展。应该培养高职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回答自己的问题,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5.强化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沟通技巧培养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礼仪方面的教育,如何接人待物、仪容仪表如何得体大方等等;二是要有与人沟通的意识,在遇到难题时,会向别人寻求帮助。礼仪得体,有了沟通的意识,纯粹的技巧才会一点点的积累。在团队合作方面,应该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的团队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会自我角色定位。

总而言之,解决高职生就业难、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核心在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从长远来看,任何能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举措和尝试,都将有益于高职生的发展,有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秦丽君,池卫东,杨惠欣.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市场需求——来自用人单位的调研报告[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贺娜.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看大学生就业力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5-7).

猜你喜欢
高职生用人单位素质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